上海龙凤1314 shlf

推荐文档列表

论语文课程的“言语性”

时间:2021-10-02 14:57:49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论语文课程的“言语性”

    一、“言语性”的提出

  言语是现代语言学的重要概念,在二十世纪初就有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作过专门论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我国曾经开展了一次关于语言和言语的大讨论;而言语概念运用于语文教学论领域,则是在八九十年代,由此,人们对语文教学的认识也更加深入。在九十年代的语文课程性质大讨论中许多人将“言语”概念的引入作为武器,对“工具性”提出挑战,其中代表人物有王尚文、李海林等,只是王尚文得出的结论是“人文性”,李海林则只破不立,并未明确地界定语文的性质。不过,李海林提出语文教学论要由“以‘语言’为主体的本体论”变为“以‘言语’为主体的本体论”,①对“言语性”的提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式提出言语性是语文的本质属性的是福建师大的潘新和先生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5期的一篇题为《语文课程性质当是“言语性”》的文章,只是到目前响应者寥寥无几,而质疑者则指出“言语就是语文课学习的内容,说语文的本质属性是‘言语性’似乎等于什么也没说。而且,显然外语课也具有言语性。”②由此,笔者深感“言语性”的丰富内涵和现实意义还未获得应有的理解和重视,故撰此文,以期抛砖引玉并就正于方家。

论语文课程的“言语性”

上海龙凤1314 shlf    二、“言语性”有丰富的理论内涵

上海龙凤1314 shlf  1.区分语言和言语是语文课程“言语性”的立论依据

上海龙凤1314 shlf  现代语言学将语言分解成语言(LANGUAGE)和言语(PAROLE)两个概念,“语言是一套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而言语则不同,它或指人运用语言的行为(即所谓‘言语行为’),或指人运用语言的结果(即所谓‘言语作品’)。”③“言语是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包括言语表达和言语理解两个方面。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言语则作为一种心理现象;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而言语则是交际的过程。”④区分言语和语言两个概念,有助于我们搞清语文内涵的真相。

  2.言语是“语文”的真正内涵

  关于语文的含义,人们多是望文而生义:或曰“语言文学”,或曰“语言文字”,或曰“语言文化”,折中后便说“三位一体”。其实“语文”一词是1949年由叶圣陶主持编写语文课本时提出的(这以前小学叫“国语”,中学叫“国文”)。叶圣陶是这样解释“语文”的含义的:“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⑤叶老这里使用的语言的概念应为现代语言学的“言语”。对此,李海林作过专门的论述:

  口头语与书面语根本就不是语言的分类。所谓口头语就是口头使用的语言,也就是凭借发音器官所发出的语音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所谓书面语,就是书面使用的语言,也就是凭借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换一句话说,口头语和书面语,是根据使用语言的不同凭借和方式进行的一种语言功能分类。口头语是口头的语言运用,书面语是书面的语言运用,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属概念是“语言运用”,口头语和书面语是在这一属概念下根据“语言运用”的不同凭借方式区分开来的种概念。(《言语教学论》)

上海龙凤1314 shlf  以上关于言语的解说表明,这种语用意义上的“语言”就是言语。也就是说叶老这里所讲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语言”都是言语。既然“语”是言语,“文”也是言语,语文的内涵便当然是言语。

  3.提高言语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上海龙凤1314 shlf  关于语文教学的教学目的,大纲上最具核心意义的一句话是“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这是我们探讨语文课程性质以及所有语文教学问题的最基本的前提。“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就是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

  4.言语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

  高中语文大纲将“教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阅读、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