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龙凤1314 shlf

冀教六年级语文 教案 教学设计《桥梁远景图》2

时间:2023-04-25 19:37:50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上海龙凤1314 shlf冀教六年级语文 教案 教学设计《桥梁远景图》2

  《桥梁远景图》  教学设计 设计者:石家庄市中华南大街小学  赵素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8个要求会写的生字,领悟“层出不穷、望洋兴叹、譬如”以及桥梁组成中“构件、正桥、引桥”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打比喻等修辞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合理、科学的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感知文章富有文学色彩的语言特点,了解文章使用的说明方法。 2.结合搜集的资料,感知作者想象的合理和科学。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透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懂得桥梁的组成,并因此受到科学启蒙,同时爱上科学,进而产生探究科学发展的愿望。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生动的语言,掌握两种说明方法:打比方、比较。 教学难点: 感知作者科学、合理的想象,培养学生合理,科学的想象能力。 教学时间:二课时 课前准备 预习作业: (1)查找关于桥梁的资料。 (2)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标出自然段,把不懂的字词勾画出来,通过工具书查出意思。 (3)思考:文章主要从几个方面写了有关桥梁的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师:你们熟悉桥吗?在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桥呢?知道有关桥的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开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方便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为下面的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把自己在生活中见过的桥说一说,结合学生的发言,可适当追问,你知道这架桥属于那种类型的桥吗?) 小结:关于桥梁,同学们了解得还不少。今天我们就走进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在30年前写的一篇文章《桥梁远景图》,来了解更多的有关桥梁的知识。(板书课题) 师:“远景”你理解吗? 学生发言。(人们对某种事物未来情况的合理构想) 师:那么在30年前茅以升对桥梁有哪些设想呢?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来了解吧!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1.出示检测题,检查学生预习课文的效果。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标出自然段,把不懂的字词勾画出来,通过工具书查出意思。 (2)文章主要从几个方面写了有关桥梁的内容? (3)介绍作者的相关资料。 (学生进入高年级,预习应该成为一种必有的学习习惯,通过检查预习,来了解学生的学情。重点检测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以及对课文基本内容的了解程度。交流预习中对课文的初步感知。) 2.小组交流,汇报。 (1)小组内轮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字音读准确。容易读错的词语写到纠错本上。 (2)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巩固字词,要重点注意以下几个词语的认读: 譬如 轮廓 妨碍 层出不穷 小巧玲珑 五花八门  望洋兴叹 胜似闲庭信步 袖珍 耽误 拱桥 颠簸 (3)指名读文,检查认读效果。 结合学生的朗读,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指导理解字词:层出不穷、望洋兴叹、譬如等。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全文共8个自然段。 第一、二自然段:介绍桥梁的组成和样式。 第三、四、五、六自然段:未来桥梁建设的美好设想。 第七、八自然段:展望了未来两种特殊桥梁:“袖珍桥”和“无梁桥”。 四、检测本课时教学效果,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检测题目: 1.下面词语和读音完全正确的请打“√”,错误的请改正在括号里。 bì  kuò gǒng  fáng 譬如 (  ) 轮廓 (   )  供桥( )  纺碍  ( ) 2.结合课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层出不穷: 望洋兴叹: 3.文章主要从几个方面介绍了桥梁? 4.作业 反复朗读课文; 书写本课生字两遍。 第二课时 一、初步回忆,建构情感。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初步学习了22课,了解了有关桥梁的一些基本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走入文章的字里行间去感受茅以升对桥梁的远景设想。 二、咬文嚼字,深入研读。 1.探究桥梁组成和样式。 (1)学生自读,思考:桥梁由哪几部分组成,又有哪些不同的样式?作者采取了什么方法为我们做了生动形象的介绍? (2)集体交流。 预设一:第一段 重点抓住“桥是什么?不过是一条板凳。”和在这里,板凳的腿就是“桥墩”,桥墩下面,深入土中的“脚”,就是“基础”,板凳的板就是“桥梁”。这两句话来深入理解作者的说明方法。 学生发言。 师:你觉得作者这样介绍好吗?好在哪里? 引导说出,这样介绍的妙处在于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使语言生动起来,同时运用人们熟悉的事物作比,能让所有的人更清楚明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说明方法是学习说明文的重点,同时更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运用这种说明方法,这样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能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教师小结:作者运用生动的比喻来说明事物,这种说明方法就叫做“打比方”。打比方不仅可以让语言生动起来,还让人能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所要说明的事物,因此在说明文中经常能够读到。 指导朗读。 预设二:第二段 学生发言。 结合学生发言,请学生观看桥梁图片,直观感受桥梁的样式。 指导朗读。 出示中心话题: 中心话题:作者对未来的桥梁做了哪些美好设想?你认为合理吗?为什么?从文中勾画出关键词句。然后读一读,和同桌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中心话题引领学生从整体把握文本,避免了肢解文本,训练了学生找依据说理由的学习能力。) 学生默读,批注。 集体交流。 预设一:第四段 注重抓住“机器人操作”、“电脑控制”来体会作者合理想象科技在桥梁方面的重大应用。 以及“差不多”、“几乎……就”等词语来理解桥梁建成之神速。 学生发言。 生:未来的桥梁造得一定又快又好,与以前有很大差别。 师:作者这样构想的依据是什么? 生:未来桥梁的建造完全由机器人及电脑进行控制,摆脱了人力时代,因此会造得又快又好。 追问:为什么有了电脑及科技的加入,就能够缩短桥梁的建设时间呢? (设计意图:通过追问,让学生联系实际来理解,由于科技的进步,不再需要人力,由机器人等代替人来完成任务,因此完成速度有了飞速的变化。) 学生朗读。 小结:科技真是神奇,让我们在以前建设一座大桥需要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而今天却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看来真是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师:作者为了说明未来桥梁的建造时间很短,给我们做了科学合理的推测和构想,值得我们学习。说明文的一大特点就是语言准确,你认为这段文字有没有体现这一特点? 学生发言。 师:这篇说明文作者用词之准确,值得我们学习,请大家认真体会着读一读。 师:这段中作者为了说明将来造桥时间之短,运用了什么方法来说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具体段落及语言文字来理解说明方法:作比较。) 预设二:第五段 重点抓住  桥的“构件”不再是现在的直通通的棍子了,而是柔和的,有如花枝一般;它也不是头尾同样粗细,而是全身肥瘦相间的。“各有不同的色彩,使整个桥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这两句来理解未来桥梁之美。 学生发言。 师:桥梁的“构件”怎么美?远远望去,呈现在你面前的会是怎样一幅画面? 走在这样的桥上,你有一种怎样的感觉? (设计意图:此处通过调动学生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让孩子展开了对未来桥梁的美好想象。通过想象,让孩子内心涌动起美好的情感,让孩子爱上生活,爱上科学,体味科学的美妙。) 指导朗读。 预设三:第六段 学生发言。 师:为什么将来的桥可以造得很低? 学生发言,指导朗读。 预设四:第七、八段 学生发言。 师:作者的设想有没有实现呢? 学生举例,上海杨浦大桥和南浦大桥已实现了无梁桥的设想。 指导朗读。 小结:著名桥梁专家在30年前的伟大设想,其中的一部分如今已经得到了实现,30年后桥梁技术又会有怎样的飞跃,我们的生活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描绘。 一、检测本课时教学效果,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文章从哪些方面对未来的桥梁作了设想?结合课文内容来谈谈。 2.这篇说明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3.按课文内容填空。 桥的“构件”不再是现在的直通通的棍子了,而是柔和的,有如(  )一般;它也不是头尾同样( ),而是全身( )相间的。 桥上的人行道还有(  )的亭台楼阁,让人们在这长廊中穿过时,“_________________”。 在这里,板凳的腿就是“_____”,桥墩下面,伸入土中的“脚”,就是“_________”。板凳的板就是“_____”。一座桥就是由这三部分构成的。   海内第一桥 洛阳桥,乍见这个名字,还以为是在河南洛阳市呢。其实,它离洛阳市有几千里远。它架在福建省泉州市附近的泉州湾和洛阳汇合的地方。 洛阳桥是我国第一座跨海的大石桥。它始建于1053年,整整花了六年时间才建成。石桥一共有1200米长,5米宽,有44座桥墩。桥上两边有扶栏。如今石桥只剩下31座桥墩,1188米长了。 洛阳桥在建筑上有许多创新。它采用“筏型桥基”,在沿桥梁中线的河底下,用许多大石垒成桥墩。这里水深流急,石条抛下去后被大水冲走。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能工巧匠们反复试验,寻找到一个好办法。他们等待风静、潮水低落时,同时出动许许多多装满石条的船只,把它们同时填进江底。就这样,在水底垒起了一座长500米、宽25米的桥基。长长的桥基宽如一条水下长龙,静卧江底。 为了把水底那些堆积在一起的石条凝聚成为一体,使之不被大水冲塌,造桥的工匠们又想出一个绝妙的办法。 海底有一种贝壳的软体动物,名叫牡蛎。它有两个壳,一个壳附生在岩礁上或者另一个牡蛎上,互相胶结在一起,另一个壳则盖着自己的软体。牡蛎繁殖能力很强,而且无孔不入,一旦跟石块胶成一片后,用铁铲也铲不下来。工匠们利用牡蛎的这个特性,在桥基上遍种牡蛎。 果然,没出几年,牡蛎不仅把零散的石条、石头连成了一个整体,而且把冲散石头也胶合在起。洛阳桥基历时900余年而不垮、不散,牡蛎功劳不小。这件事,可以说是建筑史上的一大创造。 铺设在洛阳桥上的都是10米多长、又厚又大的石板,据估测,每一块

【冀教六年级语文 教案 教学设计《桥梁远景图》2】相关文章:

桥梁远景图的教案设计08-26

冀教版一年级语文教案教学设计:维维的画儿04-28

冀教版英语教案01-03

冀教版小学音乐教案11-14

冀教版六年级英语下册教案11-10

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01-01

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折扣》教案:冀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04-01

冀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01-23

冀教英语六年级下册教学计划11-11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