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龙凤1314 shlf

二十四节气之芒种节气的习俗

时间:2022-11-04 08:53:08 资料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二十四节气之芒种节气的习俗

上海龙凤1314 shlf  一年当中有24个节气,每个节气都有相应的习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二十四节气之芒种节气的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二十四节气之芒种节气的习俗

  二十四节气之芒种节气的习俗 资料 1

  6月5日为芒种,。芒种,是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的意思。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每年的6月5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75°时为芒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故又称“芒种”。春争日,夏争时,“争时”即指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即指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

上海龙凤1314 shlf  在八卦中,此时为天风媚卦,卦象中上面五个阳爻,下面一个阴爻。说明此时至极的阳气已经到了尽头,开始有阴气出现。芒种三候为:“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舌无声。”也就是说在这一节气中,螳螂在去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接着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与此相反,而能够学习其它鸟呜叫的反舌鸟,却因感应到了阴气的出现而停止了鸣叫。由此可见,在我国传统的哲学理论中,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久盛必衰,衰久必盛的。在天气炎热的时候,却也正是阴气初生的时候,这不能不说中国古代朴素哲学的博大精深。

上海龙凤1314 shlf  芒种前后我国中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增多,气温升高,空气非常潮湿,天气异常闷热,各种器具和衣物容易发霉,一般人称这段时间为霉雨季节。又因为此时正是梅子黄熟之时,所以也称之为梅雨天或黄梅雨。梅雨季节要持续约一个月左右,梅雨的多少,对禾谷的丰收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梅雨很受老百姓的重视。进入梅雨的日子叫“入梅”,梅雨结束的日子叫“出梅”,具体日期因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而略有偏差。如果以太阳黄经80度位置来算,入梅的时间应该是公历6月12日左右,经过一个月,在7月11日为出梅日。而我国民间一般认为天干中的“壬”为天河之水,所以将芒种后的第一个“壬”日立为人梅的日子,将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立为出梅的日子。时间大概只有半个多月。梅雨在诗人的笔下则有不同的吟咏,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阴情不定是黄梅”,可见这所谓的梅雨季节,套句现代气象用语为: “晴时多云偶阵雨”。

  由于此时的天气越来越热,蚊虫孳生,容易传染疾病,所以五月又称“百毒之月”。古代门楣悬艾草,是为了驱赶蚊虫。又因为此节气正逢端午节前后,家家户户在门楣悬挂菖蒲辟邪驱毒,所以古称五月为“蒲月”。而此节气中的习俗,便大多与端午节庆混为一体。俗谚说:“未呷端五粽,破裘不敢送。”意思是说端午节后,才真正人夏天。

  农谚说:“芒种逢雷美亦然,端阳有雨是丰年。”是说芒种与端五日下雨对粮食的丰收很有利。这个时节也是各种夏天的蔬菜、水果正式上市的时候,例如大家最喜欢的西瓜、荔枝、芒果、菠萝等都是当令水果。尤其是西瓜,更是被大家奉为夏天的极品水果,不仅可以做成各种冰品,又可以清凉退火。

  俗语说“芒种蝶仔讨无食”,即是说,由于芒种是在农历五月,而这个时期已经过了花开时期,所以蝴蝶已经没有花粉可采了。所以《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写道:“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迭成千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颗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由此看来,芒种日祭饯花神的风俗却也不无道理。

  芒种时节有煮梅的食俗,这一食俗在夏朝便已经有了。正月开花的梅树在此时已经结出梅子。由于梅子味道酸涩,很难直接入口,所以需要加工后才可食用。这种加工过程便是煮梅。煮梅的方法有很多种,简单的一种是用糖与梅子一同煮或用糖与晒干的青梅混拌均匀使梅汁浸出,也有用盐与梅子一同煮或用盐与晒干的青梅混拌均匀使梅汁浸出,比较考究的还要在里面加人紫苏。我国北方产的乌梅很有名气,将其与甘草、山楂、冰糖一同煮,便制成了消夏佳品——酸梅汤。如果在里面加入桂花卤然后冰镇后再饮,则味道更佳。现在有很多加工的梅干蜜饯,如话梅、奶梅及甘草梅等,都很受人们的欢迎。四千多年来,梅子一直是人们夏季里重要的'一种果品。

  二十四节气之芒种节气的习俗 资料 2

  芒种的含义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九个节气,每年公历6月5-7日左右,太阳到大黄经75时为芒种。

上海龙凤1314 shlf  芒种的“芒”字,是指麦类等有芒植物的收获,芒种的“种”字,是指谷黍类作物播种的节令。“芒种”二字谐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种”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上海龙凤1314 shlf  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故又称“芒种”。春争日,夏争时,“争时”即指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即指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此时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上海龙凤1314 shlf  在乡间流传着许多与芒种有关的谚语,如:“芒种前后麦上场,男女老少昼夜忙。”“芒种刮北风,旱断青苗根。”“芒种不种,再种无用。”“五月栽红薯盘大墩,六月栽薯一把根。”这些谚语充分彰显了农作物种植“春争日,夏争时”的繁忙和紧迫感。

  芒种的习俗

  1、送花神

  芒种已近五月间,百花开始凋残、零落,民间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仪式,饯送花神归位,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次相会。此俗今已不存,但著名小说家曹雪芹的《红楼梦》提及。

  2、煮梅

  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节,三国时有“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青梅含有多种天然优质有机酸和丰富的矿物质,具有净血、整肠、降血脂、消除疲劳、美容、调节酸碱平衡,增强人体免疫力等独特营养保健功能。但是,新鲜梅子大多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这种加工过程便是煮梅。

  3、打泥巴仗

  贵州东南部一带的侗族青年男女,每年芒种前后都要举办打泥巴仗节。当天,新婚夫妇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体插秧,边插秧边打闹,互扔泥巴。活动结束,检查战果,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欢迎的人。

  二十四节气之芒种节气的习俗 资料 3

  芒种节气里,气温升高降水多,空气湿度增加后,体内汗液无法通畅地发散出来。湿热之下,人难免感到四肢困倦、萎靡不振。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如下几点:

  1、饮食宜清淡

  饮食调养方面,唐朝的孙思邈提倡人们“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曲,粳米为佳”,又说:“善养生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在强调饮食清补的同时,告诫人们食勿过咸、过甜。

  在夏季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汗易外泄,耗气伤津之时,宜多吃能祛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饮食。

上海龙凤1314 shlf  老年人因机体功能减退,热天消化液分泌减少,心脑血管不同程度地硬化,饮食宜清补为主,辅以清暑解热护胃益脾和具有降压、降脂功能的食品。

  2、多补水,要午休

上海龙凤1314 shlf  中国有些地方有谚语说:“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牵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这形象地表现了人们在这个时节的懒散。医生提醒,首先要使自己的精神保持轻松、愉快的状态。夏日昼长夜短,午休可助恢复疲劳,有利于健康。芒种时气候开始炎热,是消耗体力较多的季节,要注意补充水分,多喝水。

  3、勤换衣,勤洗澡

  芒种过后,午时天热,人易出汗,衣衫要勤洗勤换。为避免中暑,芒种后要常洗澡,“阳热”易于发泄。但须注意的一点,在出汗时不要立即洗澡,中国有句老话“汗出不见湿”,若“汗出见湿,乃生痤疮”。洗浴以药浴最能达到健身防病之目的。

上海龙凤1314 shlf【二十四节气之芒种节气的习俗】相关文章:

二十四节气之谷雨 -资料01-01

二十四节气之小寒 -资料01-01

二十四节气之七言诗 -资料01-01

雨水节气习俗 -资料01-01

大寒节气的习俗 -资料01-01

大雪节气的习俗 -资料01-01

白露的节气习俗 -资料01-01

二十四节气 -资料01-01

雨水节气民间习俗 -资料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