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龙凤1314 shlf

夷陵区

时间:2021-10-25 15:03:38 全科知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夷陵区

夷陵区

夷陵区(夷陵区)

夷陵区,古称彝陵,隶属于湖北省宜昌市,东连远安县、当阳,西邻秭归县、兴山,南抵枝江、长阳,北与保康接壤,南北长103公里,东西宽约77公里。截至2010年,夷陵区总面积3424平方公里,人口520186人,是宜昌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市辖行政区。 区人民政府驻地小溪塔街道办事处。

目录 历史沿革 地理环境 自然资源 行政区划 收缩展开 历史沿革

上海龙凤1314 shlf夷陵区是巴楚文化发祥地之一。区境古属荆州之域。 秦将白起所烧的”夷陵”,就是今宜昌市区的古称。公元前278年”夷陵”地名始见于史,表明夷陵见诸于史至2010年已达2288年之久。 周初为夔国地。 楚成王三十八年(前634)楚灭夔,乃归于楚并为其西疆边防要地。”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故名”夷陵”。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楚、拔郢、烧夷陵”,夷陵之名始见于史。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郡县天下,改夷陵置巫县。西汉置夷陵县,属南郡。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夷陵县属曹魏分南郡枝江以西所立之临江郡;建安十五年,属蜀由临江郡所改之宜都郡。 三国吴黄武元年(222),改夷陵县为西陵县。 晋太康元年(280),复改西陵县为夷陵县,属宜都郡。 南北朝时,宋、齐均名夷陵县,属宜都郡。上述郡治均在夷陵县;梁改宜州,西魏改拓州,后周改陕州。 隋大业三年(607)复夷陵县,并改陕州为夷陵郡。 唐武德二年(619)夷陵县属由夷陵郡所改之陕州,州、郡治均在夷陵县。 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夷陵县属由陕州所改之峡州。 元至元十七年(1280)属由峡州所升之峡州路,州、路治均在夷陵。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攻取县境,撤销夷陵县,改峡州路为峡州府;旋降峡州府为峡州,直隶湖广行省。 明洪武九年(1376),改峡州为夷陵州。 清顺治五年(1648),改”夷陵”为”彝陵”。雍正十三年(1735),升彝陵州为宜昌府,并以原夷陵县境立东湖县。 民国元年(1912)废宜昌府,改东湖县为宜昌县,先后隶属于荆宜道、湖北省第九行政督察区、湖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 1949年7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县城,县城及近郊划出设宜昌市;宜昌县隶属于湖北省宜昌专区,县直机关仍设市内。 1970年7月,因兴建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县直机关从市内北迁小溪塔。 1975年,宜昌专区改称宜昌地区,隶属关系不变。1 1992年4月始,宜昌县隶属于由宜昌地、市合并而成之宜昌市。 2001年7月28日,宜昌县被撤销,设立宜昌市夷陵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上海龙凤1314 shlf夷陵区,地处东经110°51′8″~111°39′30″,北纬30°32′33″~31°28′30″,东连远安县、当阳,西邻秭归县、兴山,南抵枝江、长阳,北与保康接壤,南北长103公里,东西宽约77公里。

地形

上海龙凤1314 shlf夷陵区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东三面群山环抱,东南一面临向平原,呈西北向东南梯级倾斜下降,高度相差悬殊。西北部山地的地形切割较剧,山巓密布,沟溪纵横,主要由樟村坪、雾渡河、下堡坪、邓村、三斗坪等山地组成,面积1790.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2.3%。其中,全区海拔1200米以上的中高山地123.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6%;海拔800~1200米的中山地922.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7%。区东南部丘陵区处于山地与平原的'过渡地带,主要由鸦鹊岭、龙泉、小溪塔等丘陵岗地组成,海拔500米以下,面积1633.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7.7%。其中西陵峡河谷区275.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03%。

气候

夷陵区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夷陵区春季气温变幅大,冷暖交替频繁,常有倒春寒天气出现;夏季气候日变化大,中午炎热,早晚较凉爽,大旱时昼夜不回凉,雨量适中,雨热同季,常有旱、涝、风、雹等灾害性天气;秋季受北方冷空气影响,冷暖再次交替,降温快,少雨多晴、天高气爽;冬季气温下降快,干燥少雨雪。年平均气温16.9℃,三峡河谷地区年平均气温高于其他地区,南部低山丘陵地区次之,北部高山与半高山地区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平均下降0.6℃;1月最冷,7月最热,小溪塔多年极端最高气温41.4℃。年平均日照1669.2小时,日照百分率37.7%;夏季多,冬季少,春秋两季居中。年平均降水量1177.34毫米,多年平均降雨量在977~1370毫米之间。夷陵区西北山区、三峡河谷和江南地区是降雨最多地区,鸦鹊岭、龙泉一带为最少区;夏季降雨最多,占全年降水总量的46%,春、秋、冬季分别占25.2%、22.8%、6%;7月为降雨高峰期,占全年降雨量的35%。多南风,次为东北风,西风最少。年平均无霜期271.9天,初霜日小溪塔12月3日、三峡地区12月1日、樟村坪11月15日,终霜日小溪塔3月5日、三峡地区3月2日、樟村坪4月5日。平均降雪日8天、积雪日4.9天,小溪塔最早初雪日11月12日、最迟终雪日4月7日。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夷陵区是中国八大磷矿主产区之一、亚洲第二大磷矿腹地,磷矿保有储量7.8亿吨;石墨矿以品位高、鳞片大著称全国,花岗岩、石灰岩、镁橄榄石等非金属矿储量丰富。

土地资源

2008年,夷陵区土地资源变更调查为3416.57平方公里。其中,农用地313917.05公顷,包括耕地52881公顷、园地19224.25公顷、林地218346.14公顷、牧地116.34公顷、其他23349.31公顷;含三峡库区面积,建设用地14874.39公顷;交通用地1116.33公顷;水域用地4968.71公顷;未利用地7896.79公顷。

生物资源

上海龙凤1314 shlf截至2013年,夷陵区有野生动物(不含鱼纲)4纲29目82科297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纲17科41种,湖北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纲17目40科76种。全区野生动物中,兽纲9目26科63种,主要有果子狸、野猪、豹猫、小麂、毛冠鹿、黄鼬、华南兔、鼬獾、猪獾、狗獾、松鼠、鼯鼠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林麝、豹、猕猴、穿山甲、黑熊、水獭、黄喉貂、大灵猫、小灵猫、鬣羚、斑羚等;鸟纲有16目38科183种,主要有鸳鸯、灰雁、环颈雉、白冠长尾雉、红腹角稚、树鹨、黑枕黄鹂、褐河鸟、柳莺、兰翡翠、崔牲子、鹞、鹄、鹌鹑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金雕、鸳鸯、红腹锦鸡、红腹角雉、冠长尾雉、勺鸡、红翅绿鸠以及众多的鹰、鸮类等;两栖纲有2目8科22种,主要有大鲵、巫山北鲵、蟾蜍、中国林蛙、黑斑侧褶蛙、棘腹蛙、棘胸蛙、双团棘胸蛙、沼蛙、泽蛙、无斑雨蛙、斑腿泛树蛙、花姬蛙等,其中大鲵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爬行纲有2目10科29种,有龟、鳖、草绿龙蜥、盲蛇、玉斑锦蛇、王锦蛇、黑眉锦蛇、滑鼠蛇、乌梢蛇、银环蛇、尖吻蝮等。 全区有植物2500余种,其中种子植物120科450属1200种。按所含种数排列的前15个优势科分别为蔷薇科、菊科、百合科、豆科、禾本科、虎耳草科、忍冬科、壳斗科、毛茛科、蓼科、樟科、玄参科、石竹科、唇形科、景天科,加上较大的桦木科、金缕梅科、四照花科、卫矛科等,构成植被的主要成份;按所含种数排列的前15个优势属为蓼属、景天属、悬钩子属、堇菜属、栎属、李属、槭属、荚迷属、冬青属、构属、蔷薇属、山胡椒属、木姜子属、凤仙花属、卫矛属。境内还保存着一批古老的孑遗植物金钱槭、连香树、珙桐、水青树、领春木、香果树、化香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有红豆杉、珙桐2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连香树、樟树、楠木、水青树、香果树、鹅掌楸、红椿、榉树等8种。全区人工栽培的珍稀植物有银杏(Ⅰ级)、杜仲(Ⅱ级)、厚朴(Ⅱ级)、喜树(Ⅱ级)等。 全区药材有7类256科1104种,其中植物药材213种。主要有天麻、黄姜、柴胡、麦冬、橘梗、金银花、尾参、百合、杜仲、枣皮、银杏、何首乌、生地、白术、白芍、伏苓、黄莲、药菊、薄荷、鱼腥草、柴苏等。 全区水产品中鱼类有35科、138种。主要为中华鲟、胭脂鱼、长尾鮠、大口鲶、黄颡、黄鳝、泥鳅、银鱼等。其中中华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胭脂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行政区划

截至2010年12月31日,夷陵区辖1个街道、1个开发区、1个新区、8个镇、3个乡,共有18个居委会、182个行政村。 街道名称人口面积下辖社区、村小溪塔街道144643人305.4平方千米9个居委会、30个村委会樟村坪镇26108人456.6平方千米1个居委会、14个村委会雾渡河镇32989人394.8平方千米1个居委会、18个村委会太平溪镇28959人152.2平方千米1个居委会、19个村委会乐天溪镇40430人251.2平方千米1个居委会、15个村委会分乡镇39025人319.1平方千米1个居委会、16个村委会龙泉镇50612人210.5平方千米19个村委会鸦鹊岭镇57358人244.9平方千米1个居委会、19个村委会下堡坪乡23972人253.8平方千米20个村委会黄花乡38363人345.7平方千米20个村委会邓村乡28453人311.4平方千米16个村委会(表格资料来源于:)

【夷陵区】相关文章:

[夷陵区财政局]湖北夷陵区2014年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准考证打印08-05

湖北宜昌:夷陵区率先完成大学生实习实训全年工作目标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