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龙凤1314 shlf

《杨修之死》课文

时间:2024-06-05 13:30:53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杨修之死》课文

  《杨修之死》课文 篇1

  美国著名的行为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习最好的激发就是对于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是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所以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最好途径就是使他们主动学习,并从中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成功感。”

上海龙凤1314 shlf  从事语文教学的数年中,我越来越明显的感觉到:学习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于是,我逐渐把注意力转移到探索兴趣教学这方面上来。近几年,我一直坚持实行并不断改进了一套“竞赛式教学”的方案,且获得了可喜的成效。

上海龙凤1314 shlf  所谓“竞赛式教学”就是采用“敌我”两方比赛回答问题的确切度,并以此来体验个人成就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从而更全面而深刻地掌握有关的语文知识。

  《杨修之死》是一篇堂上自读课文,更能体现“竞赛式教学”的特殊效果。这篇课文白话和文言间杂,对于初中生来说,阅读是有一定的困难的;但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七个小故事,学习起来又有一定的情趣。所以,我安排用半节课让学生先读懂课文,疏通阅读障碍,完成“思考和练习一”的难点字词的解释。然后,第二课时即用“竞赛式教学”来完成其它教学任务。而对于本文的训练重点:分析人物性格,则采用“辩论”的方式,也就是按课文后面的练习题给出的两个观点(杨修之死的原因是:

  一、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二、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把男女学生分成两大派,各自主张一个观点,要求各派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而对方的观点是不成立的。这种辩论式教法对于初学议论文的初二级学生来说,是一条不可估量的快捷入门途径。

  请看教案:《杨修之死》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故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掌握一些重点字词,如:“适”、“数”、“忌”、“如”、“但”、“即”的不同用法。

  3、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教学设想:

  1、加强预习,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后面的思考和练习题进行自学,然后展开课文知识、口头表述及辩论比赛,以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思维,提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上海龙凤1314 shlf  2、加强复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上海龙凤1314 shlf  3、安排一个半课时。

  4、定好竞赛程序、形式和评分标准,以便检查学生回答问题的优劣,并分出胜负方,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

  教学重点:

  1、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上海龙凤1314 shlf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要点:

  1、在辩论中分析杨修和曹操的性格。

  2、复述文中的七个小故事。

  3、检查对一些重点难点字词的音义的掌握情况,学习一些通假字。

上海龙凤1314 shlf  竞赛评分标准:复述故事占20分,必答题和抢答题每个10分,辩论占40分。

  教学内容和步骤:

  前半节

  任务:疏通文字,理解课文内容。

  步骤

  教学内容

上海龙凤1314 shlf  意图和目的

  一准备

  1.介绍有关的文学常识(教师完成)。

  2.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解决学生的质疑。

  三、完成“思考和练习一”(解释加点字词)

  适庖官进鸡汤()

  数犯曹操之忌()()

  人皆不晓其意()

  丕如其意()

  植然其言()

上海龙凤1314 shlf  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上海龙凤1314 shlf  四、布置预习题

上海龙凤1314 shlf  1、为复述文中的七个小故事作准备。

  2、为辩论准备材料,男同学持“思考和练习”中的第一个观点,女同学持第二个观点。

  疏通

  文字

  障碍

  第二节

上海龙凤1314 shlf  任务:完成必答题、抢答题及展开口述比赛和辩论比赛。

  步骤

  教学内容

  意图和目的

  二、竞赛

  (一)复述

  (二)必答

  (三)抢答

  (四)辩论

  1.复述故事(10分钟)

  1、女同学的代表复述前三个故事:①“鸡肋”的故事;②“改修花园”;③“一盒酥”。

上海龙凤1314 shlf  2、男同学的代表复述后四个故事,即①“梦中杀人”;②“簏中物”;③“斩吏出门”;④“代作答教”。

  二、完成必答题(抽签选作答的学生)(5分钟)

  1、(男)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并解释其意义(用幻灯投影)①鸡肋()

上海龙凤1314 shlf  ②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③数犯曹操三忌()

上海龙凤1314 shlf  2、(女)按拼音填汉字并解释其意义

  (用幻灯投影)。

  ①竟取匙与众食qí()

  ②操因疑修zèn()害曹丕。

  ③延弃弓cao()刀。

上海龙凤1314 shlf  (学生完成后教师即时明确答案)

  三、完成抢答题

上海龙凤1314 shlf  (为避免滥答,答错者倒扣10分)(5分钟)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抢答后教师明确答案:“身死因才误”是本文的叙事线索。

  2、叙事的方式有:①顺序、②倒叙、③插叙、④补叙。本文属哪一种方式?

  明确:本文的回忆部分是补叙,若放回《水浒传》中,本文则是插叙。

  3、请找出本文的三个通假字,并指出各与哪个字通假。

  明确:“当”通“挡”、“分”通“吩”、

上海龙凤1314 shlf  “付”通“咐”。

  四、展开辩论(20分钟)

上海龙凤1314 shlf  男女同学各选出四个同学分别任主辩、第一副辩、第二副辩、第三副辩。要求提出自己的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并说明对方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男)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上海龙凤1314 shlf  (女)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五、在辩论的基础上,总结人物性格特征。

上海龙凤1314 shlf  (男)总结杨修的性格特征。

  (女)总结曹操的性格特征。

上海龙凤1314 shlf  (然后教师明确答案并板书)

  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好耍小聪明

  曹操:虚伪残诈、老谋深算

  训练口头

  表达能力

上海龙凤1314 shlf  训练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速度

上海龙凤1314 shlf  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临场应变力

  步骤

  教学内容

  意图和目的

  三、总结

上海龙凤1314 shlf  六、总结(5分钟)(教师完成)

  1、分出胜负方。

  2、明确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两点:既是由于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也是由于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两者缺一不可。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该说:前者,即男同学所持观点是内因;后者,即女同学所持观点是外因,两者导致了杨修之死。

  七、宣布结束

  培养学生用唯物辨证法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附板书∶

  杨修之死

  ↓

  原因

上海龙凤1314 shlf  ┌───────┴───────┐

  杨修 曹操

上海龙凤1314 shlf  ┌──┴──┐ ┌─┴─┐

上海龙凤1314 shlf  恃 狂 好 虚 老

  才 妄 耍 伪 谋

上海龙凤1314 shlf  放 轻 小 残 深

  旷 率 聪 诈 算

  明

  └──┬──┘ └─┬─┘

  内因 外因

  │ │

  (男)恃才放旷,终于 (女)借违反军纪之名,

  招致杀身之祸 处死杨修

  《杨修之死》课文 篇2

上海龙凤1314 shlf  1、本文七件事中,第一件事鸡肋事件与其它六件事之间有什么关系?

  鸡肋事件写的是杨修被斩,而其它六件事则写杨修为什么会被杀的原因,即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2、这六件发生在曹杨之间的矛盾故事采用的是什么顺序呢?

上海龙凤1314 shlf  按曹操对杨修的忌恨程度为序。即曹操从心甚忌之──心恶之──愈恶之──愈恶之──亦不喜植──有杀修之心,可以说是层层加深,最后导致杀死了杨修。这就是杨修之死的全过程。

上海龙凤1314 shlf  3、依据这篇课文,杨修为什么被杀?

  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这大概是许多人的共同看法。

上海龙凤1314 shlf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动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作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明代李贽点评《三国演义》时对这件事曾写道: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即有此意。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上海龙凤1314 shlf  4、试以下边两件事为例,讨论曹操的性格。

  A、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亦欲斩之。众官告免。操乃叱退夏侯,下令来日进兵。操带伤归寨: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却门牙两个,急令医士调治。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

  揭露曹操的虚伪、奸诈。曹操决不会杀他的爱将夏侯,但也要装装样子,以遮盖众人耳目,表示自己能公平地处理这件事。下令厚葬杨修,则表示他有悔悟之意,借以收买人心。

  B、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世说新语·容止》)

  曹操追杀匈奴使,表现他复杂的性格和心态。对于曹操的作法,学生可能有各种各样的认识,必然对他们分析曹操的性格带来多样性。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杨修之死》课文 篇3

  《杨修之死》记叙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原因。主旨是表现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性格特点,也表现了曹操的复杂性格,既十分奸诈,又有深谋远虑。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

上海龙凤1314 shlf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写杨修被杀及其被杀的原因。事情发生在魏蜀汉中之战的最后阶段。蜀兵据险固守,魏军进退两难,曹操犹豫不决。杨修根据魏军当时的处境和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特点,将二者联合起来分析,推断出了曹操已有退兵的打算,足见他才思敏捷。可他又自作主张地让将士们收拾行装,最后终于以“造言乱我军心”的罪名被曹操“推出斩之”。

  第二部分从“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至“修死年三十四岁”,是文章的插叙部分。主要叙述了六件事情,第一件是明白曹操“门内添活”的心意,表现了杨修才思敏捷。第二件事是与众人分食一盒酥,表现杨修机智善辩。第三件事是揭露曹操“梦中”斩近侍的真相,表现杨修目光锐利,一眼看穿曹操的奸诈,同时也表现了杨修卖弄聪明,不顾后果的特点。第四件事写杨修揭露曹丕密请吴质的事件,表现杨修虽然目光敏锐却办事粗疏。第五件事写杨修授计曹植走出城门,表现了杨修的果敢。第六件事写杨修帮助曹植拟写“答教”。杨修能事先预测曹操欲问之事,让曹植对答如流,确实表现出杨修的足智多谋,具有政治才干。可是他办事不够严谨,使人能有机会偷去他拟写的“答教”,却又显得不够精明。以上六件事又可以归纳为两类:前三件为生活小事,因为锋芒毕露遭致了曹操的忌妒;后三件为军国大事,因为他卷入曹丕与曹植的继承权的斗争里面,导致了杀身之祸。

上海龙凤1314 shlf  第三部分为最后三段。是文章的结局部分,曹操下令次日进兵,不过是为了证明杨修所言不过是一派胡言,想用赢得战斗来维护自己的威信。不想却战斗失利,并且“折却门牙两个”,最后厚葬杨修下令班师。侧面表明了杨修能洞察先机,却遭斩首。暗示杨修以“惑乱军心”之罪遭斩不过是个幌子罢了,真正原因还是杨修参与了曹丕、曹植的权力之争,曹操早已有了“杀修之心”,这次不过是一个能堵人口嘴的极好的机会罢了。

  文章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是插叙手法的'运用。全文共写了七件小事,第一件事发生在汉中之战,写杨修被杀的经过及其被杀的偶然性,因此作者用了顺叙手法。全文的第二到第七件事发生在汉中之战前,是作者为了交待杨修被杀的根本原因,揭示杨修被杀的必然性,来补充第一件事而写的。所以作者改用插叙。插叙的六件事情,作者安排得非常有条理,巧妙异常,它是以曹操忌恨杨修的情绪逐步递升为线索来安排先后顺序的。从文章中的“操虽称美,心甚忌之”,“操虽喜笑,而心恶之”,“操闻而愈恶之”,“愈恶之”,“因此亦不喜植”,“此时已有杀修之心”等语句中就可以得知。

  插叙在文中有两个作用:

其一为深化主题塑造人物服务。它从不同的方面多角度地揭示了杨修、曹操的性格,充分说明了杨修之死的必然性,揭露封建统治者忌才的心理和扼杀才智之士的行为。其二,是文章美点的需要,顺叙与插叙相结合,它使得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吸引读者。

  《杨修之死》以杨修被杀害为开端,以杨修被曹操忌恨为中心线索,以杨修被曹操厚葬为结局。文章开头精彩,中间丰富,结尾有力,章法井然,首尾呼应。

  《杨修之死》课文 篇4

  上完《杨修之死》一课后,我又重新回顾了我这一课的教学过程,感慨颇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只是按照常规的方法对课文内容进行了讲解,分析了人物性格,处理了课后的练习.这种方法虽然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但传统的教学方法致使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没有充分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谈这一课的教学反思.

  第一,教学中知识能力的反思

  我认为,在这一环节中我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这一节课,在知识能力方面我有以下几个知识点:①讲解插叙的写作顺序及作用;②学习如何概括事件主要内容;③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在教学中,我通过课堂讲解,与学生互动,利用讲解,启发引导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住了插叙的.作用是对中心人物或事件的必要补充,概括事件主要内容的方法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掌握了人物的描写方法展现了人物性格,我认为这是一节课在知识能力方面学生最大的收获.

  第二,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的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

  首先找同学大声有感情地分段朗读课文内容,其他同学为其正音,找错误,这一个环节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每读一段找同学来概括文段内容,这一个训练,我先告诉学生概括事件内容的方法: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例如第4自然段,就可概括为'杨修改建园门',同学掌握了这个方法,就很容易概括出了其它段落的内容,效果良好.

上海龙凤1314 shlf  但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令人担忧,在朗读课文中,有多位同学在朗读中读错字,没有感情和出现反复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重点予以加强.

  三,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反思

上海龙凤1314 shlf  我觉得,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课堂教学中体现得不好,真正的语文教学,应张扬学生的个性,追求学生对问题独特化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对'曹操'这一人物的评价,历来都有不同的观点,如果我在课堂上安排让学生自由发言,来评价曹操,也可让学生自由发言讨论杨修之死的原因,我想一定会更好地帮助学生来理解辅导课文内容,并培养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可惜的是我在课堂上却没有安排,以后我要在课堂教学中多安排一些活动,让学生获取最真实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要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理念,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对象转化为主动学习的主人

  《杨修之死》课文 篇5

  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适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蔼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操随口曰:'鸡肋!鸡肋!”蔼传令众官,都称“鸡肋”。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蔼。蔼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蔼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绕寨私行。只见夏侯蔼寨内军士,各准备行装。操大惊,急回帐召蔼问其故。蔼曰:“主簿杨德祖先知大王欲归之意。”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人皆不晓其意。修曰:“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再筑墙围,改造停当,又请操观之。操大喜,问曰:“谁知吾意?”左右曰:“杨修也。”操虽称美,心甚忌之。又一日,塞北送酥一盒至。操自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置之案头。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操问其故,修答曰:“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操虽喜笑,而心恶之。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分付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惟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操闻而愈恶之。操第三子曹植,爱修之才,常邀修谈论,终夜不息。操与众商议,欲立植为世子,曹丕知之,密请朝歌长吴质入内府商议;因恐有人知觉,乃用大簏藏吴质于中,只说是绢匹在内,载入府中。修知其事,径来告操。操令人于丕府门伺察之。丕慌告吴质,质曰:“无忧也:明日用大簏装绢再入以惑之。”丕如其言,以大簏载绢入。使者搜看簏中,果绢也,回报操。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操欲试曹丕、曹植之才干。一日,令各出邺城门;却密使人分付门吏,令勿放出。曹丕先至,门吏阻之,丕只得退回。植闻之,问于修。修曰:“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当者,竟斩之可也。”植然其言。及至门,门吏阻住。植叱曰:“吾奉王命,谁敢阻当!”立斩之。于是曹操以植为能。后有人告操曰:“

上海龙凤1314 shlf  此乃杨修之所教也。”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植对答如流。操心中甚疑。后曹丕暗买植左右,偷答教来告操。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修之心;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修死年三十四岁。后人有诗曰:“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蔼,亦欲斩之。众官告免。操乃叱退夏侯蔼,下令来日进兵。次日,兵出斜谷界口,前面一军相迎,为首大将乃魏延也。操招魏延归降,延大骂。操令庞德出战。二将正斗间,曹寨内火起。人报马超劫了中后二寨。操拔剑在手曰:“诸将退后者斩!”众将努力向前,魏延诈败而走。操方麾军回战马超,自立马于高阜处,看两军争战。忽一彪军撞至面前,大叫:“魏延在此!”拈弓搭箭,射中曹操。操翻身落马。延弃弓绰刀,骤马上山坡来杀曹操。刺斜里闪出一将,大叫:“休伤吾主!”视之,乃庞德也。德奋力向前,战退魏延,保操前行。马超已退。操带伤归寨: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却门牙两个,急令医士调治。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却教庞德断后。操卧于毡车之中,左右虎贲军护卫而行。忽报斜谷山上两边火起,伏兵赶来。曹兵人人惊恐。正是:依稀昔日潼关厄,仿佛当年赤壁危。未知曹操性命如何。

  【教材分析】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杨修之死》课文】相关文章:

赤兔之死作文12-15

若石之死原文02-26

杨絮的作文08-14

杨颖的作文08-14

修牙的作文08-07

修电脑作文12-06

关于杨絮的作文09-12

关于孙杨的作文12-16

欧阳修作文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