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龙凤1314 shlf

百丈山记原文

时间:2024-03-10 01:58:51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百丈山记原文

百丈山记原文1

上海龙凤1314 shlf  登百丈山三里许[2],右俯绝壑[3],左控垂崖[4];叠石为磴[5],十余级乃得度[6]。山之胜盖自此始[7]。循磴而东[8],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9]。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10];水皆清澈,自高淙下[11],其声溅溅然[12]。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13],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14],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15]。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16],无足观[17],独其西阁为胜[18]。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19],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20],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21],当水石峻激相搏处[22],最为可玩[23]。乃壁其后[24],无所睹。独夜卧其上[25],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26],深昧险绝[27]。于林薄间东南望[28],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29],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30],璀璨夺目[31],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32],前揖芦山[33],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34]。日薄西山[35],余光横照,紫翠重叠[36],不可殚数[37]。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38],乡人凿石容磴以度[39],而作神祠于其东[40],水旱祷焉[41]。畏险者或不敢度[42],然山之可观者[43],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44]。既皆赋诗以纪其胜[45],余又叙次其详如此[46]。而最其可观者[47],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48],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年月日记[49]。

  【注释】[1]百丈山:在今福建建阳市东北与今武夷山市交界处,海拔690米

上海龙凤1314 shlf  [2]三里许:约三里路。

  [3]绝壑(hè):深险的山谷。

  [4]控:控扼,引接。

  [5]磴(dèng):石台阶。

  [6]度:越过。

  [7]“山之”句:是说百丈山的优美景色大概就从这里开始了。胜:指风景优美。

上海龙凤1314 shlf  [8]循:顺、沿。

  [9]梁:桥。

  [10]“虽盛”句:是说即使是在盛夏中午最炎热的时候,也感觉不到逼人的暑气。

上海龙凤1314 shlf  [11]淙(cóng)下:涧水发出淙淙的声音流下。淙:流水的声音。

  [12]溅溅:水疾流时发出的声音。

  [13]山门:寺庙多在山林,在通往庙宇的引道上设立外门,称“山门”。

  [14]瞰(kàn):俯视。

  [15]蹑(niè):踩。庵(ān):僧尼敬佛住的小屋。后来多指尼姑修行的小庙。

上海龙凤1314 shlf  [16]卑庳(bì):低矮。庳:原作“痺”,误。迫隘(ài):狭窄。

上海龙凤1314 shlf  [17]无足观:没有什么值得观赏的。

  [18]西阁:指庵中的西阁楼。

  [19]罅(xià):缝隙。

上海龙凤1314 shlf  [20]并注:一同流入。

  [21]据:占据,位居。

上海龙凤1314 shlf  [22]当:面对。水石峻激相搏:山石峻峭,水流湍急,水石相撞,如同搏击。

  [23]玩:观赏。

  [24]“乃壁”二句:承上句说,然而在西阁后面,却是石壁,没有什么风景可看的。“乃”,而,却,表示转折语气。“壁”,石壁。“其”,指西阁。

上海龙凤1314 shlf  [25]“独夜卧”五句:是说唯独在夜里睡在西阁楼上,枕席下面就整宿都响着潺潺的流水声,听久了,更感到悲凉,这种情境令人觉得可爱罢了。“其”,指西阁。“潺潺(chán)”,流水声。

上海龙凤1314 shlf  [26]峭(qiào)岸:悬崖峭壁。

  [27]深昧:深暗。

  [28]林薄:草木丛杂的地方。

  [29]瀵(fèn)涌:水同源分流喷出。这句是说,看见瀑布由前方岩石洞穴中喷涌而出。

  [30]烛:照耀。

上海龙凤1314 shlf  [31]璀粲(cuǐ càn):光彩鲜明。

  [32]缺:指山的缺口。

  [33]芦山:芦峰山,在福建建阳西北,与百丈山东西遥对。石台面对芦山。像是在拱手作揖,所以说“前揖”。

  [34]历历:分明的样子。

上海龙凤1314 shlf  [35]薄:迫近。

  [36]紫翠重叠:是说群山在夕阳照耀下,或紫或翠,重叠相映。

  [37]不可殚(dān)数:数不尽。

上海龙凤1314 shlf  [38]径:小路。

  [39]凿石容磴:在山壁上凿出石级为路。

  [40]神祠(cí):祭神的祠堂。

  [41]水旱祷焉:天旱或水涝时在这里向神佛祈祷。

  [42]或:有的人,复指“畏险者”。

  [43]“然山”句:是说百丈山值得观赏的景物到此也就穷尽了。“是”,此,指台东神祠。

  [44]之:指百丈山。

  [45]“既皆”句:朱熹有《游百丈山以徙倚弄云泉分韵赋诗得云字》。

  [46]叙次:依次叙述。

上海龙凤1314 shlf  [47]最其可观者:最值得观赏的地方。

  [48]各别为小诗:每一处另外写了一首小诗。《百丈山六咏》是六首五言绝句。今录其中题为《瀑布》一首:“巅崖山飞泉,百尺散风雨。空质丽清晖,龙鸾共掀舞。”识(zhì):记。夫:那些。

上海龙凤1314 shlf  [49]年月日:这里略去了写这篇游记的具体时间。

  作者及题解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生于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南宋高宗绍兴年间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官至宝文阁待制。谥号“文”,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他是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明清以来,奉为“大贤”,配享孔庙,在日本和朝鲜半岛广有影响。著作繁富,除《诗集传》等专著外,有《朱文公文集》。

  《百丈山记》选自《朱文公文集》。它写于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的夏天。作者没有把笔墨花在记述出游的时间、行程等等上面,而是着力于描写百丈山的优美风景。文章开门见山,从“山之胜盖自此始”写起,到“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结束了基本部分的内容,首尾呼应,一气贯串,显得十分集中、紧凑。有选择地落笔于六处景致,分为两组,第一组叙述踏石磴、过涧水、入山门而至西阁,主要描写西阁环境的优美和夜宿听泉的感受。第二组中由石台引出,主要描写瀑布、夕照与云海,叙次分明,铺排得当,重点突出,引人入胜。通篇状物写景,准确而形象,细致而生动,表现出作者精细的观察能力和运用语言的功夫。在同时所写《百丈山六咏》之一《西阁》的绝句中,朱熹曾抒发了“安得枕下泉,去作人间雨”的情怀与议论,而没有把它写进本文。这是一篇以刻画山水景物见长的游记。

  译文

上海龙凤1314 shlf  登上百丈山约三里多路,右边俯临深险的山谷,左边连接着陡峭悬崖;重叠的石块形成台阶,走了十多级台阶方才越过。百丈山的优美景色大概就从这里开始了。

上海龙凤1314 shlf  沿着石阶向东走,就能看到一个小涧,有一座石桥横跨在它上面。涧里长满苍翠的藤蔓和参天的古木,这里即使在盛夏中午最炎热的时候,也感觉不到逼人的暑气;涧中水流清澈,从高处急速流下,发出淙淙的声音。越过石桥,沿着两边山崖曲折小路而上,可以发现一座寺庙,寺庙大致有三间小屋,都不能容纳十来个人。但这里前面可以俯瞰清澈的涧水,后面临近一泓小池,习习清风从两边山峡间吹来,整日不停。门内横跨小池的又是一座石桥,越过石桥向北走,踏着数级石梯能够进入一座庵中。庵里只有几间老屋,低矮而又狭窄,没有什么值得观赏的。只有庵中的西阁楼风景优美。溪流从西边山谷中顺着石头缝隙奔射而出于西阁之下,南边和东边溪水一同注入小池中,从小池中泻出,形成前面所说的小涧。西阁位居小涧的`上游,正对着湍急的水流和峻峭的山石相撞搏击之处,最值得观赏。然而在西阁后面,却是石壁,没有什么风景可看的。唯独在夜里睡在西阁楼上,枕席下面就整宿都响着潺潺的流水声,听久了,更感到悲凉,这种情境令人觉得可爱罢了。

  出了山门向东,走十多步,可以看到一座石台,其下面临悬崖峭壁,深暗险峻。在草木丛杂的地方向东南眺望,可以看见一挂瀑布由前方岩石洞穴中喷涌而出,凌空而下长达几十尺。瀑布的飞沫就像飞散的珍珠喷洒着雾气,在日光照射之下,光彩鲜明,晃人眼目,让人不敢正视。石台正对着山西南的缺口,对着芦山,此山独立挺拔而出,周围其它几百里间的高低山峰,也都历历在目,十分分明。太阳迫近西山,余晖横斜照耀之下,群山或紫或翠,重叠相映,数也数不尽。早晨起床向山下探视,满山遍野白云飘荡,像大海波涛起伏;而远近各座山峰隐现于其中,就像时而在飞奔,时而在漂浮,来来往往,有的涌现,有的隐没,顷刻之间,变化万千。石台东面,小路断绝,乡里的人在山壁上凿出石级为路,用以行走,因而在它的东面修造祭神的祠堂,天旱或水涝时在这里向神佛祈祷。那些畏惧险途的人不敢走,但百丈山值得观赏的景物到此也就穷尽了。

百丈山记原文2

  百丈山记

  宋代·朱熹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

上海龙凤1314 shlf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上海龙凤1314 shlf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目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迭,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而其最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上海龙凤1314 shlf【百丈山记原文】相关文章:

岘山亭记原文及赏析02-28

稽山书院尊经阁记原文及翻译02-29

稽山书院尊经阁记原文翻译03-01

《山市》原文及翻译03-06

山市原文及翻译03-01

望山原文及翻译03-01

登百丈峰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12-17

山行留客原文翻译09-12

山市原文翻译及赏析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