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龙凤1314 shlf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杜甫

时间:2021-08-16 17:40:06 诗句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上海龙凤1314 shlf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杜甫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杜甫,这首诗有一句著名的句子:“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本文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杜甫由unjs.com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欢!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杜甫

 

 

导读:

  五言古诗与七言古诗是古诗中常用的两种体裁,而在杜甫的作品中五言古诗还是比较常见的。其原文如下: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上海龙凤1314 shlf        杜甫

上海龙凤1314 shlf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

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

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

上海龙凤1314 shlf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

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

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上海龙凤1314 shlf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

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

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翻译:

上海龙凤1314 shlf慈恩塔像一个高高的标志高耸至天空 

强劲的风没有停息的时刻 

上海龙凤1314 shlf如果没有旷达之士的胸怀 

上海龙凤1314 shlf登临此塔会激起种种忧愁。 

这才瞭解佛教的力量(聚集人力、财力产生此雄伟建筑), 

足可寻求幽僻境地。 

上海龙凤1314 shlf往上爬升彷佛穿越龙蛇盤踞的洞窟, 

方始通过横斜支撑走出昏幽。 

北斗七星就在塔上北开的门洞, 

上海龙凤1314 shlf听见银河水声已偏转向西流。 

上海龙凤1314 shlf羲和鞭策白日(指时光迅速), 

上海龙凤1314 shlf少昊掌管清秋。 

秦地诸山黄昏望去山色朦胧,不成整体, 

泾水、渭水也分辨不清了。 

往下一看气象混沌一片, 

上海龙凤1314 shlf怎能辨出皇帝所居的京城长安? 

回首呼叫虞舜(喻玄宗昏庸使先帝不安), 

苍梧的白云正昏暗发愁。 

可惜啊!瑶池仍在饮宴, 

天晚日落仍停留在昆仑之丘。 

上海龙凤1314 shlf黄鹤不停地离开长安(喻玄宗不用贤才,朝中贤才不断离去) 

悲鸣著将往哪奔投 ? 

你看那追求温饱的大雁, 

上海龙凤1314 shlf它们各自有稻粱之谋 (喻追求温饱的士大夫)。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赏析: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诗一开头就出语奇突,气概不凡。不说高塔而说高标,使人想起左思《蜀都赋》中“阳鸟回翼乎高标”句所描绘的直插天穹的树梢,又使人想起李白《蜀道难》中“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句所形容的高耸入云的峰顶。这里借“高标”极言塔高。不说苍天而说“苍穹”,即勾画出天像穹窿形。用一“跨”字,正和“苍穹”紧联。天是穹窿形的,所以就可“跨”在上面。这样夸张地写高还嫌不够,又引出“烈风”来衬托。风“烈”而且“无时休”,更见塔之极高。“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二句委婉言怀,不无愤世之慨。诗人不说受不了烈风的狂吹而引起百忧,而是推开一步,说他自己不如旷达之士那么清逸风雅,登塔俯视神州,百感交集,心中翻滚起无穷无尽的忧虑。当时唐王朝表面上还是歌舞升平,实际上已经危机四伏。对烈风而生百忧,正是感触到这种政治危机所在。忧深虑远,为其他诸公之作所不能企及。

 

  接下去四句,抛开“百忧”,另起波澜,转而对寺塔建筑进行描绘。“方知”承“登兹”,细针密线,衔接紧凑。象教即佛教,佛教用形象来教人,故称“象教”。“冥搜”,意谓在高远幽深中探索,这里有冥思和想象的意思。“追”即“追攀”。由于塔是崇拜佛教的产物,这里塔便成了佛教力量的象征。“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二句,极赞寺塔建筑的奇伟宏雄,极言其巧夺天工,尽人间想象之妙。写到这里,又用惊人之笔,点明登塔,突出塔之奇险。“仰穿龙蛇窟”,沿着狭窄、曲折而幽深的阶梯向上攀登,如同穿过龙蛇的洞穴;“始出枝撑幽”,绕过塔内犬牙交错的幽暗梁栏,攀到塔的顶层,方才豁然开朗。此二句既照应“高标”,又引出塔顶远眺,行文自然而严谨。

 

  诗人站在塔的最高层,宛如置身天宫仙阙。“七星在北户”,他眼前仿佛看到北斗七星在北窗外闪烁;“河汉声西流”,耳边似乎响着银河水向西流淌的声音。银河既无水又无声,这里把它比作人间的河,引出水声,曲喻奇妙。二句写的是想象中的夜景。接着转过来写登临时的黄昏景色。“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交代时间是黄昏,时令是秋季。羲和是驾驶日车的神,相传他赶着六条龙拉着的车子,载着太阳在空中跑。作者在这里驰骋想象,把这个神话改造了一下,不是六条龙拉着太阳跑,而是羲和赶着太阳跑,他嫌太阳跑得慢,还用鞭子鞭打太阳,催它快跑。少昊,传说是黄帝的儿子,是主管秋天的神,他正在推行秋令,掌管着人间秋色。这两句点出登临正值清秋日暮的特定时分,为下面触景抒情酝酿了气氛。

 

  接下去写俯视所见,从而引起感慨,是全篇重点。“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诗人结合登塔所见来写,在写景中有所寄托。秦山指终南山和秦岭,在平地上望过去,只看到青苍的一片,而在塔上远眺,则群山大小相杂,高低起伏,大地好像被切成许多碎块。泾水浊,渭水清,然而从塔上望去分不清哪是泾水,哪是渭水,清浊混淆了。再看皇州(即首都长安),只看到朦胧一片。这四句写黄昏景象,却又另有含意,道出了山河破碎,清浊不分,京都朦胧,政治昏暗。这正和“百忧”呼应。《资治通鉴》:“(天宝十一载)上(玄宗)晚年自恃承平,以为天下无复可忧,遂深居禁中,专以声色自娱,悉委政事于(李)林甫。林甫媚事左右,迎会上意,以固其宠。杜绝言路,掩蔽聪明,以成其奸;妒贤疾能,排抑胜己,以保其位;屡起大狱,诛逐贵臣,以张其势。”“凡在相位十九年,养成天下之乱。”杜甫已经看到了这种情况,所以有百忧的感慨。

 

  以下八句是感事。正由于朝廷政治黑暗,危机四伏,所以追思唐太宗时代。“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塔在长安东南区,上文俯视长安是面向西北,诗人南望苍梧,所以要“回首”。唐高祖号神尧皇帝,太宗受内禅,所以称虞舜。舜葬苍梧,比太宗的昭陵。云正愁,写昭陵上空的云仿佛也在为唐朝的`政治昏乱发愁。一个“叫”字,正写出杜甫对太宗政治清明时代的深切怀念。下二句追昔,引出抚今:“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瑶池饮,《穆天子传》卷四,记周穆王“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列子·周穆王》称周穆王“升昆仑之丘”,“遂宾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上”,“乃观日之所入”。这里借指唐玄宗与杨贵妃在骊山饮宴,过着荒淫的生活。日晏结合日落,比喻唐朝将陷入危乱。这就同秦山破碎四句呼应,申述所怀百忧。正由于玄宗把政事交给李林甫,李排抑贤能,所以“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贤能的人才一个接一个地受到排斥,只好离开朝廷,像黄鹄那样哀叫而无处可以投奔。最后,诗人愤慨地写道:“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指斥那样趋炎附势的人,就像随着太阳温暖转徙的候鸟,只顾自我谋生,追逐私利。

全诗有景有情,寓意深远。钱谦益说:“高标烈风,登兹百忧,岌岌乎有漂摇崩析之恐,正起兴也。泾渭不可求,长安不可辨,所以回首而思叫虞舜”,“瑶池日晏,言天下将乱,而宴乐之不可以为常也。”这就说明了全篇旨意。正因为如此,这首诗成为诗人前期创作中的一篇重要作品。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杜甫】相关文章:

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01-10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储光羲,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的意思,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赏析 -诗词大全01-01

同诸公登慈恩寺浮图,同诸公登慈恩寺浮图高适,同诸公登慈恩寺浮图的意思,同诸公登慈恩寺浮图赏析 -诗词大全01-01

登慈恩寺塔,登慈恩寺塔杨玢,登慈恩寺塔的意思,登慈恩寺塔赏析 -诗词大全01-01

登慈恩寺塔,登慈恩寺塔张乔,登慈恩寺塔的意思,登慈恩寺塔赏析 -诗词大全01-01

早秋登慈恩寺塔,早秋登慈恩寺塔欧阳詹,早秋登慈恩寺塔的意思,早秋登慈恩寺塔赏析 -诗词大全01-01

登长安慈恩寺塔,登长安慈恩寺塔卢宗回,登长安慈恩寺塔的意思,登长安慈恩寺塔赏析 -诗词大全01-01

题慈恩寺塔,题慈恩寺塔章八元,题慈恩寺塔的意思,题慈恩寺塔赏析 -诗词大全01-01

慈恩寺塔下避暑,慈恩寺塔下避暑刘得仁,慈恩寺塔下避暑的意思,慈恩寺塔下避暑赏析 -诗词大全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