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龙凤1314 shlf

推荐文档列表

此时无声胜有声

时间:2021-10-02 13:32:31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此时无声胜有声

上海龙凤1314 shlf[作者]  康定,上海嘉定区马陆中学

[内容]

 

上海龙凤1314 shlf    ——浅谈“静思默想”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上海龙凤1314 shlf    随着语文教改的深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日益为广大语文教师所接受,综观当今的不少语文课,学生思维活跃,发言踊跃,气氛热烈。在这样的氛围中,时见学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从而真正收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之效。这一喜人现象有力地证明语文教改势在必行。

    然而,由于“矫枉过正”,导致了部分执教者和评课者片面追求“发言踊跃”“气氛热烈”等过头现象的产生,哪怕是“读”,也多为“朗读”而不愿(有的是不敢)运用默读的方式,因为一旦课堂上出现必要、适度的片刻“沉默”,就往往被贬为“出现冷场”。其实,教学过程中适度的“沉默”正和“讨论”乃至“争辩”等环节一样,都是不可或缺的。只要在恰当的时机,适度掌握运用,在语文课堂教学全过程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不容置疑的。

    择要而言,学生有一定的时间进行“静思默想”,有以下几方面的主要作用:

            一、以“静思默想”来促使学生强化思维,加深理解。

上海龙凤1314 shlf    从认知、思维的规律来说,思维的强化,理解的加深,都是同所受刺激大小成正比的,故只有让学生拥有必要的思维时间和机会,才能保证使学生“悟得”。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在谈到自己的审美经验时就很有见地地说:“在独处的宁静的情况下,壁上的斑痕也能引起我的注意。一经凝视,斑痕幻化为生动的新奇的形象,它是平时构想不出的……”(注:转引自《审美心理的奥秘》,上海人民出版社,155页。) 类似的体验,恐怕不少人都曾有过。试想,如果不是假以时间,不是凭借“独处时的宁静”的“静思默想”,能得到如此的审美体验吗?

    阅读是以理解为中心的活动,学生无论理解哪一类型的文章,都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的心理过程。由起初的直觉印象到继而进行的深入理解,需要凭借联想与比较、分析与概括、了解与体味等思维方式。所以,理解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思维的过程,是人脑的复杂的分析综合活动。因此,我们不可能要求思维的生理机制尚未完全成熟的中学生,面对老师的提问或阅读理解中遇到的所有疑难都能迅速准确地作出判断,完成复杂的思维过程,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更何况人的智力有高下,思维的速度有快慢,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不顾大部分学生的思维进程,而只同少数“尖子”交流,那么,即使课堂上没有出现“冷场”,对绝大部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智力的开发而言,其收效也是值得怀疑的。假如我们的课堂教学果真如此的话,就不是以学生为主体,也不是启发式,而只是片面追求“热闹”,流于形式了。这样的“热闹”也只是一种假象,且不可能持久。从这个角度来说,给学生一点静思默想的时间的确十分必要。著名特级教师、“激起学生认知冲突”的积极倡导者徐振维老师在执教口头作文训练课《给我一片绿》时,讲课伊始,所要求学生的,就是将板书的作文题“先在心里”“默念一遍”,且在“稍停”之后, 再“小声”“大声” 各念一遍。(注:陈钟梁:《绿叶的真情与魅力》,载《上海教学研究》,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