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龙凤1314 shlf

推荐文档列表

比较阅读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1-10-02 14:44:36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比较阅读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上海龙凤1314 shlf[作者]  景泰县红岘中学

比较阅读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内容]

 

比较,是人们分析、认识和鉴别事物的重要方法。在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中,人们总是通过对相似或不同事物的互相比较才获得正确认识的。所谓“有比较才有鉴别”正体现了这种意义。因此,“比较”也被心理学列为思维的重要环节,它是人们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

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大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文质兼美,颇有代表性,而每个教学单元的编排则又是经过反复推敲后精心设计的。特别是把同一题材,同一文体的文章编排在同一单元,使之更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典型性。加之每篇课文都有预习提示和自读提示,都有一个体现写作特点的学习重点,所以尽管同一单元中每篇课文的学习重点不一,但相互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因而,如果把这些学习重点联系起来,就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面。这样便可开阔学生的眼界,促使他们提高阅读水平。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才能使学生既掌握每篇文章独具的特色,又根据其内在联系学到较完整、较系统的知识呢?我在教学中注意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上海龙凤1314 shlf第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要有机结合。比较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读读、讲讲、议议、练练的过程,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是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教师引导点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作基础,比较就无从谈起;同样,如果没有教师及时的点拨,学生的比较就容易陷入盲目之中。可见,比较阅读法是建筑在“学导式”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只有将二者有机的结合,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第二,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应多方面激励学生质疑问难,老师更应该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发掘他们求知的内在潜力。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收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如我在教学《长江三日》和布置阅读《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两篇写景散文时,就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篇文章在写作方法上的同异。学生通过阅读,认为这两篇文章在写景时都抓住了景物的特征,都通过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寓情于景的。但两文又各有侧重:《长江三日》主要描写白天长江三峡的奇景,作者虽然三个峡都写,但着力点显然是放在三峡中最具有诗情画意的巫峡上。先分写巫山十二峰中的第一峰和神女峰,具体展现巫山云蒸霞蔚的壮观及其神话传说;又由山到峡,全面展示巫峡上奇丽的风貌。而且作者不是静止不动、照相式地写景,而是移步换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轮船的行进,又具体描绘出了景物多姿多态的变化。例如刚进瞿塘峡时,只见“前面天空露出一片金色阳光,像横着一条金带”;而当船过瞿塘峡后,在层峦叠嶂中远方出现的则是“一团红雾”,“深谷中反射出红色宝石的闪光”;随着时间的推移,“那红团更红更亮了”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