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龙凤1314 shlf

社会心理学论文

时间:2022-08-14 13:06:25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社会心理学论文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社会心理学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社会心理学论文

  社会心理学论文 篇1

上海龙凤1314 shlf  [摘要]本文基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从宏观层面把当代大学生心理焦虑的成因分为刺激因素和认知因素,进而分析了大学生心理焦虑的特性,并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提出了应对大生心理焦虑的方法。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心理焦虑 心理调适 社会心理学

上海龙凤1314 shlf  焦虑是人类自身产生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一种心理状态。在社会转型时期,焦虑己日益凸显为大学生群体的一个普遍心理问题。据一份对某省会城市18所院校2610名大学生的调查,20.3%的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失眠、焦虑等心理障碍,46.4%的学生把“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学校目前最需改进的教育内容”之首(杨建义,20xx:15-17)。同时,笔者在从事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过程中,也发现很多个案心理健康问题都很大程度地与心理焦虑相关。因此,大学生心理焦虑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但目前有关焦虑的研究大部分是探讨某些人格因素与焦虑的相关关系,很少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和宏观层面上来研究焦虑。本文试图从这一角度对大学的心理焦虑现象作一些尝试性的分析。

  一、大学生心理焦虑的成因

上海龙凤1314 shlf  作为心理科学研究对象的焦虑,其本质是个体通过认知评价,预料到内外模糊的危险剌激对自我、自尊产生威胁,而又自感没有能力应付时产生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绪体验,并引起相应的生理和行为变化(张松、张德山,1998:122-123)。基于此,我们可归纳出焦虑的四个因素:剌激,自尊,认知评价和能力。首先有来自内外部并指向个体自尊的刺激,同时个体通过认知评价认定这种剌激会对自尊产生威胁且自我无能力应付,如此才产生心理上的焦虑状态。为此,我们把引起大学生焦虑的成因划分为剌激和认知两大因素,此二者是交互作用,彼此影响的。

  (一)刺激因素

上海龙凤1314 shlf  1.人际关系失调产生心理焦虑。大学校园已不同于往昔的中学校园,但大学生们(尤其是低年级)仍希望自己在新的环境中能一如继往倍受瞩目和重视,成为所属群体的“核心”。但是,任何一个群体内部都必然产生层阶和分化。一个班级(或年级)内部的成员之间必然产生相对的地位落差,处于劣势的成员自然对优势成员产生敌意。在社会倡导竞争的文化环境下,在群体规范的束缚下,这种敌意不能得到正当的发泄,个体感到无能为力,于是转向压抑敌意,由此导致焦虑。尤其是当涉及到诸如评优、评奖学金等各种或物质或精神的奖励等稀缺资源的争夺时,“僧多粥少”的局面致使激烈的竞争在大学生群体内部展开,当竞争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导致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关系的紧张,个体感受到这种紧张但又无力化解时便会产生焦虑。

  2. 不确定性的威胁。“不确定性”是指社会成员对未来会出现的状况无法预期,对社会行动无法做出利弊选择的状态。对大学生而言,不确定性的威胁主要来自就业和学习(或考试)。当前,就业竞争压力使就业问题成为大学生们担心的首要问题。“冷门”专业的学生为能否找到工作而焦虑,所谓“热门”专业的学生又为留在发达地区还是回家乡而焦虑,再加上高校不断扩招,本科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是继续读研还是尽快找个工作,也常常使大学生焦虑万分。有关调查表明“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前途未卜”列在了“大学生最苦恼问题”的首位(杨建义,20xx:15-17)。另一方面,大学课程多、难度大、要求高,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都与中学差别很大,因此,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很重,再加上父母的期望值过高,具有自信、好强心理特点的大学生总担心学习上被同伴超过,导致心理焦虑,并伴随各种紧张症状,在考试前期尤其会出现特定的考试焦虑现象。一般来说,大学生在校期间都会感受到以上两个方面的不确定性危胁带来的焦虑,但低年级学生更多的是学习焦虑,高年级学生则更倾向于就业或前途焦虑。

  3. 由于挫折产生焦虑。所谓挫折是指个体需要未能得到满足的一种状态。就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而言,大学生缺乏的往往是高层次的需要。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各方面的活动、竞赛十分普遍,这一方面给大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给某些同学带来失败的阴影、挫折的考验。如果个体对挫折的容忍力很小,就会引发诸如焦虑等多种不良反应。这种由挫折导致的焦虑在成就动机强的大学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值得注意的是,少数大学生由于一段时间内连续受到挫折,往往对自我做出否定性的评价,由短暂性的轻度焦虑转变为持久性的焦虑,这种焦虑状态又会进一步影响到他的下一次行动,从而又受挫,又进一步焦虑,这在社会心理学上被称作“习得性失助”。

  (二)认知因素

  1. 自我概念定位不准。与大学生焦虑有关的自我概念有两种,一是差的自我概念,二是虚假的自我概念。有的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取得成功的机会比较小,或者是自己的高水平和能力总不被他人接受,总得不到群体承认,因而产生差的自我概念,形成自卑的性格。这种自卑感与焦虑有着密切的联系。还有的大学生时刻不忘自己高中时期的某种优势,不正视眼前激烈竞争的事实,或以父母高的社会地位、优越的家庭条件来过高地估价自己,从而产生虚假的自我概念,具有这种自我概念的学生确定的目标较高,认为自己会有好的机会,应有好的结果,但实际上他们很普通,没有过人的能力,因而在自己独立地从事某种活动时,会遇到比他人多得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他的打击很大,于是会表现出愤怒和焦虑。

  2.对社会及群体的非认同性。在我国近现代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青年学生尤其是大学生总是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对政治、经济及社会变动的反应最敏感。如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及政治体制改革正进一步深化,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显露和突出,腐败现象成为一个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大学生们对此在观察、在思考,他们迫切希望社会能维持良性的运行和发展,人民能平等地享受科技与文明发展的成果,但这些社会理想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势必导致大学生对社会期望值的低度兑现甚至是负向兑现,久而久之,大学生与社会本体之间产生某种隔阂,进而诱发出某种社会焦虑。另外,大学生这一群体在社会上的地位已不如往昔,随着大学毕业生自主流动、双向选择制度的实行,大学生们对自己这一群体产生了或多或少的非认同性,对本群体的社会地位失落而焦虑万分。

  二、大学生焦虑的特性

上海龙凤1314 shlf  (一)以高紧张度——低恐怖程度或低紧张度——低恐怖程度型焦虑为主

  焦虑有两个维度:一是紧张,因为焦虑总是与人们的紧张相互联系,但在不同的情况下人们的紧张程度不同;另一个是恐怖的程度,一般焦虑总相伴以恐怖的情绪,但有时表现突出,有时表现不突出,这两种维度共同组成了个体在特殊情况下的焦虑状态,据此把焦虑分为高紧张度——高恐怖程度,低紧张度——高恐怖程度,高紧张度——低恐怖程度以及低紧张度——低恐怖程度四种,而大学生的焦虑一般以后两类为主。在焦虑的成因作用下,大学生一般经常性地表现出轻度焦虑,这时他们一般有较弱的恐怖感,往往不知道恐怖的原因,相当于弗洛伊德的“自由浮动”,如不好的心境,大学生的一般反应为心情烦闷,焦躁不安,无所事事,不能静下心来从事学习等。经常出现这种焦虑行为也会形成焦虑症。在较强的剌激环境下,个性敏感或对自己缺乏自信的大学生容易出现高紧张度的焦虑,此时的心理状态以紧张为主,并没有多少恐怖感,表现最多的是社交焦虑、人群焦虑、考试焦虑或异性焦虑等,不同的大学生在不同的生活阶段都会有此种焦虑心理的存在。

  (二)有一个酝酿、形成到呈指数扩张的过程

  大学生的心理焦虑具有某种社会焦虑的特征,即它是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的一种心理状态。起初,大学生中可能只是较少的存在着某些不安的心理倾向,如果引起这些不安心理倾向的环境因素没有及时被消除,并且有所增多、强化,那么便会引发起群体成员的普遍焦虑,这时,焦虑如果还不被及时地遏制住,那么再进一步,便极有可能由于大学生之间相互感染,相互促进,从而使得焦虑从总体上呈现出一种指数型的扩张状态,达到高潮。大学生焦虑心理的这一发展特征依赖于两个基础,一是大学生在生活环境上的高度同质性,二是心理的互相感染。

上海龙凤1314 shlf  (三)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焦虑的表现形式反映在生理变化、情绪表现和行为反应这三个层面上。对于具有不同人格特征的大学生来说,焦虑在这三个层面上的表现是不尽相同的。在出现焦虑心理后,性格内敛的大学生倾向于压抑自己,因而变得神思恍惚,烦闷不安,思想迟钝,唉声叹气。上课时本能性地选择靠角落的位置并盯着书本发呆,听讲注意力不集中而易分散。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退缩。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白天无精打采,夜晚失眠多梦。但是,性格外向的大学生就会有较强烈的行为反应,常会无缘无故地在同学面前发脾气,或者突然打断别人的谈话、学习等活动,这些学生的肌肉系统处于一种紧张的反应状态,以随时可以采取行动去对付危险,但由于不知威胁来自何处,何时会来,所以只能做些无目的、无效的动作,他们行事匆匆,但又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在寝室里会气愤地拍桌子,扔书本,或突然大喊大叫,以此来释放焦虑产生的能量。有些焦虑感强的学生对外界的剌激特别敏感,甚至连一点点声音剌激也会引起惊跳反应,每一个新的剌激都会引起他的注意,但他又将注意力集中在另一个剌激上。可见,大学生由于个体性格、素质等的差异以及接受外界剌激程度的不同,焦虑的表现形式也会多种多样。

上海龙凤1314 shlf  (四)既有显型焦虑,也有隐型焦虑

上海龙凤1314 shlf  大学生心理焦虑经常是以显型状态存在的,就是说,大部分学生的焦虑往往可以被直接观察或感受到。但不应忽视的是,它有时还以隐型的状态存在着,一时难以被直接认识到。这种隐型的'焦虑往往是深藏于大学生心理的潜层次,一旦转换为显型焦虑,其强度往往是很大的。由于对隐型焦虑的识别和社会控制存在一定的难度,而且多是在社会缺乏必要准备的情形之下突然而至,因此会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冲击。

  三、大学生心理焦虑的调适

  下面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大学生心理焦虑的调适进行探讨。

  (一)宏观层面

上海龙凤1314 shlf  当今就业的压力、专业的社会认知度、社会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而言,需要高校、甚至整个社会的教育工作者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的介入,从而使大学生摆正认识,正确面对。

  1. 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及早应对就业挑战。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在进入大学时,对自己的人生有很好的规划,到底是先就业、就什么样的业,还是选择毕业继续深造,他们都没有明确而清醒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前途往往是茫然的。所以,需要高校开设职业规划课程,甚至可以重金聘请人力资源管理人士、成功的管理者和市场开拓人员等等,为学生做专题讲座。然后配合本科生的导师制,对学生分别实施职业规划,应对就业挑战。

上海龙凤1314 shlf  2. 真抓实干的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个别和分类指导。目前很多学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实是有其名而无其实,一个老师指导几十名学生,甚至一个年级配备一名导师,可想而知,指导效果会怎么样。这种局面应该尽早改善,否则这种制度不如取消。我们认为,这种情况,一方面是高校专业课师资力量不足所致,另一方面是管理者不能充分地认识到导师制的作用。对于后者,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教育和引导,提高高校管理者的认识水平。对于前者,可以打破学科、院系的界限,充分的利用一切教师资源,让学生自由选择导师,这样也有助于更好的分类和个别指导。

上海龙凤1314 shlf  3.加强高校心理咨询的机构和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应对大学生焦虑的心理工作水平。很多大学的心理咨询工作是教师业余兼职,有些学校甚至没有心理工作机构。我们认为,在发展完善的基础上,要重点建设心理咨询中心,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和工作队伍,通过培训兼职教师或引进专业的心理工作者,来提升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水平。

  (二)微观层面

上海龙凤1314 shlf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这些心理问题并不都是坏事。挫折和磨难会促使人奋起、成熟,变得坚强。既然己经发生,就应当面对它,解决它,摆脱它,从而达到对心理焦虑的自我调适。

  1. 选择适当的满足动机或需要的方式。当自己的需要、愿望与客观现实发生矛盾而不能同时得到满足时,应实事求是地重新衡量主客观条件,权衡利弊,或适当调整自己的目标和要求以彼此兼顾,或抉择其一而舍其余,以满足主导动机,减缓冲突,或全部放弃,另辟蹊径,以满足新的需要,或暂时搁置,推迟解决,以缓解冲突。

上海龙凤1314 shlf  2. 用自我激励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与情感。借助自我暗示、动机强化、兴趣回涨、改善需要等精神激励方法,可以增强良好情绪与情感形成的内部动力,实现内部动力的自我疏导,增强调节和控制情绪与情感的动力源,增强自我激励的效果。还可将情绪激起的能量引导到对社会或个体发展有利的方面去。

上海龙凤1314 shlf  3. 学会宣泄,疏导压力。虽然我们不能避免所有的挫折和不幸,但是我们却有办法对付挫折、疏导压力。

  (1) 正确认知法。遇到挫折时,一方面要豁达达观,多发现事物积极的一面,另一方面还可以主动找师长或朋友倾诉,使自己的不愉快情绪得到适当的宣泄。

上海龙凤1314 shlf  (2) 主动进攻法。这是指个体在遭到挫折之后,审时度势,冷静分析,以积极进取的态度改善挫折情境,减轻挫折压力。如果是由于自身知识、能力不足而受挫,那么就要继续挖掘潜力,增强实力,以更加坚定的毅力与信心致力于既定的目标,以期获得成功。

上海龙凤1314 shlf  (3)心理疏导法。指借助他人的安慰劝导,减轻精神上的痛苦。当心灵受到创伤后,应有意识地做一些事情,或参加一些感兴趣的活动,转移注意力,淡化不良心理环境,使心理恢复平静,保持平衡。如果还不具备足够的知识和能力从正面去应付挫折,还可以运用一些心理疏导的方法和技巧,来减轻心理负荷。常用的方法有:渲泄、移情、升华、自我暗示、呼吸调节、音乐调节等等。同时,到各高校设置的心理咨询室或中心寻求专业的心理辅导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途径。

  社会心理学论文 篇2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

上海龙凤1314 shlf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受到来自两个学科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学内部一开始就存在着两种理论观点不同的研究方向,即所谓社会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在解释社会心理现象上的不同理论观点,并不妨碍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特点。

  一般来说,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般关系客体包括自然客体与社会客体。社会心理学则主要研究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特殊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普通心理学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般关系所获得的规律可以应用于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关系所获的规律也可以丰富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传统上着重于研究个体、个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社会心理学则着重于研究群体中的个体、群体、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与个性心理学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加复杂。美国心理学会迄今仍把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放在一个分支里。一般说来个性心理学是研究个性特质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涉及自然和教化的关系、涉及较稳定的心理特质,而社会心理学则主要研究直接社会情境对个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对这个情境的解释的作用。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发现表明,直接社会情境的作用往往被低估了。

  社会心理学的专题研究,开始于19世纪下半期。1860年出现了拉察鲁斯和斯坦塔尔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系列论文。此后,塔尔德的《模仿律》西格尔的《犯罪的群众》、勒邦的《群众心理学》等著作陆续出版,为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分别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专著。这标志着社会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德国心理学家默德开创了实验社会心理学方向。虽然用实验方法研究社会心理学问题,可以上溯到1898年特里普利特关于社会促进的实验研究,但真正开创、推广这个方向的是奥尔波特和默德。在他们之后,实验社会心理学才开始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成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流。

  奥尔波特的著作《社会心理学》问世以后,社会心理学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1928年瑟斯顿提出了态度测量法,把由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开始并成为当时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的态度研究,提高了一步。1934年莫雷诺提出了社会测量法,用以测量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问题。1938年勒温把场论引进社会心理学,提出了个人生活空间或场的概念,认为行为是个人特点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函数。20世纪40~5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勒温的影响下,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群体影响和态度问题。

  50年代,阿施等人开展顺从的研究。以霍夫兰为首的耶鲁学派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说服的研究。费斯廷格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这个理论成为60年代的研究中心。到了70年代,由海德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奠定了基础的归因理论成了研究重点。80年代以来,认知社会心理学和应用社会心理学日益受到重视。

  中国社会心理学在50年代以前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存在过。早在清末民初,已有人介绍过作为心理学重要分支学科的社会心理学。20年代出版了勒邦的《群众心理学》、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以及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等重要著作的译本,中国学者自己也编写了一些社会心理学著作。

上海龙凤1314 shlf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随着时代的演变而有所不同。早期的社会心理学侧重于研究大型群体和群众的心理现象,如拉察鲁斯、斯坦塔尔、冯特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塔尔德、西格尔和勒邦关于群众心理的研究。这些研究者所提出的某些思想直至今天还有影响,如塔尔德的模仿律、勒邦的群体极端化和个性消失的思想等。20世纪初态度的研究成为中心。实验社会心理学方向出现以后,社会促进的研究成为中心。以后,群体过程、说服、顺从、认知失调、归因等分别成为某一时期的研究中心。

  美国是研究社会心理学最多且最有影响的国家,它的研究课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往往影响到其他国家。1980年,美国心理学家斯密斯等人对1979年美国主要社会心理学刊物发表的文章作过一项调查。这项调查表明,研究最多的是归因及态度和态度改变,论文达50篇以上;其次是社会和人格发展以及认知过程,达40篇以上。

  随着社会心理学的日益发展,研究课题也日益丰富和扩大。从早期的社会促进研究发展到社会惰化的研究从顺从的研究发展到反顺从和独立性的研究,从侵犯的研究发展到利他精神的研究,从吸引的研究发展到爱情的研究,从人际知觉的研究发展到归因的研究,等等。显示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视野正日益广阔和深入。

  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心理学家的观点有所改变。主要表现在:认识到实验方法的局限性,重视现场研究,重视应用研究,重视以现场应用研究去检验实验室研究所得的理论,加以修正、补充和发展。今天的社会心理学家强调,从现场研究到实验室研究,或从实验室研究到现场研究,往复循环、相互论证。同时,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也为处理从现场获得的大量材料提供了方便,推动了社会心理学的进步。

  社会心理学论文 篇3

  一、西方社会心理学的危机

上海龙凤1314 shlf  1、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的危机是认知主义的危机上世纪50年代后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及其主要成果,如人际知觉与归因理论、认知一致性理论、认知不协调理论、社会比较理论等。走的都是认知主义路线。因此,50年代以后的西方社会心理学就是认知社会心理学,所谓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危机更准确地说是社会心理学中认知主义的危机。60年代中后期,受到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库恩的范式论、现象学、解释学以及后现代哲学思潮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开始从某个个别的、具体的研究到核心认识论、方法论,对认知主义开始进行全面反省和深刻批判,认知主义在社会心理学中的主导地位开始动摇。80年代末后现代社会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的兴起,以及建构主义为其哲学基础的心理生态观的出现,昭示随着人们对社会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研究模式运用于重要的文化转向。

上海龙凤1314 shlf  2、认知主义的危机是自然科学研究模式运用于社会心理学的失败早期心理学以自然学科为自我发展的范式,在自然科学的统摄下,认知社会心理学长期以来将研究的重点放在“经验事实的积累”上,社会心理学纷纷遵照实证主义研究的范式:首先在观察基础上形成假设,再通过设计精巧的实验验证这些假设,得出的结论被作为规律性知识构成社会心理学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这样做的直接结果一方面促进了社会心理学中的小型理论爆炸性的增长,一本普通的大学《社会心理学》教课书通常要涉及四五十个形形色色彼此相互独立的理论;另一方面由于忽视基本理论研究,导致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内部缺乏严密的逻辑联系,各种研究成果人言人殊,甚至相互矛盾……在诸多问题当中,使认知社会心理学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上海龙凤1314 shlf  二、西方社会心理学的文化转向

上海龙凤1314 shlf  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危机经历两个发展阶段。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属于危机的前期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一是几乎所有的社会心理学家都被卷入危机,在其中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代表不同的认识,发出不同的声音;二是人们在有关批判的对象、目标、观点、对危机的反应等任何方面都形不成一致的意见,学科研究完全陷入混乱。当代社会心理学的文化转向正是这种反思的积淀。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的文化转向具有两个标志:

  1、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纷争当代认知社会心理学的危机,映射着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危机”本身就是以后现代文化立场审视认知社会心理学的结果。后现代社会心理学首先意味着对认知社会心理学的全面解构: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目的不再是对人的`心理的“治疗”或“改造”,而是促成对人的心理学差异与心理局限的“理解”,促进人的心理的解放。心理学的研究不再热衷于去“证明”一个理论的“真”或“假”,因为在后现代语境中,理论根本不可能在真正意义上得到“证明”。后现代社会心理学致力于从文化、历史的角度对人的心理做出“解释”。这种新的研究模式强调以人与他人、他物(包括社会、文化)之间内在、本质的构成性为几点:

  (1)要求以“现实的人”取代“抽象的人”作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强调心理的文化意义,拒绝接受“文化特权”“西方优越”与“种族中心主义”,坚持以平等的原则接受一切文化与个体心理差异;

上海龙凤1314 shlf  (3)以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互动过程研究取代传统心理学的认知中心;

上海龙凤1314 shlf  (4)重视理论的前构性;

  (5)主张用语义学、解释学的方法作为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的重要补充。后现代社会心理学到目前为止还处于理论探索阶段,尚未形成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有关它对社会心理学研究和发展所产生或将会产生的影响也众说纷纭。但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思想、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解释也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研究正在发生重要的文化转型。

  2、“文化的”社会心理学兴起如果说作为当代社会心理学文化转向的重要标志,后现代心理学还仅仅是表现为一种思想、观念形态,文化社会心理学则已经形成相对完备的体系,能够为文化转向提供更加翔实的研究资料。从社会心理学学科内部的发展逻辑来看,文化社会心理学是试图消解认知主义危机的产物:从学科外部的影响来看,文化社会心理学是七八十年代印度、新西兰、土耳其等非西方文化传统的心理学界的本土化心理学研究及这一时期其他相关学科,包括科学哲学、语言哲学、临床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的研究成果向社会心理学研究渗透的结果。与“认知的”社会心理学相比,“文化的”社会心理学的兴起意味着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系列重大转变。“文化的”社会心理学认识到人的心理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建构,在文化社会心理学中,文化与心理不再是两个相互分离、独立的要素,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心理是文化投射,是文化对应物。文化社会心理学完全是一种“文化的”视角,它颠倒了认知社会心理学的思维逻辑,将文化前置,将心理作为文化的延伸或对应物置于审视的地位。文化社会心理学要着重讨论的是,人的心理如何形成以及在何种程度是文化的表现?站在“文化的”立场,过去人们普遍接受的“西方”心理学研究模式不能被接受的,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文化社会心理学将研究重点导向心理学的“本土化”问题和个体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中的“社会化”问题,强调对心理学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分析。

  三、社会心理学文化转向的意义

  西方心理学一直对文化存在着忽略,这种忽略很大程度上是与其个体主义倾向有关。个体主义把心理学的研究看成是个体心理的探讨。在意识与行为的研究中不是从个体所处的文化历史背景出发,而是从个体的角度,分析个体的内部动因和外在行为。这种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个体主义倾向排斥了文化因素的考虑,文化的研究由此为心理学家所忽略或拒绝。而文化的转向无疑对克服西方社会心理学中个体主义倾向有着积极的意义。

  同时,西方社会心理学的文化转向可以促进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的紧密联系,而同本土文化紧密联系的社会心理学更符合社会的需要,因此更具有实际效用。传统的西方社会心理学由于把追求的目标定位在一般的、抽象的、普遍适用的心理科学模式上,不考虑特殊文化条件对心理学的需要和要求,因而脱离社会生活的实际,成为一种纯学术追求。

  因此,紧密联系本土文化的实际,考虑本土文化的特殊需要,研究本土特殊文化条件下的人的心理特征应该是全球心理学工作者共同努力方向。

  社会心理学论文 篇4

  摘要:

上海龙凤1314 shlf  现今小学生大多是家庭的独生子女,即使不是独生子女,也因为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父母等亲人对孩子百般宠爱、有求必应,从而使得许多孩子养成不良习惯与不端品行。

上海龙凤1314 shlf  还有一种情形就是因离异家庭或留守儿童的理由,导致这些孩子没有监护人的严格管理和正确的教育抚养,最后自身缺点逐渐增加,甚至自暴自弃,失去希望。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不喜欢被任何人约束,对师长的教育置若罔闻,有的还有抵触、反抗情绪。对于这些心理上需要帮助、情感上需要关怀的孩子,他们的教育更需要教师的特别关注。

  关键词:

上海龙凤1314 shlf  后进生 心理教育 教育策略

  一、尊重孩子的差异

上海龙凤1314 shlf  每位学生的性格与智力都是不同的,就像有的孩子生来就是高智商,有的生来身体或头脑就有残疾一样,教师应该尊重孩子的差异性,不能按照一个标准衡量每位学生,更不应该对不同孩子持不同态度,而应一视同仁,把所有学生都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教育培养,给予后进生足够的关怀与爱护,不让他们产生被歧视与被疏远的感觉,而应让他们感到学校的温暖、教师的关爱。不要因为他们学习成绩差而放弃或感到厌烦,否则只会给这些后进生以极大的伤害,严重的还会毁了他们的一生。因此,教师要利用自己的文化知识与教育理念,让这些后进生感到被重视、被理解、被关怀、被尊重,教师的尊重会影响其他学生对后进生的态度,这样大家都没有了歧视,剩下的只是尊重与关怀,将对后进生的成长起到决定性作用。

  二、深入了解每位学生的家庭状况

  后进生会表现出封闭、羞怯、害怕、孤独、倔强、暴躁等不良行为,导致这些现象发生的根本理由有很多,最大的可能是家庭因素。因此教师要对这些学生开展教育,首先应该深入了解后进生的家庭状况,掌握家庭实际情况对教育会有很大的帮助,可以说是转变这些孩子的切入点,或治病救人的药引子。教师要了解这些学生的家庭状况不是简单易行的,因为这些学生本身会有自卑心理,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的家事,对家庭情况有所隐瞒。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开导教育,给这些学生以足够的`尊重,不要伤害他们的心理,可让学生或敞开心扉或侧面了解,在得到其家庭实际情况后,我们便可以根据这些现实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策略或开展教育行动,总之不能盲目地对这些心理上有理由的孩子展开说教,否则只会适得其反,好心办坏事,伤害学生。

上海龙凤1314 shlf  三、真诚地与学生沟通、不断鼓励

上海龙凤1314 shlf  后进生时间久了往往会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觉得社会不喜欢我们、家里得不到关爱与温暖、学校里到处是歧视看不起的眼神,让他们觉得自己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四处遇冷受挫,而自己不可能转变这种目前状况。因而破罐子破摔。经常打架的会觉得还需要打架,让大家怕我也是一种骄傲;不遵守课堂纪律的,经常与老师唱反调,这样在同学面前感觉很威风等不良现象愈演愈烈。此时教师应该与这些后进生真心交流,与他们交朋友,谈他们喜欢的话题,让他们把自己当做可以吐露心声的人,之后再寻找到他们身上的优点以鼓励他们,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也有可取之处,不只是缺点毛病,如果把这些优点发挥好同样会让同学、老师刮目相看,甚至他们的某些优点可以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榜样。这样经常得到鼓励,这些孩子就会看到希望,有了希望他们就会有所转变,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上海龙凤1314 shlf  四、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及实现理想的信心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理想,后进生同样如此,只是他们会把理想埋在心底,深深地埋藏起来,他们觉得自己如果说出自己有某某理想,想实现某某目标会被同学、老师笑话,自尊心会被伤害。所以他们通常让人觉得自暴自弃、没有理想就是自己的真实状态,但教师应该清楚地知道这些孩子也有理想、也有目标,我们应该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把自己的理想勇敢地说出来,并朝着这个理想目标努力。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帮他们树立近期可以实现的小的理想目标,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与快乐,体验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全可以实现这些切合实际的目标。之后再逐渐树立远大目标,循序渐进地让学生重拾信心,不放弃理想、不抛弃自我,只要自己不断努力,理想均会实现。

上海龙凤1314 shlf  五、做学生的楷模,发挥榜样作用

  榜样对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推动作用,小学时期,教师往往会成为学生的第一榜样,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有了这个重要角色,教师应该淋漓尽致地发挥自身的榜样的魅力与力量,可以和学生谈谈自己的成长经历,把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坎坷与磨难、艰辛与不易跟学生分享。通过现身说教告诉学生,人生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的道路上不只有甜蜜跟坦途,人总要经历各种磨难与不幸才会逐渐成长为能抗击风雨的强者。有的人会经历家庭的不幸,有的人生来就是身残或智残……不幸有各种各样的,但相同的是只要自己努力拼搏、相信生活、乐观向上,未来就会是丰富多彩的。

上海龙凤1314 shlf  综上所述,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关注后进生的成长变化,给他们足够的关怀帮助,逐步培养他们成为社会所需的有用人才。

  社会心理学论文 篇5

上海龙凤1314 shlf  当前社会对大学生群体的关注度持续高涨,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可以说他们代表了最先进的流行文化,因此大学生心理状况的研究至关重要。本文试图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析崇拜心理的根源与发展意义,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大学生崇拜心理的特点与引导方式。

  崇拜心理是人类通过自我意识的一种产物,更是人类的思维和社会历史发展、想象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某种意义上讲崇拜心理是一种人的精神支柱,反应了人们特定的实际需要,可以说对于处在人生旅途转折点的大学生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崇拜心理的根源

  许多年来哲学家、思想家、心理学家都对崇拜心理有过讨论。对于唯心主义者而言崇拜心理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一部分早期的唯物主义者也讨论过崇拜心理但是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导致他们对于崇拜心理的论述有许多不足之处。直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发展成熟后才准确揭示出了三种崇拜心理的根源。

  心理根源:关于崇拜心理的根源,情感因素至关重要,人们往往在维持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时候,并且处于缺乏对现实直接成功的把握的时候,就可能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超现实的想象力来催动现实的发展趋势,期望得出一种理想的现实,使得心理得到一定的慰藉,这就形成了崇拜心理。

  认识根源:人类的思维能力必须达到某种高度是崇拜心理的产生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也就是说人类必须把自身与自然区别开来,并且能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但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思考,总是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还受到本身认识水平的制约。这种水平的制约,使人们对现实和理想的矛盾、有限和无限的矛盾总是处于一种有限的认识中。那么,如何处理这种有限和无限的矛盾呢?人们只有借助神灵崇拜、祖先崇拜来渴望灵魂永生,以化解个体生命的无限性和自然无限性的矛盾。

  社会根源:崇拜心理在一开始是以自然崇拜的形式出现的,其产生是由于人们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对自然力量的无奈和恐惧,对强大的自然力量无法解释便把自然当做一种神秘而强大的力量顶礼膜拜。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阶级之间的压迫、剥削、斗争十分激烈,阶级对立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和恐惧比大自然还要频繁和沉重。广大劳动者对摆脱阶级压迫的需求十分迫切,最终形成对带领他们打破压迫形式的英雄的崇拜。而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这种因为社会因素而形成的崇拜广泛了开来,产生的偶像也越来越多,大学生这样一个主流而且特殊的社会活跃群体也形成了自己一定的崇拜心理。

  二、偶像崇拜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意义

  积极方面:大学生处于青年期,是一个从准成人向成熟成年人过度的时期,是个人价值的认同和建立正确理想的时期,对大学生而言,他们需要通过偶像崇拜来实现自我的确认和定向。例如,六十年代的雷锋就是人们成长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是众多年轻人崇拜的偶像,雷锋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可见,正确的偶像崇拜有助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不仅如此,大学生对个人心目中高度理想化、浪漫化的偶像所建立的特殊感情依恋也常常给大学生带来一种近似童话世界的精神满足,一种自我陶醉似得情感体验。而大学生的自我成长也需要有这样的精神体验来梦幻自己未来的情感生活和事业发展。

上海龙凤1314 shlf  消极方面:心理学认为,对偶像人物的神话会导致狂热的个人崇拜及个人的自我迷失。当我们在崇拜某个偶像人物时,我们不能将其在舞台、屏幕、书籍中的形象过分美化或夸张,那样会使偶像脱离生活而成为个人心目中的神。一个偶像人物一旦变成了神,则很容易导致其崇拜者盲目和狂热的追逐。结果是不但会情迷于偶像人物的外部而不能自拔,也很容易自感渺小无比。虽然大学生文化层次较高思维独立性较强,但他们重感情、好幻想、情绪易冲动、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再加上他们缺乏社会阅历,认识水平也有限,有时就分不清什么是虚幻的偶像、什么是自己真正应该崇拜的偶像,偶像的崇拜常常只是迷恋其外表形象而不注重其内涵,甚至出现超越于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方式。如一些大学生出现性观念激进、故意破坏社会规则等行为。

  三、如何对待大学生崇拜心理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在初期就已经有了崇拜心理,这是一种需要的产物,一个人从懂事那天起,父母就以自身经历和自己的期望影响孩子,而学校则以国家的需要教育孩子,大学生是在这种环境下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对自己该做什么样的人有了丰富的想象,他们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印证自己的想象,需要找一个可以效仿的活生生的人物,偶像就应需而生了。因此我们应该承认偶像崇拜是大学生成长中的一种正常表现并且尊重他们的选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放任,大学生虽然年龄、学历较高但依然处于成长阶段,心理成长并不一定与年龄成长成正比发展而且大学生对涉及自我的认识问题更关心,更希望获得一个比较满意的答复,加之现在流行的偶像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市场行为、商业炒作。在自我教育方面:大学生需要提高自身文化内涵,提高自身修养,科学理性地选择偶像崇拜。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要正确看待大学生崇拜这一现象,走进其内心世界,尊重选择,平等沟通,协助其寻找适宜崇拜对象。在学校教育方面:学校通过科学的分析崇拜心理影响加强思想品行,道德素质的教育给大学生以正面的引导。在社会教育方面:国家和社会有责任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大力弘扬正确有益的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帮助大学生增强对社会主流价值的认同感,同时呼吁全社会,特别是媒体要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大学生群体形成科学、正确、合适的崇拜心理营造出和谐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心理学论文 篇6

上海龙凤1314 shlf  抱怨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言语行为,学者们已经从不同的角度对抱怨言语行为进行了定义及研究。在语言学界,在抱怨言语行为中,由于过去或正在进行的活动对说话人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说话人表达不满、烦恼、责难以作为对该活动的反应,并且这一抱怨常常讲给对这一冒犯行为至少要负部分责任的受话人。汉语抱怨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在国内还未见到。

  心理学界对抱怨言语行为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抱怨的心理原因、功能、后果,以及抱怨者的人格特征等方面展开的。目前,国内也有一些关于抱怨言语行为的心理学文章,但缺乏系统性和理论阐述,只是简单的讲述。另外,考虑到社会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大部分的发展都在美国进行;因此,许多发现尚未在其他文化中进行验证以确定其是否具有普遍性。本文就是通过对汉语抱怨言语行为语料的分析,发现汉语抱怨言语行为同样具有自我表现的功能,因此提出汉语抱怨言语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自我表现方式的观点。下面首先介绍社会心理学中自我表现这一概念。

  自我表现概念在社会心理学中,人们把自觉的印象控制过程称作自我表现。自我表现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个基本方面,因为大部分社会交往活动可以基于自我表现的分析,只有少部分行为可以被认为是没有自我表现的意图。被广泛使用的自我表现行为分类是:把自我表现分为自信的自我表现和防御性的自我表现。可以肯定,几乎每个人都会使用某种策略达到自己的目的。那么人们将抱怨作为自我表现的一种方式,是想给抱怨的倾听者留下什么印象呢?想要达到什么目的.呢?下文针对这两个问题做详细论述。

  汉语抱怨言语行为是一种自我表现的方式。抱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言语行为现象,我们时常会听到周围其他人或我们自己抱怨天气不好,考试题太难,工作压力太大,或其它一些令人不满意的行为或事情。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抱怨呢?有人会说:“我需要发泄!”是的,抱怨具有宣泄的功能,通过抱怨可以减少自己内心的认知失调所带来的不愉快。但是,我们抱怨并不仅仅是为了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或不快,有时,我们是为了进行自我表现,也就是试图被他人以自己所期待的方式来看待自己,这在社会心理学中称之为“印象管理”,无论我们是否亲身体验了对他人、某物或某一情形的不满情绪,我们仍可能会进行抱怨,通过抱怨来影响我们在他人心目中印象的形成,试图给他人留下各种不同的印象,并实现不同的目的。

  抱怨表现个人属性。首先,抱怨可以表现我们的个人属性和品质,并达到同他人建立人际关系的目的。通过对抱怨言语行为实施或抑制的自我控制,我们试图留给别人不同的个人属性印象。当我们的同事向我们抱怨公司老板太苛刻时,如果我们随声附和他的抱怨,不管我们自己是否真得有同样不满的体验,我们实际上都是在表现我们的个人属性。这种情景下,抱怨成了我们之间关系的一个联结点,我们之间产生了某种共鸣,拉长我们的谈话,并达到了在我们之间建立起团结一致的人际关系的目的。这就是我们通过抱怨给别人留下的印象和我们的目的所在。相反,如果我没有跟随他抱怨,他很可能会认为我不同意他的观点,从而形成我和他不属于一类的印象,他很可能结束他的谈话或寻找其他倾听对象。由此可见,抱怨同时也是人际关系的一种调节剂。

  抱怨表现个人优势。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会自我体验或听到周围人的这种对事物或他人的否定评价。在餐馆吃饭时,有人会抱怨某道菜不正宗或某种酒不如另一类酒好喝,他的抱怨是要给同桌其他人造成一种印象:他对菜和酒挺有研究,他的品位很高或比其他人见过世面。在公司里某一个部门主管可能会在老总面前抱怨其他人的无能,他是想给老总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即他很有能力。所有这些抱怨都是在传递一种信息:即我的期望和标准很高,并且通过这种印象实现被赞赏或被服从的目的。

  抱怨表现个人弱势。我们抱怨时,并不总是在表现自己的优势,相反,有时我们抱怨是故意在别人面前表现出自己比较弱势,以期望获得别人的关注和同情。

  抱怨表现个人弱势,保护自己的自尊和面子。抱怨表现个人弱势,还可以保护我们的自尊和面子。我们都希望别人觉得我们很棒,希望获得别人的尊敬。告诉别人自己不好的表现是由于外在因素的影响,可以给失败的自己“留点面子”。如果一个人准备做某事并且由于某种原因没有做好它,这会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但是,这时如果我们通过抱怨一些事情,会挽救我们的面子。这时的抱怨是一种防御性的自我表现方式,其实是一种找借口的行为。有的学生考试没考好,害怕丢人,他会抱怨考试题太难,或别的同学作弊等。有的运动员参加比赛没有取得好的成绩,觉得面子上过不去,就会在赛后抱怨自己身体有伤,或是裁判不公平。这些人都是在寻找借口来挽救自己的面子,减小给其他人留下负面印象的程度。同时,通过抱怨,人们会产生一种自己不是太差劲的自我印象,保护了自尊。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汉语语境下人们进行抱怨不仅仅是一种内心不满情绪的宣泄,人们还通过抱怨言语行为完成各种自我表现:表现个人属性、个人优势和弱势;并实现各种不同的目的:获得别人赞赏、同情和关注;保护自己和他人的自尊;挽救自己和他人的面子。但是这些想法和目的是否一定可以实现,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抱怨的内容、抱怨倾听者的认知等,并可作为今后研究的内容。

  社会心理学论文 篇7

上海龙凤1314 shlf  社区老年教育作为我国社区教育的重点,是老年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构建学习型和创新型社会的今天[1],各地已经越来越重视。如何开展社区老年教育成为当今老年工作的热点与焦点。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已经成为开展社区教育的一个潮流与趋势,不过目前效果还不是很理想。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型心理学,从很多方面为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提供了启发。因此,从社会心理学视角探索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的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一、社会心理学与社区老年教育的内在关联

  社会心理学是我国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主要精神是研究个体与社会层面的各种关系[2],研究个体面对社会所表现出的各种心态与心理状态。老年群体是一个社会化非常强的群体,面对社会,表现出诸多的文化弱势、心理弱势与交往弱势,需要加强引导、教育与关怀。因此,社会心理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为老年教育提供一个重要的实验场所。

  1.社会心理学的原理与指导意义。社会心理学从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社会心理学不仅强调社会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还重视关于社会情境的探讨,重视个体的内在心理因素。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涉及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以及应用社会心理学等层面,即理论与方法、社会个体、态度与行为、社会影响和社会心理学的应用等领域。专业定位是以人文社会科学为导向的社会心理学,并坚持自然科学框架下融合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思路。从研究领域来看,社会心理学研究常常被分为三个领域,这三个领域涵盖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几乎所有问题,其中个体过程---主要涉及与个体有关的心理与行为研究,到目前为止,这个领域的研究课题包括成就行为与个体的工作绩效、态度以及态度改变、归因问题、个人知觉与自我意识、人格与社会发展、应激和情绪等方面的问题;研究人际过程这个领域,主要涵盖了人与人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包括侵犯和助人行为、人际吸引与爱情、从众和服从、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非语言的交流、性别角色和性别差异等内容;研究团体过程,主要从宏观环境与团体的角度研究人类心理与行为问题,这个方面的研究包括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拥挤与环境心理学、团体过程与组织行为、种族偏见与伦理问题、健康心理学等。这些研究视角和内容为开展教育工作提供了诸多的指导。

上海龙凤1314 shlf  2.社会心理学与老年教育的关系。一是社会心理中的亲社会行为是老年道德提升的基础。这要求老年教育工作要注重老年群体的社会活动开展。二是社会心理中的群体影响促进老年心理品质形成,这启示老年教育工作要注重社会大众以及老年群体对老年个体的影响。三是正义公民心理为社会风气的好转提供必要的助推作用,老年教育工作要注重培养老年人的正义精神品质。四是同情心理是社会救助的基础,这启示我们在开展老年教育工作时,要注重老年群体善良本性的培养。五是情爱心理是形成老年家庭美德、家庭良好行为的基础。

  二、当前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存在的问题

上海龙凤1314 shlf  社区老年教育是电大拓展自己发展空间和提升自己合法性的契机和平台,不过由于各种原因,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的过程还存在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其实也是我国老年教育和老年工作存在的问题[3].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的有效性和积极性。

上海龙凤1314 shlf  1.价值取向的单一化与功利化影响了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这方面主要体现在,电大对自身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的定位存在一些问题,比较注重这项工作能否给电大带来多少利益和好处,没有很好地考虑能够为社区和地区老年工作做出多少贡献;同时,电大对于老年教育的规律、老年群体的心理发展规律、社区教育的规律等方面挖掘不够,凸显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科学性不足;没有很好地分析自身参与老年教育的各个环节,对这些环节的统筹协调不够,凸显系统性不足。这种发展理念影响了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电大应该好好构思自己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的发展取向和价值走向的课题。

上海龙凤1314 shlf  2.内容体系的构建不完善,创新不够,影响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的内涵式发展。这方面主要表现如下:电大对自身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的内容体系建构没有很好地构思,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重视党的政策教育与形势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偏重应付性地完成一些硬性的政治任务,对老年人急需的休闲教育、心理调适、保健知识与其他方面的知识与常识的教育覆盖不够,彰显了电大对老年教育的课程资源开发研究不够。这些问题其实提出了电大在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时要注重根据老年群体教育的实际情况,做好老年教育工作的内容体系设计。

  3.在模式与方式上,网络教育模式开展不够,影响了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吸引力。这方面主要体现在,电大对自身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的方式、途径与模式问题思考和设计不够,没有很好地利用社区老年群体的网络化特点[4],导致发挥老年群体在老年教育过程中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方面做得不够;没有很好地利用社区老年群体的交往活动特点来设计和开展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项目,导致电大参与老年教育工作对于老年群体的活动项目采用不够;没有很好地走进老年群体的心理世界与精神世界,导致电大在参与老年教育工作时对老年的心理辅导与心理调适做得很不够,尤其是对一些空巢老人。这些问题其实提出了电大在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时要注重根据老年群体教育的实际情况和现代社会网络化的特点,不断推动老年教育工作网络化发展和生活化发展。

上海龙凤1314 shlf  4.电大师资力量的不足,彰显了老年教育工作人员的不足,影响了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这方面主要体现在,电大对自身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不够,没有很好地根据老年教育的需要和老年工作的特点来加强电大教师队伍的培训提高,导致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所需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都丰富的双师型的教师极度缺乏。

  5.老年教育的环境影响了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的'后勤保障。这方面主要体现在,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没有出台,彰显了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的法律支持体系不健全[5];同时,地方政府对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所需要的各种经费保障没有很好地落实,导致这项工作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同时,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好的风气,社会环境净化不够,网络环境的清爽不够。

  这些问题其实提出了电大在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时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与经费支持,促使地方政府做好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的治理。

  三、主动运用社会心理学,不断创新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的路径

上海龙凤1314 shlf  针对我国社区老年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根据社会心理学与老年教育的关系,电大在参与社区老年教育时[6],积极运用社会心理学,从理论到实践构建好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的常态化机制,以此不断拓展电大的生存发展空间。

  1.构建多元化的教育价值取向与发展理念,推动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健康发展。价值取向和发展理念是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的先导,因此,电大在参与地方社区老年教育工作时,应按照社会心理学的要求,努力构建面向社会和未来的终身教育理念,将电大参与老年教育工作纳入老年群体的终身学习与教育视域下进行思考;构建面向社会与未来学习性的教育理念,突出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的学习性;注重老年教育的区域协调发展,突出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的公平性教育理念,让每一位老年人接受到教育的人文关怀;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要注重构建科学化、系统化的教育理念,尊重老年教育的规律和老年工作的规律,注重对老年教育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层面进行细化与系统化。

上海龙凤1314 shlf  2.面向社会需要和老年需求,不断拓展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的范畴。教育内容是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的重要支撑,因此,电大在参与社区老年教育时务必注重社会心理学对老年人文化弱势、心理弱势和交往弱势的分析,积极主动拓展社区老年教育的视域[7],将心理、健康、交往、现代科技、现代文化等方面教育纳入社区老年教育的内容体系中。一是从社会认知角度出发,变认知失调为认知和谐。按照社会心理学的分析,老年群体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对社会的认知和看法比较保守,已经出现了很多与当代社会发展不适应的现象,这就要求电大在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时要将老年群体的社会认知问题纳入教育的视域,全力引导老年群体提高自己的社会认知能力与适应能力。二是从转化社会态度入手,变学习服从为学习内化。按照社会心理学的分析,老年群体中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对学习的态度显得很被动,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习惯于安排式教育,没有真正将学习内容转化为自身的东西。这就要求电大在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时要注重引导老年群体的社会态度积极转变,引领老年群体形成一种健康的社会心态。三是从塑造角色意识着眼,变角色冲突为角色认同。按照社会心理学的分析,老年群体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社会角色问题,往往把自己置于一种社会边缘化的角色定位,导致其心理的巨大弱势。这就要求电大在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时要注重老年群体的社会角色的认同教育,注重引导老年正确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引导老年群体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地方发展,引导老年群体快乐生活和学习。四是从关系需求理论诱导,变人际冲突为人际和谐。按照社会心理学的分析,老年群体在人际交往上,由于一些利益或者一些优势的比较,往往容易出现冲突和矛盾,导致老年人际关系的不和谐。这就要求电大在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时要把老年群体的交往世界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处理,丰富老年群体的社交知识与提升其社交技能。

上海龙凤1314 shlf  3.紧跟网络化发展,推动电大参与社会老年教育信息化发展。教育模式与方式是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电大在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时要好好分析社会心理学对老年教育模式的要求,多开展一些适宜老年群体的志愿活动、健身活动、学习活动,引领老年群体在活动中提升自己的健康与幸福指数;同时,充分利用老年群体逐渐网络化的特点,充分挖掘网络资源,不断开展网络化的老年教育方式,以此不断提升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的水平,拓展老年教育的视域[8].

  4.做好制度、经费、人员等方面的后勤保障工作,夯实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的各项基础。后勤保障是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因此,电大在开展社区老年教育工作时要好好分析老年群体教育所需的政策法规、经费支撑、课程资源、人员配备等,积极向地方政府和社会争取这些方面的支持与供给,这样方能为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奠定坚实的后盾。

上海龙凤1314 shlf  5.全力提升教师的素质与能力,为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提供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的人力基础。因此,电大在参与社区老年教育时要根据老年群体的需要,从理论到实践方面全力提升电大教师的素质与能力,尤其是提升教师队伍的教育学、心理学、保健学、休闲学、家政学与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力求为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工作打造一支双师型社区教育队伍,从而为电大开展老年教育工作提供现代化的教师队伍。

  总之,电大参与地方社区老年教育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作,需要地方政府、电大与社会各界积极协作,同时也需要从不同视角去探索与尝试。社会心理学视角为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提供一种很好的视角和思路。目前重要的是,电大在投入地方社区老年教育的工作中,应该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相关原理与方法,结合老年群体的特点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要求,不断探索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的规律与方法,将老年教育与整个社区教育结合起来考虑[9],力争建构起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的科学化、常态化机制。

  参考文献:

上海龙凤1314 shlf  [1]刘明永。学习型社会背景下社区老年教育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xx(9):6-9.

上海龙凤1314 shlf  [2]王芳。聚焦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的社会心理学研究[J].中科院院刊,20xx:98-107.

上海龙凤1314 shlf  [3]乔维德。社区老年教育发展的瓶颈与对策[J].天津电大学报,20xx(1):52-55.

  [4]蔡钒,林志良。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实践初探---以温州社区大学老年教育为例[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xx(1):8-12.

  [5]董勇,王昕峰。独立学院承接社区教育的路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xx(1):113-114.

  社会心理学论文 篇8

  把P2P对等技术运用到虚拟学习社区中,通过对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学习,使之更加适应当前远程教育领域分布式协同的趋势,为解决当前网络教育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

上海龙凤1314 shlf  目前大多数虚拟学习社区和网络学习环境都是建立在客户端/服务器模式下的,这种模式随着学习人数的增加会给服务器造成很大的负担,导致服务器瘫痪,社区内的活动不能正常运行。

  一、基于社会心理学理论的P2P虚拟学习社区的系统特征分析

  (一)理论支持——社会心理学理论

上海龙凤1314 shlf  社会心理学理论指出教师和学习者角色发生转变时,学习的协作性将增强。在虚拟学习社区中,系统为学习者创建探索、发现、构建知识的情景,提供必要的构建知识的学习资源以及与外界环境包括伙伴、指导教师相互作用的手段。因此,在虚拟学习社区中,教师和学习者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的角色转变为学习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群体的协作者、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和查询者,学习者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它要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意义建构过程中要求学习者搜集并分析有关的大量信息和资料;需要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虚拟学习社区就是要促进和支持这种构建,而不是严格控制和支配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这种学习更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自由性、情景性、协作性。

  (二)技术支持——数据同步更新

上海龙凤1314 shlf  在虚拟学习社区内应保证课程中的资源是连续的,同步的,这样才能使学习者在任何时候收到的资源列表都是最新的。在客户端/服务器模式中,服务器中集中存贮数据和备份数据,控制客户端可以分享的.资源,而在分布式的P2P系统中,由于没有服务器而使得数据的同步很复杂。在虚拟学习社区中,每一个参与的成员都能共享社区内的资源,当资源更新时,每个成员的信息及时保存备份后再同步更新后的数据。首先,假设学习者A,B,C是一个课堂对等组的成员,这个对等组中只有一个管理成员BPA,这个管理成员只是负责这个组内的共享资源的更新。下一个假设是A刚刚修改了组内的一个共享资源,这次修改导致了更新信息的调整,显示出被修改信息的名称和被修改的部分。A通过组内复制服务提供的管道发布这个修改信息,也就意味着这个信息将被组内其他的在线成员B、C和 BPA收到。B、C接收到这个信息后立即把这个更新的资源复制到本地资源,因此A、B、C现在都获得修改的资源的备份信息。BPA在接收这个更新的过程中把这个更新信息存储在缓存中,然后通过属于管理对等组的管道把这个更新信息发送给其他的管理者。其他的管理成员随后收到更新信息,同样保存在缓存内。其他的管理者在缓存内存储更新信息的备份,这样可以使不在线的课程对等组的成员在下一个管理者那里得到更新信息。假设D是这个课程对等组的非在线的成员,他再次上线的时候A已经修改了信息,但是这些修改信息还没有传输到每一个管理员那里,在这样的情况下,D只能接收到组内的管理者BPA发布的更新信息,而错过其他的管理者发布的更新的信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D可以通过激活其他的组内成员执行一个错误保障检测程序,这个程序可以把自己的更新信息与其他的成员的信息作比较,如果不同的话则复制其他成员的信息,以保证自己的信息与组内成员的一致。

  二、基于社会心理学理论的P2P虚拟学习社区的结构及功能模块设计

上海龙凤1314 shlf  1.虚拟课堂是一个独立的课程对等组,学生加入到这个对等组后,便可以使用组内的核心服务。学生和教师在这个虚拟课堂中能摆脱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方便的进行学习活动。教师的教学材料可以供大家下载,而且不受人数的限制,人数越多,下载速度越快;学生的个人学习材料和学习心得体会也可以给大家共享,以促进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助。

  2.教师园地对等组模块主要是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服务,以促进教学。教师可以通过管道服务方便的将各种公告信息发布给每一个学习者和上传教学资料,通过即时通讯工具实现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家长的沟通,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正确指导,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

  3.休闲广场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在工作和学习疲倦的时候,就可以来到休闲广场,这里提供各种游戏可以使人放松,并且在娱乐的同时还可以开发智力和培养协作精神。

  三、基于社会心理学理论的P2P虚拟学习社区的构建

  在P2P虚拟学习社区中为学习者提供了学习与交流的环境,学习者之间可以很方便进行交流与知识共享,充分利用了P2P通信的优势,从而快速有效地获取学习信息。学习者之间进行交流与知识共享的过程,也是学习者之间进行社会性交互的过程。社会性交互是激发和产生知识共享的主要途径,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之间的知识共享与社会性交互都有着必然的联系。

  从社会性心理学理论可知,学习者进行的社会性交互越多,获得知识共享的可能性就越大。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可知,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通过网络能够看到的知识,而隐性知识却隐藏在每一位共同体成员的头脑中不论是显性知识还是隐性知识都只能通过学习者之间社会性交互才能获得。所以学习者之间可以通过P2P虚拟学习社区建立相关联结,当一个学者对某一知识发出帮助请求时,所有具备这一知识的教师与请求者之间可建立知识共享的社会性网络。如果某个学习者对某一知识提出搜索请求时,该搜索请求将按照指定格式被封装成相应的消启,然后发送到网络的所有的资源结点,并在资源中心内进行检索, 将相关检索结果返回给请求学习者;如果资源库没有相关知识,就需要向社区中的其它学习伙伴发送搜索请求,收到搜索请求的学习者将会解析相应的搜索请求消息。然后学习者根据自己的资源情况提供相应的帮助请求。这时在拥有这一知识的学习者与教师之间便形成另外一个社会关系网络平面。但在这个网络中并不显示没有这一知识的学习伙伴。请求者可以从其中的任一个教师那里得到帮助;以学习伙伴a为例说明,a分别与教师b,c,d建立了联结,他们与a可以在线即时通信与交流,方便及时地提供a所需的帮助信息。同时a可以对不同的教师所提供帮助的信息做出评价,依据与自己所需信息相匹配的程度确定其信誉级别,并利用社区所提供的分类方法上传到数据中心,以备知识共享。

  社会心理学论文 篇9

  《社会心理学》和《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是继《教师实用心理学》和《心理学原理》之后,由北京教育学院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组织撰写的、供中小学教师及校长继续教育使用的系列图书之二。

  第一章绪论,介绍社会心理学的一般问题,包括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方法和发展简史。

  第二至六章是关于个体心理方面的。第二章讲个体社会化,阐述个体怎样在社会影响下从一个自然人变成一个有效的社会成员,并不断成长和成熟。第三章自我概念,阐述一个人如何认识和对待自己,如何决定自己的所做所为,使他成为他自己。第四章社会动机,阐述人为什么会有行为,为什么这样行为而不那样行为,如何使人行动起来。第五章社会知觉,阐述人是怎样对他人形成印象的,为什么会形成偏见,怎样使自己对他人的认识更正确。第六章社会态度,阐述态度在人的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态度是怎样形成的,人为什么会言行不一,怎样改变人的态度。

  第七章人际关系,阐述人际关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我们喜欢什么样的人,不喜欢什么样的人。在竞争和合作中人表现出哪些心理和行为上的特点。

  第八章和第九章群体心理,阐述群体是怎样形成的,怎样保持群体的一致性。群体情境怎样影响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使其表现出与单独活动时不同的行为方式。有效的工作群体是怎样的,什么因素影响工作群体的有效性。

  第十章大众心理现象,阐述舆论,流言,时尚和集群等发生在大群体中的心理现象。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人群中,时刻离不开与人的关系,因此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知识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人类社会,有助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提高适应能力,更有意识地修养自己,提高处理方方面面关系的技能,提高办事效率,当然也有助于个人的心理健康。

  教育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育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社会心理的过程。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大量的是社会心理方面的,如学生的厌学情绪、师生关系紧张、课堂纪律不良、班级管理困难等,因此,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知识,提高人际交往技能,将使教师在解决这些问题上游刃有余。为此,我们向教师们推荐此书。

  《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是北京教育学院教育管理系青年教师陈丽经多年研究撰写的一本专著。该书与同类著作相比,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有独特的理论体系。

  该书主要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教育改革理论研究,包括教育改革的基本内涵、署教育改革的动因与历史趋势、教育改革与社会变革及人的'发展关系等方面的研究;第二部分,教育改革操作技术研究,包括教育改革方案的设计、设施与评价等技术;第三部分,中小学具体教育改革实践研究,包括教育思想的改革、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小学德育改革;第四部分,主要是中外教育改革比较研究,通过对日、美、英、法等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比较,找出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特点及中国教育改革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该书努力将基本理论研究、操作技术研究,现实实践研究、比较研究结合起来,使人既能掌握教育改革的基本理论,又能掌握教育改革的操作技术,既能对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实践有较清楚的了解,又能把握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

  (2)有独到的见解。

  该书对教育改革的基本内涵、历史趋势、教育改革与经济改革、教育改革与人的发展等研究较深,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如对“教育改革”概念的界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对教育改革的相关概念,如教育变革、教育创新、教育革命、教育发展、教育科研、教育实验、教育试验等进行辨析,澄清一些模糊认识。

  (3)针对性强。

  该书密切结合中小学教育改革实际,对教育改革方案的设计、实施、评价等技术进行研究,并对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具体内容及改革思路进行研究。

  该书从教育改革理论着手。针对中小学教育改革实践,回答中小学教师与校长关心的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问题,以期提高他们的教育改革理论水平和参与教育改革的实践能力,希望得到广大教师的喜欢。

  社会心理学论文 篇10

  社会心理学以经验社会中的文化现象作为自己的分析要素时,社会心理学走上了对以后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社会经验论”之路;对于文化现象的关注还促成了精神分析学说由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理论向社会心理学理论的转变,使精神分析理论成了最为重要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流派之一;在社会行为的研究中,文化向度的引入不仅使社会心理学更为深刻地把握了社会行为的本质,还完善和发展了社会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一、社会心理学独立形态的确立

上海龙凤1314 shlf  当社会心理学以经验社会中的文化要素作为自己的基本话语时,社会心理学也就走上了对以后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社会经验论”之路。而首先迈出这一步的典型样板则是在这一时期社会心理学的最初形态———民族心理学。民族心理学通过对文化要素的分析证明,“除个体意识之外,还存在着表征团体心理性质的某种东西,并且,个体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是由这种东西决定的”。这也就是个人心理与群体心理或社会心理的关系问题。尽管现代社会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已经截然不同于民族心理学,但是,个人心理与社会心理或个人意识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一直就是社会心理学的中心课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心理学作为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知识源头,对今天社会心理学的科学研究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文化研究与精神分析理论的转向

上海龙凤1314 shlf  对于文化现象的关注,不仅使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得以确立,而且还促成了精神分析学说由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理论向社会心理学理论的转变,从而使精神分析理论成了最为重要的`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流派之一。安德列耶娃指出:“不考虑精神分析的影响,就不可能理解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的整个面貌及其某些根本特征和方向。”这足以说明作为社会心理学理论流派之一的精神分析理论在整个西方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但是,如此重要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在它创立之初却与社会心理学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它甚至都算不上是一种心理学理论,而仅仅是一种关于神经病的治疗学说。因为“精神分析思潮不是在心理学或社会心理学的内部产生的,它的发源地是精神病学的临床治疗”。然而就是这样一种理论,在它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们把注意力转向文化时它便获得了社会心理学意义,直至成为一种足以引起所有社会心理学家(不管是反对者还是赞成者)都给予高度重视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在弗洛伊德晚年的著述中,他把对原始社会文化的研究推广到了对人类社会的普遍文化与人性本能的关系的考察上。之后在阿德勒、霍妮、弗洛姆等这些后期精神分析理论家手中,精神分析运动全面转向了社会文化领域,形成了有声有色的精神分析理论中的社会文化学派。总之,不管是精神分析的古典理论还是后期理论,都是由于对文化因素的高度关注和对文化研究的高度重视,才使得这一理论学说真正获得了社会心理学的意义,从而也确立了精神分析学说在所有社会心理学理论流派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三、社会行为研究中文化向度的引入

上海龙凤1314 shlf  多数社会心理学家都承认,社会心理学是以社会行为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但是,在对社会行为的研究上采取什么立场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家重视的是社会群体及群体中的相互作用与社会行为的关系,而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家考虑的则是社会活动中的个体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念等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虽然这两种取向在社会行为的研究中都是不可缺少的,但这并不是对社会行为的全部解释。因此,在社会行为的研究中社会心理学必须要考虑文化因素的作用,这是正确地把握社会行为本质的关键所在。而文化向度一旦被纳入社会行为的考察范围,立即就使社会心理学关于社会行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广阔的领域。一个社会的男性和女性以什么样的方式行动,完全看这个社会中的文化是如何对他(她)们提出要求和有什么期待的。当然,由于文化的不同,在不同的社会里便存在着不同的行为模式。同样,一个社会中由于拥有某种共同的文化,其成员便对某类特定的事物作出相对一致的反应。这种结论对于社会心理学来说至少有以下两方面的启发意义:第一,在某一特定社会中所获得的关于社会行为的结论不能简单地推及到整个人类社会;第二,社会心理学必须将建立在文化模式基础上的社会行为模式纳入自己的研究视野,这既是正确把握社会行为本质的需要,更是建立完整的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的需要。

  四、结语

  从中我们已经看到,没有对文化的研究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对于众多文化成果的吸收都是通过文化人类学来实现的。文化人类学的诸多理论知识已经被有机地组合到了社会心理学之中,成了社会心理学理解一切社会心理现象的基点之一。当然,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文化人类学是在本世纪初才从人类学中分离出来的,但是这并不妨碍社会心理学从“人类学”或“民族学”的文化研究中汲取营养。所以说,文化人类学作为社会心理学的母体学科,是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学科属性的必然选择。

  社会心理学论文 篇11

上海龙凤1314 shlf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经历叛逆期。以我个人为例,这种叛逆一般发生在小学三、四年级。叛逆的表现主要为:厌恶学习,追求奇特,为吸引异性而闯祸,自我英雄主义等,而自我英雄主义则表现为与父母、老师作对,而且感觉很光荣,自己很威风等。处在叛逆期的孩子,三观得到初步启蒙,受到了外部世界的一定刺激,认为除了同辈群体中的一小部分人外,没有人了解他们。因此,一般也不愿意同家长、老师交流,以上种种,为学校及老师对学生的管理带来较大压力。然而,如果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应用一些社会心理学的原理,那么将有效减小管理的难度,有利于让学生平稳度过叛逆阶段。

  一、社会助长与社会抑制

上海龙凤1314 shlf  所谓社会助长与社会抑制,实际上就是社会对于个人的影响。举个例子,学生们在一起打篮球的时候,有拉拉队和没有拉拉队的表现是不同的,尤其对于男生来讲,在场有女生的话,男生通常都会格外卖力,这就是社会助长,即通过增加外部因素,使得工作或学习的效率提高;而社会抑制也叫作社会干扰,即个人受到外部干扰,降低了效率的现象。比如说,适当的压力可以使学生成绩提高,但是压力过大,则会使学生成绩降低。学生们考试的时候,总是会有发挥失常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压力过大,形成社会抑制。所以,学校管理者或教师应该主动创造这种机会,对于孩子的.正确行为,要主动“助长”,而越轨的行为,则要进行 “抑制”。比如说,处在叛逆期的学生愿意在异性面前表现,那就给他机会,让他表现,但是这种表现是有前提的,必须是合理的。冬天清雪的时候,男同学干活的时候,可以让女同学去送几杯热茶,或协助男同学一起打扫,男同学自然会干的更卖力,而且以后也会愿意更加地主动劳动;厌倦了学习的同学,给他一次当众给全班同学讲解数学题的机会,他就算再厌学,为了不在同学们面前丢脸,也一定会好好准备,这就很好地助长了该学生学习的动力。如果讲得非常成功,得到了赞扬,那么他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很有可能会认真地学习数学,而老师需要做的就是多给学生这样的机会。

  对于学生的越轨不良行为,如自我英雄主义等,则要进行抑制。具体来讲就是要教育学生坚决抵制学生同老师顶嘴、冲突等,尽管学生处在叛逆期会有很多叛逆的行为,但是一般都是针对自己的父母,而干扰老师的学生则占少数。当有学生与老师发生冲突,其他的同学不会再附和而是会抵制并鄙视这种行为,那么他就不再拥有“市场”,自然不会再轻易和老师顶嘴或作对等。所以,社会助长和社会抑制要综合起来运用,方可有效进行管理。

  二、“附加价值”策略

上海龙凤1314 shlf  “附加价值”策略实际上就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做法。最常见的就是在消费者与商家的博弈当中,比如一个人看好了一件衣服,但是标价为 1200元,但是这个消费者所能接受的最高价格是900元,那么她一般不会直接说:“我只能接受900元”,她可能会先和商家博弈一下,讲价到700元,如果可以买下就赚了,900元成交也可以接受。商家或者不讲价或者会在这700元的价格上往上加,假如最终价格为900元成交,那么二者虽然表面上都表现出吃亏的样子,但实际上内心都是高兴的,究竟谁赚了谁赔了在此不做讨论。以上例子大概说明了“附加价值”策略的运用,这给学校管理者的启示就是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用“小要求”来满足“大要求”。比如说在备考阶段,给学生留作业而学生压力较大的时候,如果总是有学生觉得多,有意见,那么就可以采取这种策略,先在自己要留的数量基础上加上一部分,如果学生觉得多,再将增加的那部分删减掉,达到正常留作业的目的。但是也要慎用,尤其是对于学校方面来说,总是退让会削弱权威性。

  三、积极的心理暗示

  要培养孩子积极的心态,时常给学生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对自我的否定或放弃也是学生叛逆的关键因素之一。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不要对学生表现出失望的情绪或态度,应该时常鼓励学生,经常对学生说:“你很棒!”“你很优秀!”“你很聪明!”之类的话,这样就算学生本来天资平常或者自惭形秽,也会渐渐看到自己的优秀。比如说,一个总是觉得自己没有别人聪明的学生,反映比别人慢,做题准确率比别人低,时间长了之后他就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很笨,而这种怀疑一旦持续的时间久了,就会形成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即“我就是比别人笨”。那么以后他很有可能自暴自弃,不再愿意认真完成作业,遇到难题也不会主动去钻研,以至于成绩越来越差。如果老师可以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告诉他其实他很聪明,只是还需要更加仔细认真一些,而且时不时地这样告诉学生,那么他就很有可能转变想法,认为自己其实并不笨,反而很聪明。这样一来,如果以后再遇到难题,他就更倾向于努力解决,假如某一天完成了别人都没完成的题目,就会更加坚信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更自信地努力学习。

上海龙凤1314 shlf  以上就是一些简单的社会心理学原理在小学教学管理中的实际作用,如果利用地恰当,将会发挥很积极地作用。所以在此也建议学校管理者以及教师可以掌握一些基本的社会心理学原理,从而更好地管理学生,使学生们在不耽误学习的前提下平稳度过叛逆期,也使学校的管理更加合理有序。

  社会心理学论文 篇12

  摘要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最小的经济单位,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家庭教育的成败,不仅关系到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关系到家庭的安宁和幸福,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民族的未来。本文在分析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及其对孩子健康成长影响的同时,提出了改善家庭教育、促进孩子健康发展的方法。

  家庭教育要着力于用言传身教激励等方法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

上海龙凤1314 shlf  关键字:家庭教育,教育方法,挫折教育,言传身教,习惯培养

  1 爱而有度,严而有格

上海龙凤1314 shlf  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然而,许多父母为爱孩子而阻碍了孩子的发展,甚至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其主要表现为:

  其一、物质上过度满足。基本上是孩子要什么给什么,生怕孩子受了委屈。这样使孩子既无累之苦,又无冻馁之忧,习惯于坐享其成、养尊处优,不知生活艰难、不懂节俭、不愿付出; 常身在福中不知福,不尊重父母及他人劳动,珍惜劳动成果,视享乐为气派、将奢侈当潇洒,怕艰苦奋斗,缺乏直面社会人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其二、行为上过分迁就。总认为树大自然直,只要学习成绩上去了,其它都可以马虎迁就。这就容易形成孩子固执任性、唯我独尊的不良个性,促长孩子我行我素、蛮不讲理的“霸气”,使孩子心中只有自我,自私自利,缺乏团结合作精神,缺乏崇高理想和强烈责任心、使命感,尤其缺乏为理想事业献身的精神。

  其三、生活上过多照顾。孩子的衣食住行乃至学习用品几乎完全由父母包办代替,总认为这样能帮助孩子排除干扰,使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殊不知,这样既助长了孩子的依赖心理,又缩小了孩子自主探索空间,减少了孩子自我锻炼、自我提高的机会,弱化了孩子独立自主意识,压抑了孩子求新求异、开拓进取的天性。与生活上的过度满足、过分迁就、过多照顾相反,父母对孩子的学习往往期望过高、要求过严、督促过急,不切实际地与人攀比。这样不仅容易使孩子经常处在紧张和焦虑之中,导致学习兴趣减弱、学习效率下降、学习成绩难以提高,而且可能引发心理疾病,损害身体健康,甚至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恶化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妨碍孩子的教育和成长。真诚地关爱孩子,既天经地义,又是取得家庭教育实效的前提。但为了孩子健康成长、成材,父母必须注意爱的方式和分寸,把握要求的尺度,在心与心的沟通和情与情的交融过程中,既关心爱护、尊重。

  2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上海龙凤1314 shlf  小孩子的世界观尚未形成,模仿能力强,家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将成为孩子学习的范例,可能影响到子女的一生。中国有一句老话: 身教重于言教,用在孩子的情感教育上是十分贴切的。因此,作为家长要率先垂范,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需做到,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同时也由于孩子的模仿性强,父母的言行如何,往往会对孩子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一、家庭无小事,事事有教育性。首先,父母双方应相互理解、相互敬重、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努力营造友好和睦、民主温馨的家庭氛围,引导孩子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尊重父母的辛勤劳动,切忌相互埋怨、相互指责; 其次,不要当着孩子的面随意对他人尤其是孩子的同学、家长或老师品头论足,而是要引导孩子遇事多从对方的角度想想,学会宽容别人,尤其是在孩子与别人产生矛盾或摩擦时。

  第二、遇事则教,遇物则诲。父母要正确处理好自己的工作、娱乐与孩子教育之间的关系,经常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多与孩子的科任教师和班主任联系,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成长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把握好教育时机,进行科学有效的引导,不要等问题积累成堆或出现大问题时,再批评指责甚至打骂孩子; 切实把握好理智与情感的关系。真正把孩子教育作为夫妻双方共同的义务、责任和常规性工作,而不是生活的佐料,更不是情绪发泄的对象。在关心照顾好孩子的同时,注意结合日常生活进行积极引导,努力促使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3 注重挫折教育

上海龙凤1314 shlf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既会有愉快的创造,又会遇到各种挫折,即所谓“碰钉子”。心理学上认为它是“当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障碍或干扰时所表现的情绪状态”,挫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活内容之一。世上的事情往往这样:成果未成,先尝苦果;壮志未酬,先遭失败。拒绝挫折,就等于拒绝成功,如果在幼年时期受到积极的挫折教育,就会理顺受挫折的情绪,给自己开拓出可以容纳自己奋进的心境;如果在幼年时期缺乏积极的挫折教育,长大后一旦遇到高考落榜、招工无名等挫折时,就会爆发“人生危机”。

上海龙凤1314 shlf  现在,不少独生子女的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衣、食、住等,而忽视了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吃苦耐劳和向困难挑战精神,而这些“精神上的东西”,正是适应社会高速发展,培养跨世纪人才所必须的,也是孩子心理发展所需要的。

  3.1创设情景提供机会,利用一些困难情境训练幼儿。

  幼儿的活动范围有限,许多挫折是现实生活中不常遇到的. 。教育者在利用自然情景进行挫折教育的同时,还要注意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景和机会,让幼儿得到各方面的锻炼。为了提高幼儿对挫折承受能力,我们可设置难度不等的情境,让幼儿逐步经受磨练,有目的地去培养幼儿的耐挫力。比如说远足、劳动、竞赛、批评、延迟满足等活动和手段,可以锻炼幼儿的意志,增强他们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待失败、打击的能力。

上海龙凤1314 shlf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最喜欢的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容易让幼儿接受和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在游戏时可设置一些人为的障碍,让幼儿自己解决……如让幼儿到暗房子里去取东西;和小朋友闹矛盾怎么办;户外游戏时引导幼儿走“独木桥”爬障碍物,在角色游戏中可安排幼儿分别扮演人际关系冲突中排斥和被排斥的角色,让他们体会不同的心理感受,引导他们分析产生冲突的原因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等等。

上海龙凤1314 shlf  在日常生活中,也可创设一些挫折情境,如:把幼儿喜爱的玩具藏起来,鼓励他们自己去寻找等等;

  3.2树立榜样增强信心,树立孩子必胜的信念

  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观性,生动活泼的形象往往更容易打动幼儿。因此,要善于利用生活中那些活的事例来教育孩子,树立榜样。如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幼儿摔伤,擦伤等情况。这时,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平静地对幼儿说:“没关系,老师和你一起到保健室包一下好了,下次注意一点就行了。”或者说:“没关系,很快就会好的。”老师这样的行为给幼儿很好的暗示,使幼儿自然而然地学会怎样坦然地对待挫折,怎样勇敢地面对未来。

上海龙凤1314 shlf  另外,教师和家长也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为孩子树立榜样,教育孩子勇于面对困难,面对挑战。游戏走“独木桥”时丁丁会说:“老师我怕,我不走”。这时我说“别怕,你可以的,你看能走过去,你也一样能做好。”或者说“我相信你会跟张鑫一样勇敢的。”这样在榜样的力量下,孩子会变得的越来越有信心,越来越勇敢,增添了战胜困难的自信。这时,我的一句“你真行”就会变成孩子的“我真行”。

  3.3为幼儿创设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与同伴交往可以使幼儿发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而更好地认识他人和自己,克服自我中心。在同伴群体中,幼儿往往会经历一些挫折,如观点不一致,屈从于被领导的地位等,这样他必然要在不断的磨练中学会如何友好相处,如何合作,从而更好地在同伴中保持自己的地位,而这种磨练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耐挫力。另外,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指导,也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上海龙凤1314 shlf  总之,教会幼儿面对挫折,战胜挫折,并非一朝一夕可得,也并非刻意追求能成,关键是顺其自然,顺应幼儿的发展规律。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承受挫折的能力,幼儿能独立完成的一定使其独立完成,使其持之以恒。任何放纵和迁就的行为都会造成幼儿的依赖思想,要让幼儿在体验中认识挫折学会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本领。

  3.4把握适度,挫折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孩子在遇到困难和失败时,往往会产生消极情绪,表现出畏缩、退却、逃避等行为,因此,作为我们就应该在平时有意识的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跳一跳就够得到的任务,让孩子去完成。在孩子遇到困难退却、逃避的时候可以有一些批评,以提高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而不是因为不忍心、舍不得孩子受委屈,就不愿意对孩子的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当然,在孩子承受挫折的时候,我们还是需要给孩子适当的鼓励,给他们面对挫折的勇气。

  4 劳动锻炼及培养好习惯

  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爱劳动的素质,克服当前社会上青少年中懒散、浪费的现象,充分认识主体性、创造性的重要意义,重视实践活动对孩子主体性、创新意识、创新性格、创新能力的决定作用,提供孩子各项实践活动的机会,消除阻碍少年儿童创造性发展的各种因素。引导孩子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 洗手帕、洗衣服、整理被褥等自理性劳动; 打扫卫生、煮饭洗碗等家务性劳动; 帮助幼小儿童、孤寡老人等公益劳动; 种菜摘果等生产性劳动,营造一个“劳动最光荣”的良好家庭氛。

  良好的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重点要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在学习上要重点培养独立思考、单独作业、勤于预习、精于预习、善于检查等习惯。家长每天要督促孩子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并逐步养成独立检查和及时改错的习惯。在网络电子时代要正确引导孩子上网,不要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正确地认识网络的价值与功能,学会利用网络学习,明白网络是“用的”而不是“玩的”。在生活习惯上,重点培养孩子自我管理、自立自强和规律化的生活习惯,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和按时就餐的生活规律。“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要适当安排孩子的体育锻炼和文娱时间,如带孩子假日旅游、郊游、跑步等。

  5 注意教育方法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上海龙凤1314 shlf  教育工作本身的复杂性要求家长必须懂得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并运用这些特点和规律来指导具体的教育工作。所以,家长做好以下三点:

  ( 1) 重视对孩子学习过程的管理,注意“抓反复”和“反复抓”。许多家长注重子女平时考试成绩,以期将来考上好大学,而在其求学过程中则以“年龄尚小,高考尚早”为理由放松或疏忽了对学习过程的管理和关注; 也有许多家长只在孩子期末考试之后才关心其进步与否; 还有许多家长只在孩子成绩明显倒退或思想行为出现严重偏差之后才感到焦虑。对于这些情况,家长必须从关心孩子的日常起居、思想行为、心理情绪、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等细微方面入手,持之以恒、反复不断地观察判断孩子的思想状况,及时纠正孩子的偏差,督促他们克服学习中出现的困难,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效率,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 2) 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促进孩子智力、智能水平的提高。要使一个人的智力全面、深入地得到开发,这个人必须博学深思、全面展,这是被无数先哲、智者证实了的。所以,家长必须全力支持学校对孩子的全方位教育,更要注意身体力行地对孩子进行广泛兴趣的培养,促使他们对所学课程全面重视,努力培养和促进学生在艺术和体育方面的兴趣和发展,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体魄健壮、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人才。切忌把孩子局限在基础学科的学习中,防止将孩子培养成满脑子公式名词而一无所能的书呆子。

上海龙凤1314 shlf  ( 3) 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感情,讲究教育方式方法,追求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家庭是孩子生活的场所,更是其天性、本能表现较充分的场所。所以,家长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环境的独有优势,及时把握孩子的心理,通过家长了解他们对人生、对社会、对学校、对老师、对同学、对自己诸方面的看法,及时把握孩子的思想动态。然后利用茶余饭后、日常闲话的机会,以春风化雨的方式和孩子交流思想,潜移默化地对其思想行为加以正确引导。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家庭、家长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促进孩子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上海龙凤1314 shlf  [1]田宗友,周浪.家庭教育策略浅探.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4.

  [2] 赵慧荣.如何进行家庭教育.甘肃日报.20xx.4.6.

  [3] 王刚.中国家庭教育成功指南.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xx.

上海龙凤1314 shlf  [4] 彭立荣.家庭教育学.江苏教育出版,1993.

  社会心理学论文 篇13

上海龙凤1314 shlf  “葛优躺”和“感觉身体被掏空”并不是什么娱乐性的话题,它的背后是关于工业社会人们生存状态的严肃问题。不过,在这个时代,人们就是喜欢把一个严肃问题娱乐化,这实际上是人们在心理上耍的一个小聪明。

  如果在若干年后,未来的社会学研究者要选择用一张图片和一首歌来概括反映20xx年以及此后若干年中国社会b部分中下层的生存状态,那么我相信当下流行于网络的“葛优躺”和歌曲《感觉身体被掏空》一定会入选:

  葛大爷斜靠在沙发上,眼神空洞地望着远方,外表邋遢,肌肉松弛,神情颓废,一副“生无可恋”的样子,最为应景的背景音乐则是《感觉身体被掏空》—“感觉身体被掏空,我累得像只狗。”

  代替性表达

上海龙凤1314 shlf  “葛优躺”出自于20多年前的一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于今年突然爆红于网络,成为被网友玩坏了的表情包;而《感觉身体被掏空》则是今年出自上海的一个名叫“彩虹合唱团”的音乐团体,该曲首发之后即引起了人们的情感共鸣,在网络上迅速走红。

  显而易见,“葛优躺”和《感觉身体被掏空》的爆红网络,是因为其深刻地触碰到了社会痛点:在现代工业社会的都市中,人们疲于奔命,缺乏活力,渴望休息。这就是当下部分中下层的典型面相。

上海龙凤1314 shlf  就好像两千年前的诗经反映了先民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一样,“葛优躺”和《感觉身体被掏空》勾勒了进入工业化成熟时期中国人的形象。

  在这个意义上,“葛优躺”和《感觉身体被掏空》具有了普遍性和时代性,从而获得了比其他网络表情包和流行歌曲更为深刻的历史价值。

  有必要首先指出的是,爆红于网络的“葛优躺”里的“葛优”已经不是《我爱我家》那个意义上的“葛优”了,他已经被重新赋予了时代性的内容,那其实是一个疲于奔命的部分中下层的集体形象。

上海龙凤1314 shlf  从心理分析的视角考察,“葛优躺”和《感觉身体被掏空》在传播上的成功并不难理解:无数个在当下中国都市生活的中下层在“葛优躺”和《感觉身体被掏空》里看到了他们的那个疲于奔命、缺乏活力的“自我”,他们又无法直接地、毫无障碍地表达他们的情绪,而“葛优躺”和《感觉身体被掏空》具备了代替人们进行自我表达的功能,人们在转发和传唱中以一种隐蔽的形式发泄了他们的情绪。在娱乐和宣泄中,生活的空虚感、无意义感得到缓解和治疗。

  从这个角度说,“葛优躺”和《感觉身体被掏空》是人们无声和有声的集体表达。尽管这种表达是无意识和娱乐化的'。

  说白了,在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生无可恋的葛大爷和加班到吐的彩虹合唱团,大家无非是在借他人酒杯,浇自家块垒。

  工业社会需要娱乐业来治疗

上海龙凤1314 shlf  如果我说“葛优躺”和《感觉身体被掏空》反映了一种精神病理现象,千万不要认为这是小题大做,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弗洛姆就在他的《人类破坏性研究》一书中指出:“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慢性无趣(无论是补偿了的,还是不能补偿的)虽然到最近才受人注意,却早已构成了一个主要的精神病理现象。”

上海龙凤1314 shlf  他这样描述“慢性无趣”的精神病人:“……在他里面有什么东西死掉了,没有了生气,与人断了关系……”剥开娱乐化的外衣,透过葛优那空洞的眼神,认真地去体会由葛大爷集中表现的部分中下层的内心,会发现这个群体的了无生趣,似乎没有什么能够让他们兴奋和激动,弗洛姆这段写于1973年的文字,简直是为“葛优躺”量身打造的心理描写。

  在他们里面,有什么东西死掉了。

  《感觉身体被掏空》的歌词浅显直白,几乎属于直抒胸臆,它描写了一个加班族内心的疲惫和呐喊:“我累得像只狗”是在说自己生命力的枯竭和活的缺乏尊严,“我要去云南” 显然是在向往“云南”所象征的与工业社会对立的田园牧歌式的自然生活,“我要去接爸爸”则是内心情感生活的需要。

  为什么会这样?

  让我们先重复一点心理分析+社会学的老生常谈:在一个以社会价值排序为主导的,通过马克斯·韦伯意义上的官僚制组织起来的工业社会,每个原子化的个人都作为社会零件嵌入到这个精密而庞大的社会机器中。每个人的生活内容、生活轨迹、生活节奏都是像程序一样设计好的,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被强制性地取消了,他的生活里没有什么能够让他激动和欣喜的东西,他所有的活动与他的内心并没有什么联系,他只是为了他肉体的生存而活动,他被降格成了“物”,并且被“物”所统治。

  这正是“感觉身体被掏空,我累得像只狗”背后的深刻隐喻:在一个成熟的工业社会里,人被取消了主体性和创造性之后,他生命的活力被榨干了,他的尊严被降低到“物”的层次,就像一条狗一样。

  当然,尽管一个利维坦式的工业社会对人的影响力是如此强大,但是人性并不会善罢甘休,它始终想要逃离这种生存状态,恢复自身的尊严,就像歌里所唱的“我要去云南,告别回龙观”。

上海龙凤1314 shlf  所以,“葛优躺”和《感觉身体被掏空》并不是什么娱乐性的话题,它的背后是关于工业社会人们生存状态的严肃问题。不过,在这个时代,人们就是喜欢把一个严肃问题娱乐化,这实际上是人们在心理上耍的一个小聪明,通过将严肃问题娱乐化,那么在心理上就不用认真对待严肃问题了,严肃问题就这样轻巧地被回避过去,不用直面真相的残酷。

上海龙凤1314 shlf  这一点,在歌名《感觉身体被掏空》的表述上获得了体现:在事实上,并不是人们身体的“体力”被掏空了,而是生命本身的“活力”被掏空,它表现为缺乏生活的热情,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等,为什么会把“生命”表述为“身体”呢?因为“生命被掏空”则涉及到对生命价值本身的否定,这并不是一般人愿意面对的残酷,将“生命”置换为“身体”,这样就回避了真正的问题,如果只是“身体被掏空”的话,那么好好休息一下就可以恢复了。这是隐藏在语言中的玄机。

上海龙凤1314 shlf  这样看来,工业社会真的太需要娱乐产业了,它几乎是对治工业社会所制造的人类存在困境的一剂良药。工业社会的社会结构、运行方式让人逐渐丧失了生命的活力,这当然是非常残酷的现实,但是通过开动娱乐产业,人们获得了一种“逃避自我”的途径,用一些肤浅的方式来消解空虚和无聊,从而让这部社会机器继续维持下去。

  空虚、无聊,缺乏生活的热情等等这些症状并不是西方工业社会所独有,它是现代社会的必然产物,是现代社会的“负效应”。

  问题和未来

上海龙凤1314 shlf  毫无疑问,工业解放了生产力,将人们从田间地头主动或被动地配置到现代化的工厂或写字楼里进行工业生产。对于传统社会的农民来说,他们只需要看天吃饭,根据季节和气候的变化来播种、施肥和收割,并没有“劳动纪律”的说法,农民群体也只在一种极低的组织化程度上存在。这种低组织化的情况,就像马克思说的,他们只是“麻袋中一个个马铃薯”。

  不过,他们也是相对于工业社会的人们更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马铃薯”。

  但是进入工业社会以后,要维持这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及其的运转,不得不依赖高度组织化的科层制,这要求人们按照制度、流程以及“劳动纪律”来行动,他的自主活动空间被大大压缩了。

上海龙凤1314 shlf  借助经典的弗洛伊德的观点,“文明”建立在对人性的压抑的基础之上,现代工业文明则将这种压抑进一步深化和隐蔽化了。而这,将以牺牲人的内在活力为代价。

上海龙凤1314 shlf  弗洛姆曾经提出了一个叫做“社会性格”的概念,他认为,一个社会要维持它的正常运转,就会培养人们适应这种社会需要的特定的性格结构。比如,奴隶制社会会培养人们驯服、顺从的社会性格,现代工业社会则因需要人们消化其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而会培养人们喜欢消费和占有、善于自我表现、富有纪律性等社会性格。

上海龙凤1314 shlf  他认为,现代工业社会所培养的“重占有”的生存倾向会使得人们内在的情感、理性、想象力等心灵的潜能无法得到充分发展,并且窒息人们生命的活力。

  弗洛姆所指出的工业社会存在的问题,我们还需要去解决得更好。

  20xx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走红网络,获得亿万网友的关注和转发,但是到了20xx年,人们只想在wifi和空调房里“感觉身体被掏空”、“葛优躺”了。这种变化的背后,隐藏着社会心理的一个转向:从抱有还想逃离的动力和幻想,对外面的世界感到兴奋,到只想什么也不干地躺在沙发上,失去对生活中其他事情的兴趣。

上海龙凤1314 shlf  这种社会活力的透支即带有工业社会的普遍性因素,也与当下的经济下行、房价高企等现实因素有关。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而言,一个缺乏活力的社会当然并不值得期待。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社会和谐,都有赖于人们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这代表着一个社会是富有成长性的,它的未来是乐观的。

  社会心理学论文 篇14

  一、研究背景

上海龙凤1314 shlf  (一)形成性评价的概念与价值。美国教育评价专家Stufflebeam等人认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prove),而是为了改进(improve)”。国际上著名的研究形成性评价专家Black,William进步提出,形成性评价指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能够收集学习信息的任务或者活动,这些反馈信息有助于改进教与学。国内有学者总结,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对学习过程的指导和管理,有利于及时反馈学习信息,指导教学,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笔者认为,形成性评价还有有利于实施多样化的、灵活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发挥自主性和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优势。

  (二)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同我国大多数本科课程的教学评价一样,社会心理学的教学评价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如有的研究者总结社会心理学的考试特点表现为“闭卷多,开卷少;笔试多,口试、答辩方式少;理论考试多,技能、操作、實践能力考察少;一次考试定论多,数次考试及综合评价少”。结果强化了考试的“证明(prove)”功能,弱化了考试的“改进(improve)”功能,不能为教师与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来改进教学活动,导致学生为考试而学习,忽视了平时的知识积累和能力的培养,势必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

上海龙凤1314 shlf  另外,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生活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的人们在社会心理与行为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而当前的社会心理学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理论都是由西方心理学家以西方人(主要是北美)为研究对象提出的,其是否适合用来理解与分析中国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是可疑的,已有许多心理学家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从而推进了本土心理学的发展。因此,作为社会心理学课程的教师就必须进行反思,当前习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评价方式是否有助于学生辩证地理解教材中的内容,培养自己的批判精神与研究能力,发挥自己的学习与研究的自主性,促进本土心理学的发展?从这个角度出发,社会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教学评价的改革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形成性评价无疑是主要的改革方向。

  二、社会心理学课程评价方式的应用

上海龙凤1314 shlf  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教师观察、课堂讨论、作业分析等多种形式,近年来教育评价的技术发展迅速,如日常表现评定、问题简答、实地设计、学习档案袋、个人展示评定等一些新的方法都得到了应用。根据社会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及我校的实际情况,课题组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应用,以发挥两种评价方式的各自优势(终结性评价实施方便,易于量化)并互补其短。

上海龙凤1314 shlf  课题组在20xx-2016年度的上下两个学期中,对20xx和20xx级的两个自然班的社会心理学教学进行了教学评价的改革实践。其中,形成性评价采取的手段主要有:课堂讨论、课后作业、小组论文写作与汇报,小组案例搜索分析与汇报、教师评定与学生互评。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研究性教学的方式,向学生说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特征,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认真观察并研究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以分析中国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的特征,大胆地质疑现有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有效性。最后的成绩评定中将小组与个人的成绩综合起来。终结性评价主要是采用期末测试的形式。

  由于研究过程中两个自然班班额较小,并且没有对照组,因此无法对研究实施的效果进行量化的评价。就期末测试的成绩来看,两个班的学生与往届的学生没有差异,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的确可以看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三、形成性评价的应用反思

  形成性评价虽然有诸多优势,但是在应用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可能会妨碍实施效果,使评价偏离了预期的目标。

  “形成性评价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明确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与他们当前知识、理解与技能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并引导他们采取行动缩小差距。”因此设立哪些形式与题目作为形成性评价的内容,以帮助教师和学生分别评估自己的教与学,是实施形成性评价的大难点。其次,很多研究者讨论过形成性评价的效度问题,如何设计有效的评价方式,以获得清楚一致的评价标准,提高形成性评价的效度,也需要更多的研究。第三,在国内的教学评价实践中,形成性评价更多地成为一种考核的方式而不是发挥反馈信息的功能,背离了形成性评价的目标,这一点需要引起注意。

  课题组在研究之初在所在学校部门进行了调研,结果发现多数教师都认为当前的终结性评价方式不是一种“好”的评价方式,但是对于要实施形成性评价又都心存顾虑,很少有人表示会马上开始采用新的评价方式。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的限制,二是应用形成性评价需要教师大量的工作量。因此如果不能从学校相关部门获得足够的支持,仅凭教师个人的行为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当然任何的改革尝试都是有价值的,总比固守原有的方式不做任何变通要好得多。

【社会心理学论文】相关文章:

社会心理学心得02-14

社会心理学心得15篇02-14

社会心理学心得(15篇)04-19

社会心理学研究计划(精选8篇)10-29

社会心理学的心得体会02-20

社会心理学心得体会04-18

社会心理学研究计划范文(精选8篇)10-29

论文的格式要求 -论文04-27

关于教育论文的论文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