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龙凤1314 shlf

伶官传序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30 09:51:30 雪桃 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上海龙凤1314 shlf伶官传序语文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伶官传序语文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伶官传序语文教案(精选10篇)

  伶官传序语文教案 1

  教学目标:

上海龙凤1314 shlf  1、德育目标: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上海龙凤1314 shlf  2、知识目标:

上海龙凤1314 shlf  A、掌握实词虚词:原,函 , 告,抑,本。

  B、一词多义:与,归,易,告。

  c、词类活用:兴,亡身,函梁, 夜呼,东出,

  3、能力目标:

上海龙凤1314 shlf  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

  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引出文章论题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项羽这个人,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许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叹,那么今天我们就由此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伶官传序》。

  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

  二、时代背景简介:

  五代 (907-960年),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徘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文中最后一段提到“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即指此事。

  三、讲解:

  (一)思考第一段: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或答“忧劳……”)

  2.问:找学生翻译此句。 (用现代汉语概括这一句话。)

  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明确:盛衰在于人事。

  (2)由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例证法

上海龙凤1314 shlf  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上海龙凤1314 shlf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概括: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

  强调: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3)重点字词:

  原 -- -- 名词用作动词,推究,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上海龙凤1314 shlf  所以-- --…… 的原因

上海龙凤1314 shlf  (4)如果我们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来应该写什么内容呢?

上海龙凤1314 shlf  明确:写庄宗如何得天下,写庄宗如何失天下的内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写的。

上海龙凤1314 shlf  (二)第二、三段

  (1)由时间理出过程

  庄宗李存勖(885━926)父亲晋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庄宗多少岁,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

上海龙凤1314 shlf  908年(23岁),“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与:给)

上海龙凤1314 shlf  912年(27岁),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系:缚)

  923年(38岁),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后唐。 (函:名作动,用木匣子装)

  926年(41岁),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被动)

上海龙凤1314 shlf  庄宗得天下用了15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3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

上海龙凤1314 shlf  “盛”——“忧劳可以兴国”

上海龙凤1314 shlf  “衰”——“逸豫可以亡身” 。(强调“兴”“亡”使动用法。)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

  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上海龙凤1314 shlf  (2)课文是如何表现他的“忧劳”的.呢?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

上海龙凤1314 shlf  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

上海龙凤1314 shlf  告:祭告,祷告。

  盛:装。

  盛以锦囊:“以锦囊盛”的倒装。用锦绫做的袋子装着。盛,装着,动词。

  这段记叙写得较细,有何作用?

  目的是说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那么这里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上海龙凤1314 shlf  (3)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进行论证的部分。

  明确:对比的论证方法。(第三段的前两个大句子,和第四段开头两个句子。)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上海龙凤1314 shlf  夜,东:名作状。夜:在夜间。// 东:向东。

上海龙凤1314 shlf  ②“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上海龙凤1314 shlf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上海龙凤1314 shlf  (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一扬一抑的写法。读出语气,一赞一叹。)

上海龙凤1314 shlf  (4)由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在感叹之余发出这样的疑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此句话是什么意思?

  前一句是反问句,意思与字面相反,意为“不是 得之难而失之易”。重点句是第二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回应论点。

  此句用了正反对比。

  抑-- --或者。

  本—— 动词,溯本、推求、跟“原”意思相近。

  (三)学生齐读第四段,第四段进一步论证了论点。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翻译。结尾一句,以问句结束有何作用?

上海龙凤1314 shlf  于:被动。

上海龙凤1314 shlf  所:所+动词,组成名词性的短语。

  (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伶人才如此吗?)

  引人深思,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的治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

  伶官传序

  欧阳修

  时间 事件 结论 教训

上海龙凤1314 shlf  908年 (23岁) 受命继志 祸智

  盛 912年(27岁) 系燕父子以组 患勇

上海龙凤1314 shlf  (得) 忧劳可以兴国 常多

上海龙凤1314 shlf  923年 (38岁) 函梁君臣之首 积困

  盛衰之理 于于

  伶官传序语文教案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

上海龙凤1314 shlf  3、学习本文布局谋篇的特点。

上海龙凤1314 shlf  4、本文是史论,是借古讽今之作,理解文中阐发的“盛”“衰”;“得”“失”;“成”“败”;“损”“益”;“兴”“亡”的道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理解文章的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法:例证法,正反对比论证法。

  德育目标:

  1、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的道理。

上海龙凤1314 shlf  2、理解“谦受益,满招损”“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的启示。

  教学重点:

  1、文中关键字、词、句。

上海龙凤1314 shlf  2、文章议论思路。

  3、如何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内容与题目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引申法

上海龙凤1314 shlf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举出所学过的欧阳修的文章。(《醉翁亭记》)。

上海龙凤1314 shlf  2、与《醉翁亭记》对比导出《伶官传序》(如果说《醉翁亭记》通过写醉翁亭的'秀丽风光,通过勾勒太守与民同乐的画面来抒发作者的政治理想的话,那《伶官传序》则是通过写后唐庄宗接受和执行其父亲遗命等一串故事,通过总结宠幸伶人这一教训,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

  3、由学生介绍欧阳修。

上海龙凤1314 shlf  4、关于序。

  5、背景介绍。

  二、学习新课。

  1、朗读课文:学生朗读,教师正音。

上海龙凤1314 shlf  2、共同研讨:共同翻译全文,解释个别词,字义,说明特殊用法,疏通文意。

  3、再次齐读课文,教师指导:

  ①读出重音,体现这种强调的意义来。(岂非人事哉,“得失”“人事”等)

  ②读出节奏,体现出文气的急切舒缓来。(“方其”领起下面分句一气贯通,有声势,不可一世的气概。)

上海龙凤1314 shlf  ③读出对比,体现出文章的抑扬变化来。

上海龙凤1314 shlf  ④读出玉器,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倾向来。

  三、研讨本文严谨的思维线索。

上海龙凤1314 shlf  1、思考,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用现代汉语表述。(虽由天命,岂非人事哉?——盛衰成败,由于人事。)

  2、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论据?怎样过度到分析中去的?(论据:庄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史实。过度:庄宗之所以……可以知之矣)

  3、简述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

  4、作者从论证角度看,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

上海龙凤1314 shlf  5、作者从庄宗得天下的史实中得到了怎样的结论?(“皆自于人”,“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上海龙凤1314 shlf  6、用现代汉语将作者的这些结论说说。(“谦受益,满招损”,“防微杜渐”“以史为鉴”“力戒骄奢”“励精图治”“居安思危”)

  7、小结: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一条严谨的思维线索,它按照“提出论点——例证分析——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议论,中心突出,结构严谨。

  8、处于北宋时期的欧阳修,为何要写《伶官传》呢?并冠以短序?

  9、师结:以古喻今,告戒当时的统治者,要汲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

  四、课堂延伸:

上海龙凤1314 shlf  1、思考:你学了这篇课文后,从庄宗这一史实和作者这篇文章中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小事不小,玩物丧志,事在人为,以古为镜)

  2、总结:古人说得好:以铜味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要谨记: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的道理,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再重复古人的悲剧!

  3、课后作业:

上海龙凤1314 shlf  ①掌握课文中特殊的文言句式。

上海龙凤1314 shlf  ②掌握关键字、词。

  ③背诵此文。

  伶官传序语文教案 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分析课文结构,体会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贯通”的特点;体会“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深刻寓意。

上海龙凤1314 shlf  2、过程目标:采用诵读、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上海龙凤1314 shlf  3、情感目标:体会“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深刻寓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深挖历史兴衰成败的教训

  教学难点

  理解”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观点以及以史为鉴的手法。

  教学方法

  质疑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上海龙凤1314 shlf  一、导入

  大家还记得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例子吗?周幽王为博得褒姒一笑而点燃烽火戏弄诸侯,结果却是众叛亲离,身死国灭,人事在商朝灭亡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在五代十国中时期,也有这么一位帝王,也是因为这个的原因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他是谁呢?—李存勖。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这位帝王,看看他是如何落得个生死国灭的下场的?。

  二、作者及背景

上海龙凤1314 shlf  1、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学生。他在诗、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著有《欧阳文忠公集》,史书《新唐书》《新五代史》。

  2、背景介绍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平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文中最后一段提到“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即指此事。

  3、解题。

  伶: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

  伶官: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

上海龙凤1314 shlf  序: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三、初步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课文,梳理文意

上海龙凤1314 shlf  2、找出文章的论点和论据

上海龙凤1314 shlf  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上海龙凤1314 shlf  依据: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

  过渡语:既然文章的论点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依据是: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那么整篇文章都是围绕着的天下和失天下进行的,下面请大家重点研读文章的2—3段,着重分析庄宗是如何得天下与失天下的。

  四、讨论、分析

  (一)得天下

  1、读二、三段,填写下列表格,为庄宗做个简单的履历表。从表中可以看出什么?

  年份岁数事件

  90823与尔三矢

上海龙凤1314 shlf  91227系燕父子以组

上海龙凤1314 shlf  92338函梁君臣之首

  【明确】得天下——15年——得之难

  2、试着分析唐庄宗得到天下的原因。

上海龙凤1314 shlf  后唐庄宗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有着三支箭的鞭策,他怀着一股报仇的信念,时刻恭敬地面对父亲的遗愿。用原文的话来说就是“忧劳可以兴国”。

  3、作者在分析唐庄宗取得天下获得成功这一部分时,运用了一系列动词,请找出这些动词,体会庄宗的情感。

  明确:写获得成功时,作者用了一系列动词:受、藏、请、盛、负、纳,从这些动词可以看出庄宗对父亲遗命的态度是:恭恭敬敬。

  4、想象场面,诵读这一部分。

  5、播放微视频《得偿父命》,再次体会庄宗得天下之“盛”。

  (二)失天下

  1、诵读第三段,填写下列表格。从表中你可以看出什么?

  年份岁数事件

上海龙凤1314 shlf  92641“生死国灭,为天下笑”

  【明确】失天下——3年——失之易

  2、试着分析唐庄宗为什么短短三年就失去天下的原因。

上海龙凤1314 shlf  【明确】后唐庄宗获得成功之后,没有了奋斗的方向,于是贪图安逸,亲近伶官,导致身死国灭。用原文的话来说就是“逸豫可以亡身”。

  3、唐庄宗在失去天下后,庄宗的情感又是怎样的?从哪些词可以看出?

上海龙凤1314 shlf  【明确】悲哀。顾、泣、誓天断发、衰。

  4、播放微视频《身死灭国》,体会庄宗失天下之“衰”。

上海龙凤1314 shlf  5、学生再次诵读文章3、4段,体会情感变化。

  6、作者从庄宗的成败中得出了什么历史教训?

  【明确】“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上海龙凤1314 shlf  五、归纳文本

  1、本文是欧阳修为《伶官传》作的序,可为什么主人公不是伶官而是庄宗呢?

上海龙凤1314 shlf  【明确】首先,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其次,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借古讽今,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希望北宋统治者励精图治。

  2、概括文章主旨。

  【明确】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讽谏北宋王朝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这是心忧国事的政治家机智巧妙而又委婉的劝谏艺术。

上海龙凤1314 shlf  3.归纳整理文章结构。

  【明确】全文的脉络非常清楚,作者首先提出观点,然后进一步用事例论述,最后得出了结论。

上海龙凤1314 shlf  观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上海龙凤1314 shlf  论述:得(盛)—三矢—恭敬;失(衰)—伶官—宠幸。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上海龙凤1314 shlf  六、拓展、延伸

上海龙凤1314 shlf  1、在历史上找一些兴衰成败的例子,并加以说明。

  2、写一写这些兴衰成败给我们的启示。

  七、小结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有胜也有败,有盛也有衰。面对成功和兴盛我们要不骄不躁,做到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面对失败和衰败,我们应该记住满招损、逸豫可以亡身,我们要以史为鉴,这样我们就可能避免不必要的失败。

  八、作业

  阅读课外《伶官传》

  伶官传序语文教案 4

  教学目标:

上海龙凤1314 shlf  1.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其用法: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

上海龙凤1314 shlf  3.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

  教学重点:

上海龙凤1314 shlf  1.文中的关健字、词、句:

  2.文章的议论思路。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上海龙凤1314 shlf  1.学生:说出“唐宋八大家”的名字。学生或教师作出评判。

  2.学生:举出已学过的欧阳修的课文名。参考:《醉翁亭记》

上海龙凤1314 shlf  3、 教师:如果说《醉翁亭记》通过写醉翁亭的秀丽风光,通过勾勒太守与种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的话,那么,《伶官传序》则是通过写后唐庄宗接受和执行其父遗命等一串故事,通过总结宠信伶人这一教训,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板书标题)

  说明:

  激发兴趣,勾起回忆,通过比较,引入新课。

上海龙凤1314 shlf  二、学习新课

  1.朗读课文:学生朗读,教师正音。

  2.分组竞赛: 解释个别字义,说明特殊用法。 (幻灯)

上海龙凤1314 shlf  字:原——推究 约——订立盟约

  函——用盒装 本——考察

上海龙凤1314 shlf  乃——你 其——一定

  词:伶人——乐工

  人事——人的作用

上海龙凤1314 shlf  句:盛以锦囊——状语后置

  告以成功——状语后置

  身死国灭——表被动

上海龙凤1314 shlf  3.互相研讨:共同翻译全文,教师注意答疑。

  1.思考: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学生答)

  答案: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板书)

  说话:用现代汉语表述这一中心论点。要求 简洁明了。(学生说)

上海龙凤1314 shlf  提示:参照课文注释。

  答案:盛衰成败,由于人事。(板书)

上海龙凤1314 shlf  2、思考: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论据?怎样过渡到分析中去的?(学生答)

上海龙凤1314 shlf  参考答案:(教师引导、评述)

  论据:庄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史实。

  过渡:文中“原庄宗之所以……可以知之矣”这一句。

  3、学生说话:简述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

  教师总结并板书:(见下)

  恪遵父命

  得—— ——成则由人

  终于报仇

  一改初衷

  失—— ——败也由人

  由胜而败

上海龙凤1314 shlf  4、思考:从论证角度上考虑,作者采取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案:正反对比。(板书)

上海龙凤1314 shlf  5、思考:作者从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中得到了怎样了结论?

上海龙凤1314 shlf  参考:A“皆自于人。”

  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C“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板书)

上海龙凤1314 shlf  学生:用现代汉语将作者的这些结论再说一遍。

  教师:注意纠正错误。

  6、教师归纳: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一条严谨的思维线索,它按照“提出论点——例证分析——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议论,显得中心突出,结构严谨。(板书)

上海龙凤1314 shlf  7、思考:处于北宋中叶的.欧阳修,为何要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

上海龙凤1314 shlf  学生:回答。

上海龙凤1314 shlf  参考:以古喻今,告诫当时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板书)

上海龙凤1314 shlf  注意: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说出上面两个成语。

上海龙凤1314 shlf  字、词、句是关键,必须首先予以解决。

  通过竞赛,更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上海龙凤1314 shlf  首先让学生理清文章的纲。

  把握文体特点,掌握论据。

  了解内容,弄清史实,得出观点。

上海龙凤1314 shlf  明确论证方法。

  初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上海龙凤1314 shlf  落实字词的理解。

  明白文章的思路,学会严谨的论证。

  进一步了解作者写作意图。

  让学生灵活运用成语。

  3.课堂延伸

上海龙凤1314 shlf  1.思考:你学了这篇课文以后,从庄宗这一史实和作者这篇文章中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

  参考答案:

  a:小事不小

  b:玩物丧志

  c:事在人为

  d:以古为镜

  e:……

  伶官传序语文教案 5

  教学目标:

  1、掌握“原、所以、恨、函、抑、本”等文言词语,判断句、被动句等特殊句式,疏通文意,理解作者观点。

  2、品味语言,感受本文行文抑扬顿挫的特点,体会作者对后唐庄宗的叹惋之情和借史讽喻的苦心。(重点)

  3、了解史论文以史带论、以史论证的特点,深入理解、体会“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等文中警策句的内涵和人生启示。(难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上海龙凤1314 shlf  一、情景导入

  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六国论》中苏洵警告当权者“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过秦论》中贾谊以秦警醒,“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那么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又有何深意呢?今天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上海龙凤1314 shlf  二、目标展示

  三、预习反馈

  四、教学过程

上海龙凤1314 shlf  (一)提要钩玄寻挈领

上海龙凤1314 shlf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文本,学习文言文读必不可少,下面请同学们大声地读课文,找一找文章的核心句在哪里呢?

  生:读课文

  师:苏洵的《六国论》以六国灭亡为事例,开头便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中心观点,同样作为史论文,你找到《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在哪里了吗?他又是以谁的史事展开论证的呢?

  生1:明确——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庄宗。

  无怪乎——《古文观止》的编者认为本文“起手一提,包括全篇之意”。不仅如此,呜呼2字,还为全文笼上了特有的情感色彩呢?

  师:“呜呼”是什么意思——啊!哎!文章开篇便言呜呼,你觉得这“呜呼”二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生:悲凉、痛心、痛惜、叹息、感慨、惋惜、慨叹……

  师点拨:叹惋,作者是用慨叹语气起笔的,内心是相当沉重的,应该是沉重的切入,些读得沉重些,语重心长些。同时,还要注意反问句,语气强烈,突出“人事”的重要。还要注意“哉”字的感叹语调。)你能用自己的声音传达一下这种叹惋吗?

上海龙凤1314 shlf  生1、2,齐

  (二)盛衰得失析人事

  第二段——

上海龙凤1314 shlf  师:怎样的盛衰引得作者如此叹惋呢?那我们就跟着作者的步子且看庄宗如何得天下,请同学们自由诵读第二段,并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上海龙凤1314 shlf  明确:晋王三矢——遗恨、期盼

  庄宗受矢——遗志、使命

  师:你能感受到晋王的遗言当中饱含着怎样的情感吗?——满腔仇恨,抱恨终身,满腹期待。

上海龙凤1314 shlf  假设你就是晋王,你会怎样说出这几句话?——生1尝试。师点拨,生齐读。

  想象当时庄宗听了后是怎样的表情与感受?——含泪从命,坚定复仇信念,立志发奋图强。

上海龙凤1314 shlf  他又是怎么做的呢?生1。(译)

  我们把其中的动词一起圈出来吧——“受,藏,遣,告,请,盛,纳”。

上海龙凤1314 shlf  由此可见唐庄宗做了什么一目了然——受三矢、铭父志、勤克勉、身行之——尽人事

  一面是恨之深,一面是行之切,我们分开来读,再感受一下吧。(生1+同学读)

  第三段——

  师:事波动,情波动,我们的声也会随之波动,清人沈德潜评本文“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而前面的叙述尚算平缓,真正的波澜已在第三段兴起,请同学们自由的诵读第三段,初步感受一下这抑扬顿吧!

  生读。

  师:我觉得这一段只两个字而已,——盛衰,这是一段怎样的历史呢,我们就先细剖一下曾经的过往。

  请男生读课文内容,女生读评注内容。

  (幻展示)方其系燕父子以组,[908年,李存勖受父三矢,912年,李存勖破幽州,绑燕父子,俘燕王至雁门,于坟前祭先父。]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923年,李存勖破大梁,梁末帝为避羞辱,命部将皇甫麟杀己;部将皇甫鳞悲痛之至,随后刎颈自杀。李存勖用匣子装梁君臣首级,漆封匣子,藏之太庙,以告亡灵。]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系燕父子,函梁君臣,报仇雪恨,成就功业,还矢先王,告慰祖先,声威壮盛,惊天动地!]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仇敌灭,天下定;宠伶人笑开怀,失社稷哭无泪。]一夫夜呼,乱者四应,[926年,皇甫晖作乱起兵变,史彦琼按兵不平定;戍卒叫,乱军起;四面楚歌,八方受敌。]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李存勖仓皇出征,李嗣源已占汴京,急忙之中往西返,二万五浅名随军多已逃散。家已无家,国将不国!]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李存勖置酒悲啼,问计部下;百余将断发示忠,君臣相泣。]

上海龙凤1314 shlf  师:你觉得这一部分主要用了什么手法?——对比。试分析。

上海龙凤1314 shlf  (1)两组感叹句——,将和进行对比。

  (2)一系列动词——将和进行对比。

  (3)一系列的时间——将和进行对比。

上海龙凤1314 shlf  点拨:为什么这么短的'时间内就会发生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呢?

上海龙凤1314 shlf  生结合《五代史》中的相关记叙,谈谈自己的看法。(幻展示)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

  (后唐)庄宗既喜好滑稽戏,又通晓音乐,还能谱曲,到现在,汾州、晋州一带,很多人能唱他唱的歌,称为“皇帝亲自制作”的歌到处都是。他的小名叫亚子,当时有人叫他亚次。另外他又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从他做王,到做天子,他常常与伶人一道在庭院里演杂戏,伶人因此而当权,最终导致灭亡。……

上海龙凤1314 shlf  ——忘父志、好俳优、宠伶人、身溺之——失人事(师板书)

  (4)抑扬的情感,将作者对庄宗盛时的赞赏和对衰时的叹惋进行对比。

  师:这一对比,现在我们似乎更能理解开篇欧阳修的叹惋了,什么来?一起来——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庄宗是盛也人事,衰也人事啊。这一盛一衰,一抑一扬,不读都不对不起欧阳修,小组共读,选出代表展示。

  生活动

  师点拨:盛的部分我们读的时候声音要——扬,高亢、昂扬、读出赞叹之情。衰的部分呢?——降,低沉、沉重、读出叹惋之情。齐读。

上海龙凤1314 shlf  师:盛衰之差还在人事啊,用本段最后一句话说也就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师板书:忧劳、逸豫)

  师:写到这儿历史也有了,道理也说了,看来最后一段也没啥用喽。

  那有什么用?——大声读,一会儿告诉我答案。

  生活动。明确——交代 写作目的。

  (三)以史为鉴知兴替

  师:当时的北宋王朝又是怎样的局面呢?补充历史背景。

  (幻展示)当时的北宋王朝,表面上虽称“盛世”,但其实已危机四伏。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

上海龙凤1314 shlf  师点拨:“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以沉重的心情、哀婉的语气向北宋统治者发出了的警醒的告诫。欧阳修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来呼吁“忧劳兴国”,警告“逸豫亡身”,要防祸患于忽微,切勿沉浸于所溺,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借古讽今,借古鉴今啊!

  师:我又想起课堂导入时的那几句话了,我们一起再来一遍:

上海龙凤1314 shlf  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六国论》中苏洵警告当权者“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过秦论》中贾谊以秦警醒,“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伶官传序》欧阳修用三个关键句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哪三个关键句?——这不就是一部盛衰论、兴亡论、得失论吗。

上海龙凤1314 shlf  同样作为史论文,我们把《伶官传序》《六国论》《过秦论》做一下比较分析。

  生活动思考总结:

  1、内容联系

  〈1〉都是史论,都是由历史事实得出经验教训,借古讽今,借古鉴今。

  〈2〉都论及国家兴亡的问题。

上海龙凤1314 shlf  2、语言魅力

  《过秦论》语言:气势恢宏,铺张杨厉,极富文采。

  《六国论》语言:斩钉截铁,雄健有力,不容置疑。

上海龙凤1314 shlf  《伶官传序》语言:抑扬顿挫,摇曳多姿,感慨摇深

  3、论证方法

  〈1〉例证〈2〉对比〈3〉……

  4、意义深远,不限于当时,现实意义久远。

上海龙凤1314 shlf  (四)读写内化明启示

  请从“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给我们的启示入手,写一篇议论文。

  伶官传序语文教案 6

  【目的要求】

上海龙凤1314 shlf  1、学习文中的一些实词、虚词。理解句意、文意。

  2、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含义。

  【文言基础知识】

  1、字词解析

  ①注音释义

  系燕父子(系jì,捆绑。)

  仇雠已灭(雠chóu,同“仇”。)

  乱者四应(应yìng,应和(hé))

  盛衰之理(盛shèng,兴盛。)

上海龙凤1314 shlf  盛以锦囊(盛chéng,装。)

  ②词性活用

  函梁君臣之首(木匣→用木匣封装。名词作状语)

  一夫夜呼(在夜里。名词作状语)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使国兴,使身亡。动词的使动用法。)

  ③一词多义

  【原】

上海龙凤1314 shlf  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当“泉”讲,用的是本义。《祭妹文》)

  武夫力而拘诸原(原野。《殽之战》)

上海龙凤1314 shlf  天地之所以养人者,原不过此数也。(原来。《治平篇》)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推究,探求。)

  【微】

上海龙凤1314 shlf  微行入古寺(隐蔽身份,这是本义。《左忠毅公逸事》)

  岭峤微草,凌冬不雕(极小的。《采草药》

上海龙凤1314 shlf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微小的。)

  其文约,其辞微(微妙,深奥《屈原列传》)

上海龙凤1314 shlf  恨晨光之熹微(微弱。《归去来兮辞》)

上海龙凤1314 shlf  微指左公处(暗暗地《左忠毅公逸事》)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如果没有。《荆轲刺秦王》)

上海龙凤1314 shlf  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不是。《岳阳楼记》)

  【告】

上海龙凤1314 shlf  迁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上报,报告)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告诉,陈述《鸿门宴》)

上海龙凤1314 shlf  自告奋勇(表示,表明)

  【盛】读shèng

  盛衰之理(强盛、兴盛)

  胜地不常,盛筵难再(丰盛。《滕王阁序》)

  其意气之盛(盛大,雄壮)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职位高。《师说》)

  读chéng

上海龙凤1314 shlf  盛以锦囊(装。)

  2、难词句解析

  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上海龙凤1314 shlf  理:道理,此处可理解为原因。事:做。人事:可理解为“人为”。岂……哉:难道不是……吗?此处是用反语问句的形式来抒发感叹。

  译作:兴盛和衰败的原因,虽然说是上天决定的,难道不也是人为造成的吗!

  ②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上海龙凤1314 shlf  “之所以……”,“之所以……者”,都是“……的原因”的意思,“所以”前的“之”字是结构助词,可有可无,不必解释。原:推究。之:代上一句讲的道理。

  译作:推究庄宗得天下的原因,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可以知道这个道理了。

  ③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受:授,接受。古汉语中“受”“授”同源。庙:宗庙,祭祀祖先的地方,就是下文的“太庙”。从事:一般的官员。一少牢:用一只羊、一只猪作祭礼。

  译作:庄宗接受了剑,把剑收藏在宗庙里,从那以后,每当用兵的时候,就派遣手下的官员用一只羊、一只猪的祭礼向祖庙祷告,又请出那三枝箭,用锦囊装了,背着(剑)一马为先,等到得胜回来时,再把箭放回原处。

上海龙凤1314 shlf  ④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抑:连词,还是。本推究……根源。“得之”,“失之”中的“之”都是代词,代“天下”。两个“而”都是表转折的连词。自于:由于。

  译作:难道是得天下困难而失掉天下容易呢?还是推究那导致成功和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为造成的呢?

  ⑤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上海龙凤1314 shlf  忽微:极细微的事,“忽”和“微”都是极小的计量单位。智勇:有“智”与“勇”的人。所溺:溺爱的人或事。岂独……也哉!难道仅仅(单单)……吗?也哉:语气助词连用。

  译作:灾难祸害常常是从小的事情上积累起来的,聪明勇敢的人往往被所溺爱的事儿困扰,难道仅仅是几个伶官(造成的)吗?

  【内容主旨】

  全文共4个自然段。

上海龙凤1314 shlf  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岂非人事。

上海龙凤1314 shlf  2~4自然段以唐庄宗为例,边摆事实,边讲道理,展开讨论。唐庄宗李存勖接受父命,报仇雪耻,系燕父子、函梁君臣,这是他成功的时候。但天下平定后,却一夫作乱,仓皇东出,伶人困之,身死国灭“,这是他惨败的时候。庄宗成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庄宗败时: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在叙述史实中得出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从而进一步推出:祸患常积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写作特点】

上海龙凤1314 shlf  1。本文在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之后。运用正反对比推理,使论证其有极强的说服力。用于推理的事例无可辨驳的史实,使人感到真切而信服。

上海龙凤1314 shlf  2。本文感情充沛,语言寓于变化,长句短句错落得体,多用短句,干脆有力,读起来琅琅上口,加上陈述句与反语句反复出现,语气词多处运用,使议论中透出情韵。文章结尾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既是全文的归结,又是格言式的警句,给人以启示。

  【解题指导】(思考和练习)

  一、见【内容主旨】

  二、

上海龙凤1314 shlf  1、(庄宗)请其矢,盛(之)以锦囊,负(之)而前驱。

上海龙凤1314 shlf  2、(庄宗)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上海龙凤1314 shlf  3、公使阳处父追之,反诸河,(孟明等)则在舟中矣。

  4、郑穆公使(之)视客馆,(杞子等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上海龙凤1314 shlf  5、若从君惠而免之,(吾等)三年将拜君赐。

上海龙凤1314 shlf  三、这样行文,使句式对称,读起来琅琅上口。特别是一些正反对比的对称句子,不仅有音节美,而且在细细咀嚼中,我们可深刻地领略作者褒贬扬抑的立场,体味到作者鲜明的`思想感情。

  【资料窗】

  1、关于作者

  作者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上海龙凤1314 shlf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大力提倡古文,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尤以散文的造诣最高。后人把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著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宋史》卷三百十九有传。

  2、关于历史背景

上海龙凤1314 shlf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pái yōu,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上海龙凤1314 shlf  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应为吸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当满足于表面的繁荣。

  伶官传序语文教案 7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词类活用的文言语法现象。

上海龙凤1314 shlf  2、体会正反说理突出中心的写法。

  3、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的相关文言知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特殊句式等。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论证来论证文章中心论点的写作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反复诵读,钩玄提要,把握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

上海龙凤1314 shlf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观点,培养忧患意识。

  教学重难点

上海龙凤1314 shlf  重点:理解作者以史为鉴的作序初衷。

  难点:学习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上海龙凤1314 shlf  一、导入新课

上海龙凤1314 shlf  英国培根在《培根随笔》中说:读史使人明智。杜牧读六国之史,明白了骄奢暴虐可以亡国;苏洵读六国之史,看到了勇于抗敌才可以兴国。那么欧阳修读五代之史,又告诉我们什么呢?今天就一起去学习《五代史伶官传序》,去回到历史现场,鉴往知来。

上海龙凤1314 shlf  二、写作背景

  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想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上海龙凤1314 shlf  三、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的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四、题目解读

  伶:封建时代的乐工,演戏的人。

  伶官:授有官职的乐工或演戏的人。

上海龙凤1314 shlf  伶官传: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

  序: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五、层次结构

上海龙凤1314 shlf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举出后唐庄宗的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为立论的根据。

  第二部分:(第2段),详细叙述了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经过。这一段叙事的语势比较平缓,没有直接的议论,但是作者寓论点于叙述之中,与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应,为下文张本。

  第三部分:(第3段),转入议论,评论庄宗的“盛衰之理”,阐明中心论点。

上海龙凤1314 shlf  第四部分:(第4段),引出教训,总结全文。

上海龙凤1314 shlf  六、全文分析

  1、找出观点句(论点)

上海龙凤1314 shlf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上海龙凤1314 shlf  2、依据(论据)

上海龙凤1314 shlf  明确: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

上海龙凤1314 shlf  3、第一段有何作用?

  明确:

上海龙凤1314 shlf  ①开篇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引发思考;

上海龙凤1314 shlf  ②总领式点出拿庄宗兴亡的历史进行说理,引起下文,为下文的叙事说理做铺垫。

  4、文章第二、三段讲的是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具体经过,请用第三段中的一句话概括出得、失天下的原因。

上海龙凤1314 shlf  明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5、第二、第三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具体说明。

上海龙凤1314 shlf  (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明确:正反对比。二段正面叙说得天下(盛),三段反面叙说失天下(衰)。

上海龙凤1314 shlf  6、全文是如何围绕“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展开的?

  明确:

  文章开头提出“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个论点,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紧接着举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来证明这一论点。

  第二段叙述庄宗接受并执行其父遺命的事例。

上海龙凤1314 shlf  第三段从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对“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进行了有力的论证,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

上海龙凤1314 shlf  第四段承接上文进一步议论,总结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强调可以使人逸豫亡身的绝不仅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们对“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的理解。

上海龙凤1314 shlf  7、本文第四段是否只是对前面阐述的观点的重复?为什么?

  明确:不是。作者在文章的第三段,通过正反对比,已经得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点明了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根本原因,这与文章开始提出的论点相照应。至此,文章似乎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的结构。但是,作者没有收笔,而是继续展开议论。在前面对比阐述的基础上,总结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于所溺”的经验教训,强调使人国破家亡的不仅仅限于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了朝政,讽读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这就使得文章阐述的事理更具普遍性,更具现实针对性。因此,可以说,第四段是对伶官亡国一事的现实意义的进一步开掘,并不只是简单的重复。

上海龙凤1314 shlf  8、怎样理解本文文与题的内在联系?

上海龙凤1314 shlf  明确:作者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伶官的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进行了详细叙述,序中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引起的,作者以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论述国家兴亡盛疾之理,内容联系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对其进行的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衰败直接联系起来,这样就扣住了文题,突出了中心。

  9、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使用事实论证的。

上海龙凤1314 shlf  明确:第一段,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在具体选材上,文章以“晋王三矢”为事例,充分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再辅之以庄宗盛衰时所涉及的点滴史实,就使人们对于庄宗由“盛”而“衰”,由“忧劳”到“逸豫”的转变了然于胸,达到了以材料论证观点的目的。

  10、“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三句话是怎样提挈全文的?请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明确:

  ①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为说明“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论点提供历史根据。②第二段叙述庄宗执行其父遗命的事例,第三段在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进行了有力论证,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③第四段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决不仅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们对“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的理解。

  七、中心思想

上海龙凤1314 shlf  本文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上海龙凤1314 shlf  八、写作特点

  ①平易自然,简约凝练。

上海龙凤1314 shlf  文章没有信屈聲牙的措辞,也不堆砌辞藻,而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说事例,深入地说明道理,平易近人,自然晓畅。叙事不蔓不枝,议论简明扼要。其中一些格言式的对称语句,如“恍劳可以兴国,逸療可以亡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因于所溺”,句式整齐,言简意丰,发人深省。

上海龙凤1314 shlf  ②文笔酣畅,波澜起伏。

  文章开篇发出嗟叹,提出论点,语势突兀而起;随后叙庄宗成败之事,语势猛升陡降;继而步步紧逼,设疑问、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最后评论庄宗盛衰,语势再升再降,于大起大落之中引出教训,文章于此戛然而止。

  九、补充资料

  序

  序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契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布置作业

  文章题目是“五代史伶官传序”,但文章很少直接提到伶官的事情,这是不是文不对题?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由。

  课后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

上海龙凤1314 shlf  先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及举进士时,学者方为四六,号时文,公已独步其间。天圣七年,补国子监生。是秋取解,明年省试,皆为第一人,由是名重当世。先公平生文章擅天下,未尝以矜人。初奉敕撰《唐书》,而《列传》则宋公祁所撰。书成奏御,旧制惟列官最高者一人,公官高,当书。公曰:“宋公于传,功深而日久,岂可掩其名,夺其功?”于是《列传》书宋公。先公平生以奖进贤材为己任。今湖州正言孙觉为合肥主簿,未与公相识。郡守怒之,欲捃拾以罪。时胡侍讲在太学以属公,公为作手书与其寮佐,令保全之,遂获免。福州处士陈烈,素不与公相识。公闻其名,知其行义,屡荐于朝,乞赐召用,朝廷即召烈为国子监直讲。先公天性正,不顾仇怨。虽以此屡被谗谤,至于贬逐。及居大位,毅然不少顾惜,尤务直道而行。横身当事,不恤浮议。是时,今司徒韩魏公当国,每诸公聚议,事有未可,公未尝不力争,或奏事上前,众议未合,公亦往返折难,无所顾避。

上海龙凤1314 shlf  (选自《文忠集附录二先公事迹》,有删改)

  (乙)

上海龙凤1314 shlf  呜呼哀哉!公之生于世,六十有六年。民有父母,国有蓍龟;斯文有传,学者有师;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譬如大川乔岳,不见其运动,而功利之及于物者,盖不可以数计而周知。今公之没也,赤子无所仰芘,朝廷无所稽疑。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缄词千里,以寓一哀而已矣!盖上以为天下恸,而下以哭其私。呜呼哀哉!尚享!

  (选自苏轼《祭欧阳文忠公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上海龙凤1314 shlf  B、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C、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D、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又称“国子学”“国学”。

  B、省试,指唐宋时各州县贡士到京师、由尚书省礼部主持的考试,明清时称会试。从文中可知,欧阳修在省试中夺得省元。

上海龙凤1314 shlf  C、文忠,是欧阳修的谥号。古代很多文学家的作品集都以谥号命名,例如《欧阳文忠公文集》《昌黎先生集》《范文正公集》。

  D、尚享,也作“尚飨”,是旧时祭文结语,表示希望死者来享用祭品,表达对逝者的悼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文冠天下。四六文盛行时他就独步其间;《唐书》修撰完成后,皇帝赞其为修史第一人。

  B、欧阳修举贤好土。湖州孙觉与欧阳修还未相识时,郡守欲加罪于孙觉,欧阳修亲写书信使其获免;陈烈、苏洵等亦曾得其相助。

  C、欧阳修性情耿直。韩琦主持国政时,公卿聚集议事,欧阳修都会据理力争;上朝奏事,众议不合时,他也会反复争辩,无所顾忌。

上海龙凤1314 shlf  D、欧阳修德高望重。苏轼赞其具有“大川乔岳”般的地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上海龙凤1314 shlf  (1)先公平生文章擅天下,未尝以矜人。

上海龙凤1314 shlf  (2)虽以此屡被谗谤,至于贬逐。及居大位,毅然不少顾惜,尤务直道而行。

上海龙凤1314 shlf  5、从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的角度比较甲文和乙文的不同。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A;2、C;3、A

  4、(1)欧阳修平生写文章胜过他人,(却)从不向别人夸耀自己。

  (2)(欧阳修)虽然因为这多次被谗毁诽谤,到了被贬谪放逐的地步。等到他官居高位,仍然坚定而不稍微顾全爱惜自己,尤其追求行正直之道。

  5、甲文多记叙,语言平实自然,情感真挚;乙文多议论、抒情,语言典雅庄重,情感浓烈。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遁世”是固定搭配,译为“脱离世俗”,不能分开,据此排除B、D两项。“匍匐”是“往”的状语,中间不能分开,后句“而”表转折,“怀禄不去”指身有公务不能前往,排除C项。

上海龙凤1314 shlf  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昌黎”不是谥号,是地名。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皇帝赞其为修史第一人”错误。欧阳修是当时修史的人中官职最高的一人,并非“修史第一人”。

上海龙凤1314 shlf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擅:独揽,胜过。矜人:向人夸耀。(2)谗谤:谗毀诽谤。务:追求。

  5、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从表达方式上看,甲文多记叙欧阳修生平的事迹,采用的是记叙手法;乙文多发表对欧阳修的评论,采用的是议论手法。从语言风格上看,甲文叙述故事,语言平实自然,主要交代事情的经过,情感真挚;乙文以议论、抒情为主,语言的感情色彩比较浓厚。

  【参考译文】

  (甲)

  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可供他读书)。他母亲用芦苇秆在地上画写,教给他写字。还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以至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于读书。等到考中进士时,求学的人才开始写四六文,号称时文,欧阳修此时已独步其中了。天圣七年,欧阳修补任为国子监生。这一年秋天考乡试,第二年考省试,都是第一名,因此在当时名声很响亮。欧阳修平生写文章胜过他人,(却)从不向别人夸耀自己。当初欧阳修奉诏撰写《唐书》,而《列传》则由宋祁所撰写。书写完之后欧阳修上奏皇帝,当时的规定是只有编写者当中官职最高的一个人才能列上名字,欧阳修的官职高,应当写上。欧阳修说:“宋祁对于撰书,功劳很高而且耗时很久,怎么能掩盖掉他的名字,夺取他的功劳呢?”于是《列传》附上了宋祁的名字。欧阳修平生把奖励、推荐贤才当作自己的责任。现在的湖州正言孙觉(当时)担任合肥主簿,和欧阳修并不相识。郡守对他非常愤恨,想搜集证据治他的罪。当时胡侍讲在太学把这件事告诉了欧阳修,欧阳修为此亲手写信交给他的下属,(让下属)保全孙觉,于是孙觉得以免罪。福州处士陈烈,平叶和欧阳修并不认识。欧阳修听说了他的名字,知道了他的道义,多次向朝廷举荐他,请求皇上任用他,朝廷于是任命陈烈为国子监直讲。欧阳修天性正直,不在乎仇恨埋怨。虽然因为这多次被谗毁诽谤,到了被贬谪放逐的地步。等到他官居高位,仍然坚定而不稍微顾全爱惜自己,尤其追求行正直之道。亲自料理事情,不在乎没有根据的议论。这个时候,现在司徒韩魏公把持朝政,每当诸位大臣聚会议事时,有没有定论的事情,欧阳修不曾不据理力争,有时上奏到皇上面前,众人的议论不一致,欧阳修也会反复争辩,没有顾忌逃避的地方。

  (乙)

  悲痛啊!先生到这世上来,已经有六十六年了。(因为有了先生,)百姓有了父母官,国家有了可以像蓍草和龟甲一样解决疑问的人;文化因而得到传授,求学的人有了老师;有德行的人有所依仗因此不会害怕,小人有所畏惧所以还有不敢做的事情。先生就像高山大川,看不到他运动,但受他恩惠的事物,不能够用数字来衡量、不能全部地被知晓。现在先生逝世了,有抱负的人没有了仰仗庇护的人,朝廷没有了考察疑事的人。以前我的父亲胸怀大略隐居于世,不是先生就不能够招致到他;而那时没有才能的我,因为这样才得以跟随先生,在先生的门下受到教育。听说先生逝世的消息,按情理应当尽力前去凭吊,但是身有公务不能前往,我也因未能仿效古人(弃官奔师丧)而感到羞愧。只能从千里之外写信,来抒发心中的悲哀而已!这样做是为天下苍生感到悲痛,也是我自己对先生的痛哭。悲痛啊!请享用祭品吧!

  伶官传序语文教案 8

  【教材分析】

  《伶官传序》选自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本单元所选课文尽管风格各不相同,但都体现了散文“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的特点,行文在结构安排上都有较强的思想逻辑和情感逻辑,《伶官传序》处于本单元第二篇,借后唐庄宗宠爱伶人的历史事件论述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论证结构上一事一议,论证条理清晰,情感脉络鲜明,文章平易流畅,课下注释详细对于已有一定文言阅读基础的高二学生难度不大可以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把握本文清晰的深刻和思想内涵。

  【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对选修部分古代散文学习的要求是: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并在此基础上学习鉴赏古代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上海龙凤1314 shlf  1、通过学习掌握本文重要文言词语的含义,翻译本文重要文言句子。

上海龙凤1314 shlf  2、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把握本文“散而不乱”的特点。

  过程和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点拨为辅,把握本文论证思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掌握重要词语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脉络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课文注释导入)

上海龙凤1314 shlf  文章的题目为《伶官传序》,被立传的主人公是什么人?作者为何要给他们立传?

上海龙凤1314 shlf  明确:“伶官”是封建时代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作者写此文并冠以短序的目的是让北宋统治者吸取后唐庄宗的历史教训,戒除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二、理清结构,把握意脉

上海龙凤1314 shlf  1、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上海龙凤1314 shlf  2、翻译主要文句,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

  3、把握材料和观点关系,理清思路

上海龙凤1314 shlf  (1) 从对题目的分析可知,此文是借历史材料来证明观点的,迅速浏览课文,找出历史事件对应的文字?

上海龙凤1314 shlf  明确:“世言晋王……何其衰也!”

  (2) 作者由此事悟出了那些道理?

  “满招损,谦得益”

  “有劳可以兴国,抑郁可以亡身”

上海龙凤1314 shlf  (3)翻译“岂得之难而失之抑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把握“抑”字前后选择关系,理解“人事”含义

上海龙凤1314 shlf  (4)观点若想让人信服,材料必须能充分论证观点,请认真阅读事实材料,谈谈作者是如何围绕论点展开论证的?

  重点翻译: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趋,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 梁君臣之手,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上海龙凤1314 shlf  (5)整个二三段的议论过程,对应的是第一段的那一句话?

上海龙凤1314 shlf  (6)文章的最后一点可否去掉,为什么?

上海龙凤1314 shlf  (7)诸多观点,哪个才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板书:

上海龙凤1314 shlf  三、作业

  完成课后第三题

  【教后感和课后反思】

  1、关于学生

  此节课以学生自学为主,所以应尽可能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反复诵读,学生在读中加强对文意的疏通和理解,但实际除了一次学生齐读和对各段理解文意时的默读,读得太少

  2、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上海龙凤1314 shlf  此课教学内容的重点是理解文中几个重要句子的含义,并以此为基础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意脉但在重难点的解决上却存在问题由于教学中想在理解观点把握文脉的同时借此课第二段围绕中心选材指导学生写作,所以教学切入从第二段开始,造成学生对本文观点理解混乱,反倒不如从第一段开始清晰,教学难点和重点发生偏离同时,也因缺少第一段“原庄宗之所以的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这句话的理解,学生在对重要文句“岂得之难而失之抑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较难理解,耽误了太多时间,对其他文言句子翻译落实不到位

  3、课堂提问

  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文章并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适时到位提问点拨是非常重要的但本节课的课堂提问不是很到位,问题优待斟酌,比如课堂提问问题(4):观点若想让人信服,材料必须能充分论证观点,请认真阅读事实材料,谈谈作者是如何围绕论点展开论证的?因为几个观点本身就是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同一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说论证不同的观点,所以学生一时之间不知如何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4、未能学生在学习中体味本文“气脉中贯”的特点,应加入适当的读,感受继续中作者所蕴含的情感。

  伶官传序语文教案 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

  2、让学生了解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体会正反说理突出中心的写作手法。

上海龙凤1314 shlf  3、让学生感受文章气势旺盛、波澜起伏而又平易自然、简约凝练的语言。

上海龙凤1314 shlf  4、让学生理解文章“盛衰之理在于人事”的中心论点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上海龙凤1314 shlf  让学生感受文章气势旺盛、波澜起伏而又平易自然、简约凝练的语言。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解题

  二、整体感知

  生读文章。

上海龙凤1314 shlf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论据又是什么?

  三、文本探究

  1、学习第1段

  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比较:盛衰之理,并非天命,实乃人事也。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然亦乃人事也。

  2、学习第2段

  这一段是围绕什么来写的?

  明确:矢

  这一小段又从哪两个方面来写的?

  作者是如何写晋王赐矢的?

  重点分析“尔其无忘乃父之之志!”

  庄宗又是如何对待这矢?(请找出相关动词)这表现了什么?

  动词:受、藏、请、盛、负、纳

上海龙凤1314 shlf  为完成父命,尽心尽力。

上海龙凤1314 shlf  3、学习第3段

  第3段写了哪些内容?

上海龙凤1314 shlf  明确:庄宗的成功之盛和失败之衰,以及分析了他成败的原因。

  如何写庄宗成功之盛的?(请找出相关动词)那一句话最能表现?“可谓壮哉!”

上海龙凤1314 shlf  又是如何写庄宗失败之衰的?连续短句的运用,让我们感到庄宗的气势斗转直下。那一句话最能表现?“何其衰也!”

  二者的鲜明对比,有什么表达效果?(在情感的表达上)

上海龙凤1314 shlf  明确:表达了作者“叹惋”之情。

上海龙凤1314 shlf  回到文首“呜呼”,奠定“叹惋”的感情基调。

上海龙凤1314 shlf  作者所分析庄宗成败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是中心论点具体的阐释。(投影相关材料)

  小结: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一条严谨的思维线索,他按照“提出论点—例证分析—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议论,中心突出,结构严谨。

  4、学习第4段

  重点理解句子“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第四段呢?

  明确:①照应题目

  ②借古讽今。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投影北宋当时现状的资料)

上海龙凤1314 shlf  ③作者强调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局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声色犬马,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加强文章的针对性,也使得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四、课堂小结:

  古人说得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们要谨记: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要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能玩物丧志,重复古人的错误和悲剧。

  五、课后作业

上海龙凤1314 shlf  1、熟读全文,背诵名句。

上海龙凤1314 shlf  2、学习此文后,根据你所得到的启示,选取感受最深的一个观点,结合自身实际,写一篇小作文,文体为议论文。

  伶官传序语文教案 10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2、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设想

  1、本文是一篇史论性文章。论述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文中涉及五代历史。阅读时必须首先弄清史实,理清文中提及的人物及其关系。课前布置学生自学(预习),提出自学提纲,教学中检查。

  2、本文是《新五代史?伶官传》一文的序。《伶官传》记叙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这篇序并未直接写这些事情,而是写后唐庄宗的盛衰成败。教学中一要把历史情况略作补充,二要引导学生理解文(内容)与题(题目)之间的内在联系。

  3、文章平易流畅,论证条理井然,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要求读懂课文,口头翻译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论证过程和结论。然后让学生通过学习本文提高对史论的鉴赏水平,并就某一史实提出自己的见解,学会写评论文章。

  教学时数安排两教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1、检查学生预习。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考查阅读课文的熟练程度,从而了解预读情况。

  2、有关的国王与国名:

上海龙凤1314 shlf  课文第二段“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文中提到晋王、庄宗、梁、燕王、契丹、有的是王名(指人),有的是国名(也暗指人),请根据注释简述他们的情况(不要照读注解)。

  3、时代背景简介:

上海龙凤1314 shlf  五代(907-960年),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徘优(páiyōu,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文中最后一段提到“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即指此事。

上海龙凤1314 shlf  4、疏通课文:

上海龙凤1314 shlf  (1)正音:矢(shǐ)盛(①shèng盛衰之理;②chéng盛以锦囊)函(hán)

  (2)补充注释:

上海龙凤1314 shlf  原―一用作动词,推原,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盛以锦囊―一“以锦囊盛”的倒装。用锦绫做的袋子装着。盛,装着,动词。

  函―一动词,装在木匣子里。原意“匣子”。

上海龙凤1314 shlf  本――动词,溯本、推求、跟“原”意思相近。

上海龙凤1314 shlf  5、阅读提示:

上海龙凤1314 shlf  这篇史论观点明确,论题突出,说理有力,条理分明。前段叙事,后段议论。通篇围绕“盛衰”二字下笔。文章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连用两个感叹句表明作者对“盛衰之理”的`重视,对“岂非人事”的强调。用一个“原”字推寻原因,点出庄宗得失之事,引出文章的主要论据,确定全文论证的内容。“虽曰……岂非……”是反请语气的转折复句,意在强调后者。

  在论述过程中文章紧扣庄宗“得与失”“盛与衰”,说明立论的历史根据。全文的论据,主要是叙述庄宗接受父命、报仇雪耻,后来由胜而败、由盛而衰的史实。在叙事中融入作者的议论,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引史评史,就史论事,在真实记述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客观分析、评论,从中归结出发人深思的道理,告诫人们汲取历史教训,这是史论文章的目的和特点。本文在“写史”方面,文字精当。先写晋王临终遗嘱,庄宗恪守父命,出兵报仇,终于凯旋――有“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的“壮举”。证明“成则由人”的道理。次写庄宗报仇雪耻后,以为大功告成,不思强盛,宠信伶官,由盛而衰,最后落个仓皇出逃、土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的“惨状”。也证明了“败亦由人”的道理。文章用对比手法和情感强烈的句式,写出盛衰、成败两个方面。“方其……可谓壮哉!”“及……何其衰也!”两句末的两个感叹句,用词不同,却饱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可谓壮哉”在赞叹中含有轻蔑;“何其衰也”,在惋惜

上海龙凤1314 shlf  中蕴含谴责,都表达了作者对这件历史事实的鲜明的观点。接着又用“岂……欤?”“抑……欤?”反诰语气的选择复句强调后者,说明成败之事“皆自于人”的道理,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印证了开头的论点。为了加强文章的说理性,在最后一段中进一步推论,仍用“方其……”“及其……”的对比句式,推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扩展了论点,照应了题意,加强了文章的思想性。

  附;板书设计(可配合疏通课文书写)

  6、怎样理解文章中文与题的内在联系?

  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

【伶官传序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伶官传序教案12-17

伶官传序(教案3)12-17

《伶官传序》教案设计12-17

《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12-17

五代史伶官传序教案01-06

伶官传序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10-15

五代史伶官传序教案8篇01-06

五代史伶官传序教案(8篇)01-06

《马伶传》教案12-17

《贝多芬传》序教案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