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龙凤1314 shlf

推荐文档列表

词(教师中心稿)

时间:2021-09-29 11:46:14 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词七首(教师中心稿)

                                        胡学文

词七首(教师中心稿)

教学目标 

上海龙凤1314 shlf1、理解七首词各不同的表现特点,体会婉约、豪放派各异的风格。

2、分析掌握含义深刻的词句。品味词中含蓄精警,形象而富于表现力的词句。

3、理解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景中见情、层层铺叙;用典化句,借古喻今等表现手法的作用。

4、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其对历史和人生的认识。

5、了解《雨霖铃》一词中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尽情铺叙的写作特点。

上海龙凤1314 shlf6、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上海龙凤1314 shlf7、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  雄  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8、了解《扬州慢》了词寓情于景、化用杜牧诗句含蓄婉曲的风格。

    重点难点

上海龙凤1314 shlf1、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了解宋词豪放派的风格特点。

2、体会婉约派词的风格,学会鉴别和扬弃哀伤缠绵的情感。

上海龙凤1314 shlf3、能熟练背诵七首词。

教学过程 

虞美人

一、背景材料

上海龙凤1314 shlf这首词是南唐后主李煜被俘,软禁宋都汴京,春花秋月使他触景伤情,回想昔日南唐的宫廷生活,愁苦万分,写下的一首词。

上海龙凤1314 shlf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等,五代时南唐中主李王景 的第六子,史称南唐后主,在位十五年。

李煜政治无能,文艺上却以史诗文无所不通,擅长书画,精于鉴赏,妙解音律,尤工于词。早期词作以反映自己帝王、宫廷生活为主,思想意义不大,被俘后,词作抒发亡国之痛,及其对屈辱的囚徙生活的愤懑、感伤,有动人的艺术力量,语音清新,形象丰满,意境深沉。

《虞美人》,唐玄宗是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小令,双调。

二、谋篇立意

此词相传是李煜的绝笔。这首词通过不堪回首故国的景物情事以及前后生活的对比,抒发了李煜对囚居宋朝的屈辱生活的无比深长的悉恨和悲痛心情。

三、层次结构

上海龙凤1314 shlf上阕一句写眼前实景,春花秋月并不因为人事变迁而有丝毫变化,面对依旧美好的自然景色,不由得想起故国美好生活,因而无数往事无数愁苦涌上心头,因而怕见眼前现实——东风吹指的月夜转入想象,设想同样春风吹拂的故国该是如何呢?

上海龙凤1314 shlf下阕起始两句是想象中的故国的样子: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不由勾起万端愁绪,因而用“一江春水”来比喻愁苦,跟南唐故国金陵在长江边相合,道出对故国的怀念和亡国之苦。

作者把即景抒怀和抚今追昔自然交织在一起,形成心潮的波澜起伏而抒发感情。“何时了”充满哀怨;“知多少”感慨无穷;“又东风”织进复杂的心情;“回首”而“不堪”,沉痛已极;“应犹在”的推测,出自辛酸的眷恋;“朱颜改”的悲叹,满腹凄凉。句句言愁,而无一个愁字。直到最后,才取滔滔不尽的江水为喻,尽情地倾吐满腔的悲愁。

上海龙凤1314 shlf全词由写眼前之景,转入虚写故国明月再由虚写想象中故国图景,转入实写词人现实之愁。整首词感情跌宕起伏,感人至深。

四、写作特点

生动、贴切的比喻,使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李煜别有创意地从正面用波涛滚滚的长江比喻他无穷无尽的哀愁,生动贴切,写出愁恨的深长,浩渺,无边无际。意境博大,感慨深沉,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五、重点难点讲析

上海龙凤1314 shlf春花秋月本是两种美好的事物,指代一年中的良辰美景,而诗人为什么用“何时了”而生发感叹?

上海龙凤1314 shlf春花秋月,本是美好景物,而对于亡国君主李煜却、勾起他对往事的伤心怀念,更更感到今天的无比凄凉。这种美景反成为惹人的烦恼,甚至可诅咒的了。因为他过去的那些快意的享乐生活,大都是同春花秋月联系在一起的。现在春花秋月年年相似,而昔日欢乐却一去不回,所以他发出哀怨的感叹。

雨霖霖

上海龙凤1314 shlf一、背景材料

这是宋代词人柳永离开京城,作别恋人,在倾吐深深离愁时,抒发了对自身遭遇的感慨和压抑的愤懑。

柳永(987—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世称柳七,福建崇安人。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曾以词诣宋相晏殊,因内容风格不为宴殊所喜,失意无聊,流连坊曲,乐工歌伎每得新腔,必求柳永作辞,始行于世,甚至传入禁中。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戡低唱!”宋仁宗闻而使之落榜,曰:“何要浮名,且去填词。”由是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改名后,方于景佑元年中进士,历余杭令、盐场大使,终于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永目睹了都市繁华,熟悉偎红依翠生活,颇多描写太平,歌功颂德之作。但因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