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龙凤1314 shlf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时间:2022-12-28 19:12:42 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上海龙凤1314 shlf《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通用5篇)

上海龙凤1314 shlf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通用5篇)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上海龙凤1314 shlf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孟子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语言,阐述了一个重要的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该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仪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学情分析

上海龙凤1314 shlf  本文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但教师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陶。

  学习任务

  1. 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的含义,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把握人生,慎重选择。

上海龙凤1314 shlf  2. 学习经典论说文在论证结构和方法的独到之处。

  3. 感受孟子文章语言自然流畅,节奏鲜明的特点,多朗读,多背诵。

  学习方法

上海龙凤1314 shlf  1. 采用“诵读—积累—感悟”的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2. 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为文章观点找论据,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

  3. 善于联系当代,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拓展探究,更好地借鉴古人的思想精华。

  学习过程

上海龙凤1314 shlf  一、课前准备

  1. 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疏通课文大意,找出疑难之处,留待课堂解决。

上海龙凤1314 shlf  2. 默读课文,基本断句准确。

上海龙凤1314 shlf  二、激趣导入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引出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打消畏难情绪。

  1. 由一二位同学讲一则跟孟子有关的小故事,如“孟母三迁”“孟母对织”。

  2. 归纳至今为人们所乐于运用的孟子名言。如:

上海龙凤1314 shlf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上海龙凤1314 shlf  尽信书不如无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上海龙凤1314 shlf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 《孟子》还留下了很多有生命力的成语,抢答说出哪些熟悉的成语是出自《孟子》的。例:专心致志、与人为善、舍己为人、明察秋毫、缘木求鱼、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等。

上海龙凤1314 shlf  4. 课文涉及的孟子的名言是哪一句,蕴含的成语是什么?

上海龙凤1314 shlf  “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

上海龙凤1314 shlf  三、整体感知

  1. 教师和学生一起以不同的方式默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节奏。在诵读的过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引发质疑。在梳理过程中对重点实词如:“欲”“得兼”“莫”“由是”“与”“蹴”“万钟”要特别关注。对文中出现的五个通假字进行归纳整理。找出课文中出现的对称句和排比句,感受文章语言特点。背诵也以这些句子为基础,先背诵对称句,再连句成段,连段成篇。

  2. 教师以若干问题带动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上海龙凤1314 shlf  ①孟子在文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②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上海龙凤1314 shlf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设想】

  《鱼我所欲也》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出自《孟子》,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但教师应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所谓诵读,就是朗读和背诵。要求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在诵读的过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探究特色,习得语感,培养能力。这种方法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

上海龙凤1314 shlf  2、质疑法:这里所说的质疑,并非指教师想提问学生,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之处提问,或者是对文章的观点或其他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媒体设计】

上海龙凤1314 shlf  可以设计制作一些多媒体课件或者幻灯片,简介作者及其作品,投影重要的字词,将文中的重点词句投影出来并配上朗读。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上海龙凤1314 shlf  一、导入解题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上海龙凤1314 shlf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整体感知

上海龙凤1314 shlf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上海龙凤1314 shlf  3、教师运用投影将本课中的生字、词打出,全班齐读(或指名读)。

上海龙凤1314 shlf  4、齐读全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上海龙凤1314 shlf  6、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

  参考答案: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作出正确的选择。

  三、分步品味

上海龙凤1314 shlf  1、质疑及交流:

  前面我们说过,《孟子》的文章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同学们一定有所感受。那么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上海龙凤1314 shlf  参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上海龙凤1314 shlf  (解说:要求引原文答,教师可适当点拨。回答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第一、二节的内容进行质疑,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或相互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2、齐读课文。

上海龙凤1314 shlf  3、读后让学生进行自由质疑或说说文中有哪些出彩的句子。

  (解说:重点解决“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和“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的意义。)

上海龙凤1314 shlf  4、教师提问: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请依据原文回答。

上海龙凤1314 shlf  参考答案:“本心”就是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是心”就是“这样的心”,其义与“本心”相同。

  (解说: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目的在于尝试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把握整体文意,理解文中的字、词、句。)

  四、小结

  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第二课时

上海龙凤1314 shlf  一、复习所学内容

  1、抽查朗读情况。

  2、用媒体出示字词,检查对字词的理解。或者由学生相互出题,考查对字词及语句的理解情况。

  二、朗读训练,体会文意

  1、分组朗读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尝试删除某个句子,而后再读,体会文章论说的气势;进行演讲式背诵,感受其表达效果。

  2、跳读课文,找出为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

上海龙凤1314 shlf  ⑴论证方法:道理论证(第一节)、举例论证(第二节)。

  ⑵作者的写作意图:赞颂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将正义放在首位,而摒弃利己私心的做法。

  3、齐读全文。

上海龙凤1314 shlf  三、课堂练习

上海龙凤1314 shlf  1、速读课文第二节,说说本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应将正义放在首位的。

  2、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材料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

上海龙凤1314 shlf  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解说:以上材料供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要正确对待生与死、义与利。)

  四、延伸思考

上海龙凤1314 shlf  思考、讨论: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解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

  五、课后延伸

上海龙凤1314 shlf  1、背诵课文。

上海龙凤1314 shlf  2、在课外查阅有关孟子、《孟子》的资料“嗟来之食”的故事以及吴晗《谈骨气》。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篇3

  执教时间:11月16日(星期三上午第3节)

  教学目的:

  知识:1、积累文言词语。

上海龙凤1314 shlf  能力:2、准确、明白的翻译文句。

上海龙凤1314 shlf  3、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德育:4、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上海龙凤1314 shlf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

上海龙凤1314 shlf  以导读法、讨论法和讲读法为主。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1、作者作品简介

上海龙凤1314 shlf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上海龙凤1314 shlf  《孟子》,其文气势充沛,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二、研习1、2段。

上海龙凤1314 shlf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

上海龙凤1314 shlf  2、让学生结合注释,以同桌合作,翻译第一段。

上海龙凤1314 shlf  老师抄写重点词语:

  所欲得兼舍生取义甚于故不为苟得所恶患如使得生者何不用使何不为由是则生是故非独是心勿丧耳

  呼尔与之蹴尔不屑

  3、提问学生译文句,师生一起来纠错。

  4、问题探究:

上海龙凤1314 shlf  ①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上海龙凤1314 shlf  ③“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上海龙凤1314 shlf  ④“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⑤文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哪句?

上海龙凤1314 shlf  ⑥第2段的故事中,那乞丐为什么不接受别人的施舍?

  5、讨论并归纳

  ①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

上海龙凤1314 shlf  ②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如果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鱼喻生,熊掌喻义,义高于生,所以顺理成章地提出了“舍生而取义者也”的观点。

  ③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所以“所欲有甚至生者”,指“义”而言;“苟得”,苟且得生之意。

  ④这里的“所恶”指“不义”而言,即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⑤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

  ⑥因为他觉得施舍者的行为有辱他的人格。

  6、教师小结:

  第一层,以鱼和熊掌为喻,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

  第二层,分析人所以能舍生取义的原因。从生、死的角度提出为了正义绝不能贪生怕死,这是从正面论证本章主旨。

  第三层:从反面论证了“义”的价值和作用。如果生命高于一切,那就会不顾“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而实际上有些人就不求生避患,这就足以说明义是高于生的。

上海龙凤1314 shlf  第四层,总结,指出“义”的境界是人人都有的,贤者不失。实际上是号召向他们学习,坚守义的操守。

上海龙凤1314 shlf  第二段举例证明“义重于生”的道理。

  三、作业布置

上海龙凤1314 shlf  P209思考练习二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篇4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上海龙凤1314 shlf  一、简介孟子,导入新课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弟子,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也是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孟子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予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强调“民贵君轻”、省刑薄赋,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其目的虽在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但在当时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他提出“性善”论,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但也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主张社会分工,却由此导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论点。他的哲学体系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过分强调人的主观精神作用,断言“万物皆备于我”,对后来宋代儒学影响很深。

  孟子为了实现他的政治主张,曾游说齐、魏、滕、宋等国。当时各国诸侯正以攻伐争霸为贤,视孟子的“行仁政”学说为,脱离实际,因而不予采纳。孟子退而讲学著述,其言行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

上海龙凤1314 shlf  《孟子》现存七篇。每篇都以第一句中的两个或三个字作为篇名。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宋朝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成为儒家学者初学必读的书籍。

上海龙凤1314 shlf  《孟子》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著。其文气势磅礴,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又长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很大。

  二、初读课文,把握关键词句,疏通文意

  1.请一位同学诵读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在聆听的过程中注意发现读音、句读的差错,标记出来以便纠正。估计要正音、正句读的如下:

上海龙凤1314 shlf  (1)正音(下面这些注音系课文注释以外的正音):

  ①不为苟得也(读wéi,动词,做,干。)

  ②所恶(渎Wù,动词,厌恶)

上海龙凤1314 shlf  ③为宫室之美(读wèi,介词,为了)

  (2)正句读:

上海龙凤1314 shlf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

上海龙凤1314 shlf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③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上海龙凤1314 shlf  ⑤是/亦不可以已乎

上海龙凤1314 shlf  (3)全体同学朗读课文一遍。

上海龙凤1314 shlf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解初步感知课文,标记出有障碍的字、词、句。

  (1)虚词:所使如使则而弗于为之非独

  (2)实词:欲苟丧蹴屑加已谓

  (3)句式:

上海龙凤1314 shlf  有……者有所……何不……

上海龙凤1314 shlf  所……者亦不……乎

  (4)难句点拨: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译:采用某种手段就能生存,可是有些人却不采用它。

  ②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上海龙凤1314 shlf  译: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避免患难,可是有的人也不采用。

  ③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译:由此可见,人们所想望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义”),人们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更厉害的(“不义”)。

  ④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上海龙凤1314 shlf  译: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这颗心(辨别“义’’与“不义”,并保持它),人人都有这颗心(孟子认为人生下来本性是善良的),只是有道德的人能永远不失去它罢了。

  ⑤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过路的人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他(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注:“而”相当于“地”或“着”。)

上海龙凤1314 shlf  ⑥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一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呀!(注:“于我何加焉”即“何加于我焉”。)

  ⑦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上海龙凤1314 shlf  译:先前有的人宁可让身体死去而不接受的东西,现在为了能够享受美好的宫室而去接受了。

上海龙凤1314 shlf  ⑧此之谓失其本心。

上海龙凤1314 shlf  译:这就叫做失去了本来的良心(也就是忘了本)。

  3.学生口头翻译全文,教师巡视答疑。

上海龙凤1314 shlf  三、布置作业

  1.朗读《鱼我所欲也》,背诵第一段。

上海龙凤1314 shlf  2.在作业本上翻译第二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上海龙凤1314 shlf  一、再读课文,分析讨论文章思路

上海龙凤1314 shlf  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上海龙凤1314 shlf  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人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明确: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最后,文章陡然一转,“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上海龙凤1314 shlf  总之,这段文章是说,能做到“舍生取义”是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二、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明确: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

上海龙凤1314 shlf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上海龙凤1314 shlf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三、引导学生讨论本文的论证方法。

  明确:

  1.用类比论证法提出论点。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

  2.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显出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

上海龙凤1314 shlf  第一部分中用假设的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然后得出结论,使读者心悦诚服

  四、讨论:《鱼我所欲也》一文在思想内容上有何进步性、局限性?

  《鱼我所欲也》的论点是“舍生取义”。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坏事来。他表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贪图享受、为利忘义的人。这种思想显然有它的进步性。当然,孟子在文中阐发了唯心主义的性善说,说什么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不合事实的。此类糟粕,应予剔除。

  五、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上海龙凤1314 shlf  1.积累文言词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合作探究,掌握作者的论点及论证方法。

上海龙凤1314 shlf  3.体会作者舍生取义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上海龙凤1314 shlf  同学们,人生在世不过短短百年,但是在这短暂的一生中,我们会遇到无数需要做出选择的事情,小到选择今天吃什么,去哪里玩,大到可能会面临生与义的选择,当你们面临这样的选择时,又会把自己心中的天平倾向哪一边呢?有同学说了文天祥的一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还有的同学说到夏明翰曾经说过“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看来大家在生与义之间都选择了后者,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看看在生与义之间孟子是如何进行选择的。(板书:鱼我所欲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注意字音、停顿、节奏等。

  明确: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

上海龙凤1314 shlf  2.学生自读,解决重点字词。

  明确:①得:通“德”,恩惠,感激。

  ②为:今为(介词,为了)宫室之美而为(接受)之;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动词,做)也。

  (三)品析语句,合作交流

上海龙凤1314 shlf  1.同桌交流,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找出文章中的中心论点。

  明确: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板书:生、义)

上海龙凤1314 shlf  2.文章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上海龙凤1314 shlf  明确: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美味的。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更美味的,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3.小组讨论,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论点,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逐层展开?

  明确:①比喻论证。

  “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在两件事不能同时并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

上海龙凤1314 shlf  ②正反对比论证。

上海龙凤1314 shlf  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与事实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上海龙凤1314 shlf  ③道理论证。第一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

上海龙凤1314 shlf  ④举例论证。第二、三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举“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推理更加有力,强调了要讲“义”,不能忍受羞辱,“蹴尔而与之”连乞丐都不接受,何况是把“义”看得很重的人了;举“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事例,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板书:比喻、道理、对比、举例;舍生取义)

上海龙凤1314 shlf  4.结合本篇文章及以前学过的文章,思考总结孟子文章的语言特点。

  明确: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1.学完本篇文章,在现在这个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上海龙凤1314 shlf  2.师生互动总结。

  3.作业:现实生活中,面对着义和利,你一定也作过许多次选择,其中哪一次对你的影响最大,给你的印象最深?请以“选择”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字数不限,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文言文的特点,进行反复地诵读,让学生读通、读懂、读出韵味。学生能够在读中明确孟子的性善论的思想,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学会辩证地分析与认识作者“舍生取义”的观点,使文化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与发展。注重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三维目标得以很好地实现。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通用9篇)01-06

鱼我所欲也翻译10-27

鱼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译10-18

鱼我所欲也原文和翻译12-07

芋我所“欲”03-23

我欲封天经典语录12-30

《鱼》教学反思09-21

我是鱼作文04-14

达尔文:我生来就有收集欲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