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龙凤1314 shlf

第一册秋水教案

时间:2022-09-29 11:18:14 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第一册秋水教案(通用8篇)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第一册秋水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第一册秋水教案(通用8篇)

  第一册秋水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本文寓意。

  2、了解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3、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及“望洋兴叹”“贻笑大方”两个成语的含义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学步骤:

上海龙凤1314 shlf  一、导语:

上海龙凤1314 shlf  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过中国古代的一位作家:“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他所说的这个人是谁呢?对,这个人就是先秦时期的哲学家、散文家庄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我们知道道家学派还有一位重要人物,那就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老子和庄子被后世人合称为“老庄”。老子的思想是主张绝圣弃智,忘情寡欲,无为而治,庄子是在老子的基础之上,继承并进一步发扬了老子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即一切顺应自然,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这就是庄子最基本的哲学思想。

上海龙凤1314 shlf  庄子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和他的弟子门人合著的《庄子》一书中,我们知道,先秦时期的一些著作,经常是文、史、哲不分家,因此,《庄子》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上海龙凤1314 shlf  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板书)

  第一,想象奇幻,

  第二,构思巧妙,

上海龙凤1314 shlf  第三,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

  第四,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庄子》一书共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秋水》选自外篇,好,下面我们就来研读文章,。

  三、教师范读(带感情)、正音:

上海龙凤1314 shlf  泾jìng涘sì渚zhǔ殆dài

上海龙凤1314 shlf  四.学生齐读,初步感知

  文章特别短小,只有5句话,文字比较浅显,所以下面就请大家参照注释,疏通文章的大意。(3-5分钟)

  五.文章讲解

  1.先看第一句:

  秋水,何意?时,什么用法,名→动(板书)

上海龙凤1314 shlf  百川,是一百条河流吗?河,是指黄河,古今异义词(板书)

  2.再看第二句:

上海龙凤1314 shlf  泾,通假字(板书)辩,通假字(板书)

  3.前两句分析:

  前两句给我们描写了怎样一种景象?

上海龙凤1314 shlf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一到了,“百川灌河”(板书)河水泛滥,气势如何?非常壮观,“泾流之大……不辩牛马”,是说畅通无阻的水流是这么大,以至于河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请是牛是马了,“不辩牛马”(板书),这是进一步说明黄河的壮阔。

  4.第三句。

  于是焉,如何译?在这个时候以………为,就是以为之意美,美景,形→名(板书)

上海龙凤1314 shlf  尽在己,全要自己这里

上海龙凤1314 shlf  问:这时候河伯为什么会“欣然自喜”?

  明确:他是黄河之神,看到黄河这么壮阔,(板书“欣然自喜”)就感到自己很了不起,这是它的功劳,当然就洋洋得意起来,这反映了他的什么心理?---骄傲自满。

  5.第四句:

上海龙凤1314 shlf  顺流而东行:东,向东走,名→状语(板书)至于:到了的意思,古今异义(板书)

上海龙凤1314 shlf  东面而视:面,面对,面向,名→动(板书)

  问:河伯到了大海里之后,所看到的大海是怎样一种景象呢?

  “不见水端”(板书)这说明了大海的什么特点?----广阔。

  6.第五句:

  旋:掉转

上海龙凤1314 shlf  面目:脸,古今异义(板书)

上海龙凤1314 shlf  成语“望洋兴叹”的由来

上海龙凤1314 shlf  闻道百:听说了很多道理。定语后置(板书)莫己若:宾语前置(板书)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板书)

  少:小看,形→动,意动(板书)

  非………则……:如果不是………就……

上海龙凤1314 shlf  见………于……:被………所……固定句式(板书)

上海龙凤1314 shlf  成语“贻笑大方”的由来

上海龙凤1314 shlf  大方,指明白到理的人,古今异义(板书)

  问:河伯到了大海里,看到了大海的广阔后,是怎样的神态呢?

上海龙凤1314 shlf  ---始旋其面目,“望洋兴叹”(板书)

  问:为什么要叹息呢?

  ------这个时候它才认识到自身的渺小了,不禁为自己的骄傲自满而感到惭愧,对自己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批评(板书):批评自己的狂妄无知,骄傲自满。

  六.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①人贵自知之明;

上海龙凤1314 shlf  ②谦受益,满招损;

  ③自大由于无知;

  ④知耻近手勇;

  ⑤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⑥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七.写作特色:

  好,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是不是也体现了庄子散子的总体艺术特色呢:

上海龙凤1314 shlf  ①想象奇幻√②构思巧妙③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④文笔汪洋恣肆⑤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明确:不全是。就本文来讲最突出的特色主要表现在:

  1.巧设比喻:本文要说明的是人不能骄傲自满的'道理,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来比喻,非常生动,化抽象为形象;

上海龙凤1314 shlf  2.对比手法:通篇都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黄河的壮阔和大海的广阔进行对比,前者是“百川灌河”“不辩牛马”,后者是“不见水端”“难穷也”;还有把河伯前后态度的变化进行对比,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八.小结:

  这篇文章以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为喻,说明一个的见识有限,只有经过比较,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会贻笑大方。讲地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全文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也使我们初步了解了庄子散文的一些艺术特色,感受到了先秦诸子散文的博大精深。

上海龙凤1314 shlf  作业:1.背诵全文。

上海龙凤1314 shlf  2.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黄河&

  第一册秋水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上海龙凤1314 shlf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上海龙凤1314 shlf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来学习庄子的《秋水》。先来看几幅对联:

  架上南华秋水篇,屏间北苑春山画。

上海龙凤1314 shlf  人在南华秋水,家居北苑春山。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

  《庄子》又名《南华经》,此处“南华秋水”即指《庄子》中的《秋水》篇。明清时期的张岱、宋时的李塗更是直抒胸臆,来表达对庄子《秋水》篇的仰慕和叹佩:

上海龙凤1314 shlf  南华秋水意,千古有人钦。

  ——明清·张岱

  不读庄子秋水篇,见识终不宏阔。

  ——宋·李塗

上海龙凤1314 shlf  从以上可以看出庄子的《秋水》篇对文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人生观、价值观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秋水》到底有多大的魅力使这些文人纷纷为之倾倒呢?也许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从中懂得一二。

上海龙凤1314 shlf  二、简介作者:

上海龙凤1314 shlf  战国时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人。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上海龙凤1314 shlf  译文:天下没有什么比秋毫的末端更大,而泰山算是最小;世上没有什么人比夭折的孩子更长寿,而传说中年寿最长的彭祖却是短命的。

  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

  译文:死生都一样,可与不可无差别。

  之所以着重介绍庄子的相对主义哲学思想,是因为“相对主义”贯穿于我们即将学习的《秋水》中。

上海龙凤1314 shlf  三、朗读课文并正音(略)

  四、研习课文:

  1.河伯的心理前后有何变化?找出关键句。

  明确:欣然自喜——望洋向若而叹

  ①河伯因何而“喜”?(请一生朗读相关内容,师点评指导)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时:名词—状语,按时令;

  川:河流;

上海龙凤1314 shlf  河:河伯,黄河之神;

  泾流:直流的水波;

上海龙凤1314 shlf  辩:通“辨”,分辨,辨别

  ②河伯因何而“叹”?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上海龙凤1314 shlf  2.河伯面对海神若,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请一生朗读,师点评指导)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闻道百:定语后置,“闻百道”;

上海龙凤1314 shlf  莫己若:宾语前置,“莫若己”;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谓我也”;

  此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上海龙凤1314 shlf  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上海龙凤1314 shlf  且夫:句首助词,表更进一步议论;可译为:“而且”、“况且”、“再说”;

  少:轻视,看不起;

上海龙凤1314 shlf  闻:见识,见闻;

  此句批评自己见识的狭隘。

上海龙凤1314 shlf  这句话经常有人做出相反的阐释,现特补充本科《秋水》(节选)剩余部分中海神若的话,以便于大家理解: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上海龙凤1314 shlf  译文:伯夷辞让它(指天下)而博取名声,孔丘谈论它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骄傲与自满,不就像你先前的洋洋自得吗?

上海龙凤1314 shlf  ③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也矣。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

  非……则:表假设,不……就……;

  殆:危险;

上海龙凤1314 shlf  见……于:表被动;

  大方之家:见识广博、修养极高的人

  此句“殆”字阐明骄傲自满的危害性。

  3.本文对我们有何启示?

上海龙凤1314 shlf  (1)不要拘泥于一己之见而固步自封;

上海龙凤1314 shlf  (2)谦受益,满招损;

上海龙凤1314 shlf  (3)知耻而近乎勇;

上海龙凤1314 shlf  (4)承认自己渺小是超越局限,走向伟大的开始;

上海龙凤1314 shlf  五、探讨:《秋水》的哲学思想。

  在这节课的`开始,我们说过,庄子的《秋水》篇让无数人为之倾倒,根据我们刚才所学,似乎并未见出其特别奇异之处。其实“人不能骄傲自满”并非庄子本文所要表达的人生态度;要想真正明白庄子的表达意图,得联系《秋水》全文。为此,给大家补充了相关内容。

  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何少何多,是谓谢施。

上海龙凤1314 shlf  译文:用道的观点来看,无所谓贵贱,贵贱是相互转化的……无所谓多少,多少是相互转换的。

  万物一齐,孰短孰长?

  译文:万物原本是齐一的,谁为短谁为长呢?

上海龙凤1314 shlf  教师总结:从海神的话中我们可以明白,《秋水》全文所宣扬的还是庄子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寿夭、祸福、穷通、贵贱、得失、成败等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任其自然。

  庄子的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多少年来,庄子思想对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有它独特的作用。

上海龙凤1314 shlf  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语言特点:

  《庄子》以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构成了瑰玮奇诡的艺术境界,具有散文诗般的艺术效果。《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

  再次齐读课文。

  第一册秋水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及《庄子》一书。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对比手法的运用。

  4、领会主旨,明确寓意。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初步了解庄子及《庄子》;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疏通文意。

  第二课时:深入文本,明确手法;领会主旨,明确寓意。

  第二课时(执教展示)

  一、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开始了一篇新的文言文的学习,课题是---《秋水》。上一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疏通文意,老师先看看大家学习和复习的效果。

上海龙凤1314 shlf  1、秋水时至:2、百川灌河:

  3、不辩牛马:4、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上海龙凤1314 shlf  5、东面而视:6、不见水端:

  7、始旋其面目:8、始旋其面目:

  9、望洋:10、以为莫己若:

上海龙凤1314 shlf  11、少仲尼之闻:12、轻伯夷之义:

  13、则殆矣:14、大方之家:

上海龙凤1314 shlf  对于文言词语的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希望大家多加留意。

  二、今天我们进行更深入地学习。先将课文齐读一次。

上海龙凤1314 shlf  三、概括内容:刚才大家朗读的这段文字是《庄子》中《秋水》原文节选部分,但仍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话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则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

  你认为概括内容,应该抓住哪些要素呢?(谁干什么,什么东西怎么样)

  四、理清思路:对于一篇要熟读成诵的文言文而言,理清写作思路,尤其重要。如果让你给短文分层,明确文章的写作思路,你会怎样划分?

  第一层:河伯见黄河

上海龙凤1314 shlf  (“秋水时至”---“为尽在己”)

  第二层:河伯见北海

  (“顺流而东行”---“大方之家”)

  五、深入文本:河伯从见黄河到见到北海,处处都在发生变化。文章写了哪些“变”?你是怎样理解这些变化的?

  1、“水”在变:黄河宽阔,“不辩牛马”;北海壮阔,“不见水端”。

  2、河伯的认识在变:河伯见黄河,“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他踌躇满志,骄傲自满;河伯见北海,“望洋向若而叹曰”,虚心认错,甘拜下风。

上海龙凤1314 shlf  3、河伯的神态在变:河伯见黄河,“欣然自喜”一“喜”写出了河伯得意洋洋的神态;“向若而叹”一“叹”写出了河伯羞愧佩服的神态。

  点明:对比手法的运用

上海龙凤1314 shlf  六、明确寓意:这篇文章是《庄子》这部集子中非常重要的一篇。这是一篇寓言。寓言的特点是---篇幅短小,寄寓道理。你是怎样理解这篇寓言的?说说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1、这是一篇

上海龙凤1314 shlf  2、这篇文章好在

上海龙凤1314 shlf  3、我从这篇文章中明白了

  教师示范:这是一篇写河神与海神对话的寓言。

上海龙凤1314 shlf  这篇文章好在通篇比喻,将深奥的哲理寄托在简单生动的故事中。

  我从这篇文章中明白了个人的知识有限,知识的大小是相对的。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上海龙凤1314 shlf  执教《秋水》(第二课时)课后反思

  《秋水》是语文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单元着重学习的课文。它选自《庄子》。庄子及其后学者所著《庄子》一书,是道家的经典之一。其中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秋水》篇(课文仅选了《秋水》篇的开篇部分)就能体现这一特点。

上海龙凤1314 shlf  《秋水》一文的学习,我一共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初步了解庄子及《庄子》;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疏通文意。第二课时的主要内容是深入文本,明确手法;领会主旨,明确寓意。

上海龙凤1314 shlf  本课的设计我主要采用的是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推进教学模式”,主要是从课堂教学结构的角度来进行的。这样的教学以“板块”来整合学习内容,来形成教学流程,来结构课堂教学。简单得理解,就是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下面我就结合《秋水》的教学设计来说说这种教学思路的特点,以及运用到《秋水》课堂中的一点感受:

  一、就教学的有序性而言,课堂教学比较理性地向前推进,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形成完整的教学板块。《秋水》的教学构想是:疏通文意---概括内容---理清思路---深入文本---明确寓意。

  二、由于教学中的每一个板块都着眼于解决教学内容的某一角度、某一侧面的问题,由于每个板块都是一个半独立的“微型课”,它要求教师精心研读教材,优化整合课文内容,提炼出可供进行教学的内容板块。文言文的学习自然要疏通文意,方法可以有先疏通后分析,也可以边分析边疏通,我执教《秋水》的设计是第一课时疏通文意,第二课时深入学习,先疏通后分析;概括内容是针对情节性很强的文章而言的;理清思路环节是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也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明确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提炼出“见河---见海”;深入文本环节是更深入更进一步更细致地学习,引出对比的手法;明确寓意是学习寓言的必须环节,也是这篇寓言的主旨所在。

上海龙凤1314 shlf  三、由于“板块”二字的出现,教师就要考虑板块的切分与连缀,考虑板块的过渡与照应,考虑板块组合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如《秋水》中,我在明确寓意之前让学生深入文本品词读句,也是想让明确寓意的环节能够水到渠成。

上海龙凤1314 shlf  四、板块的有机划分,其中有些板块是明确归属于学生的活动的,这就为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方面做好了准备。如《秋水》中深入文本和明确寓意的环节。我在备课时思考,应该怎样将“明确寓意”这一个环节做好,于是设计为“三句话阅读法”,通过前两句话达到对前面学习的小结,后一句话引出寓意,三句话达到总结全文的目的,而且学生构思的角度很多,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五、“板块”的存在容易协调教学节奏,体现教与学,快与慢,轻与重的展现。如《秋水》中,概括内容环节中,“应该抓哪些要素进行”,属于方法指导,即“教”,引出学生的学,概括内容、理清思路等环节进行较快,深入文本、明确寓意较慢也较重。

上海龙凤1314 shlf  执教完《秋水》(第二课时)后,我发现,如果时间充裕的话,在学生深入文本,学生立足原文回答问题时,当学生把一些重要的句子拎出来之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这些句子的意思,学生在不断地读和不断地译中,加深对句子的印象,对于对文言文的学习和背诵都大有好处。对于河伯对海神若的对话还可以让学生品味更深入细致一些。

  第一册秋水教案 篇4

  一、导入新课

上海龙凤1314 shlf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一位古人:“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位作家是谁?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又出自他的哪篇文章?

  (学生回答)

  明确:庄子《秋水》板书课题引入课文

  二、简介《庄子》并解题

  学生介绍后,教师点拨补充: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上海龙凤1314 shlf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上海龙凤1314 shlf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三、课文分析

上海龙凤1314 shlf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字词读音及断句)

上海龙凤1314 shlf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自读课文,交流课前预习时制作的知识卡片

上海龙凤1314 shlf  合作小组交流,互相补充、讨论、明确,在此基础上,小组推荐展示1-2名学生的卡片。教师提示重点知识点,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其用法及意义。

  (1)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

  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

  (2)古今异义词

上海龙凤1314 shlf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至于”,是动词“至”和介词“于”的连用,意为“到达”。今仅用作另提一事的连词)

  东面而视(“东面”,脸朝东。今指东边)

  (3)词类活用

上海龙凤1314 shlf  秋水时至(名词“时(季节)”作动词“至”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东”,作动词“行”的`状语:朝东,向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美”,作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美景)

  (4)一词多义

  (5)句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判断句。“用……者,……也”表示判断)

上海龙凤1314 shlf  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己”作宾语前置。)

上海龙凤1314 shlf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助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用“见……于……”表示被动)

上海龙凤1314 shlf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是古汉语常见的固定形式,可译为“认为……是……”“觉得……是……”)

上海龙凤1314 shlf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是副词“非”和连词“则”的配合格式,可译为“(要)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连词。连接上句或上段,用在下句或下段的开头,可译为“再说”“况且”,表示意思推进一层)

上海龙凤1314 shlf  (6)出自本文的成语

上海龙凤1314 shlf  望洋兴叹: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亦作“望羊”,仰视的样子。

  贻笑大方:留下笑柄给内行人,让内行的人笑话。贻,遗留。大方,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常用作谦词

  4.学生齐读课文,研读讨论

上海龙凤1314 shlf  (1)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

上海龙凤1314 shlf  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上海龙凤1314 shlf  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第一册秋水教案 篇5

  一、文学常识

  庄子,名周,战国时代哲学家,散文家。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散文,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二、重点字词

  1.通假不辩牛马。同“辨”,分辨通假字

上海龙凤1314 shlf  2.活用轻伯夷之义者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上海龙凤1314 shlf  3.特殊句式。

上海龙凤1314 shlf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上海龙凤1314 shlf  宾语前置。应该是“莫若己”。属于宾语前置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这一类型。

上海龙凤1314 shlf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见……于,见,被。

  状语后置:“于大方之家”后置

  4.成语

  ①望洋向若而叹曰

上海龙凤1314 shlf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上海龙凤1314 shlf  贻笑大方: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内行人笑话。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三、道理

  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1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贵自知之明;2谦受益,满招损;3自大由于无知;4知耻近乎勇;5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6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第一册秋水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及其基本思想。

上海龙凤1314 shlf  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积累文言词汇。

上海龙凤1314 shlf  3.理解本文的寓意

  重点、难点

上海龙凤1314 shlf  1.重点:在背诵的基础上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难点:理解本文寓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上海龙凤1314 shlf  一、布置预习

上海龙凤1314 shlf  1.熟读成诵,对照注解,自读理解课文。

  2.了解庄子及《庄子》一书,初步了解庄子思想。

上海龙凤1314 shlf  二、课堂导入

  1.庄子与〈庄子〉:名周,战国时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著,外篇、杂篇是庄了的'门徒所著。〈庄子〉一书想象奇幻,构思巧妙,言辞瑰奇,善用寓言与比喻,文笔汪洋姿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上海龙凤1314 shlf  2.基本思想:主张“天道无为”

  三、诵读感知

  1.齐读课文

上海龙凤1314 shlf  2.正音、疏通文意。

  3.解释下列短语

  秋水时至东面而视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始旋其面目莫己若少仲尼之闻见笑于大方之家

上海龙凤1314 shlf  4.特殊句式(相当于现代的固定短语),在课文中找出例句,并译成现代汉语。

  (1)非……则

上海龙凤1314 shlf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2)见……于

上海龙凤1314 shlf  见笑于大方之家。

上海龙凤1314 shlf  四、探讨

  1.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2.河伯见了北海为什么“望洋向若而叹”?

  3.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将“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上海龙凤1314 shlf  4.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五、延伸

  1.归纳成语

上海龙凤1314 shlf  2.比较河伯和“坐井观天”中的“井底之蛙”有何异同点。

上海龙凤1314 shlf  六、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第一册秋水教案 篇7

  一、导入:

  我们中国的成语源远流长,含义深刻。其中有两个成语,一个是“望洋兴叹”,一个是“贻笑大方”。大家知道它出自什么作品吗?(《庄子"秋水》)有谁能说一说这两个成语的意思?(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贻笑大方:让内行者见笑。)

  二、介绍作者及《庄子》

  庄子,名周.宋蒙城(今河南商丘县附近)人。大约生于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死于公元前三世纪上半时期,与孟子同时或稍后。他作过蒙城漆园吏;楚威王要拜他为相,他拒绝了。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后学者所著。一般人认定,“内篇”七篇是庄子自著,“外篇”十一篇是门人和后学者所著。它是一部唯心主义哲学著作,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庄子》一书的思想核心.即清静无为,顺应自然,随从世俗,反对人为,弃圣绝知,否定现实的进步和斗争。

上海龙凤1314 shlf  《庄子》中所宣扬的社会理想是人类远古,所谓“其卧徐徐,其觉于于”;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上海龙凤1314 shlf  《庄子》有一定的批判精神。当时封建制代替了奴隶制,大批的贵族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他们极尽诡诈残酷,贪婪无厌,穷奢极欲。庄子反对“知”、“圣”,诅咒黑暗,往往是基于此而发。在后学中更明确指斥“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这种深刻的批判精神,体现了《庄子》文章一定的现实意义,对后代也有积极影响。

  三、整体感知课文

  《秋水》是《庄子·外物》中的一篇。课文节选的是《秋水》篇的开头一段,以河伯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学生思考:全文可分为多少个层次?怎么划分?每层讲什么?

上海龙凤1314 shlf  明确:全文分两层:第一层(“秋水时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四、思想内容分析:

  1、分析第一层

  提问:本层共两句话,每句讲什么?

  明确: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的骄傲自满。

上海龙凤1314 shlf  提问:河伯骄傲自满的神态、心理可用什么成语概括?

  (参考:踌躇满志、夜郎自大)

  板书设计:

  百川灌河——雄壮

  黄河

  不辩牛马——开阔

  第一层

  欣然自喜——踌躇满志

  河伯

  天下之美尽在——夜郎自大

上海龙凤1314 shlf  2、分析第二层

  提问:见到大海,河伯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上海龙凤1314 shlf  明确:对于接纳众流、浩瀚无垠的大海来说,黄河与之相较,又实在是太渺小了。当河伯怀着洋洋自得的心情向东而行,到达北海,“东面而视”时,满眼所触及的是无边无际的茫茫海水,这和“不辩牛马”相差何啻天壤。河伯还有自知之明,顿觉自己的见识局于一隅,自愧弗如,故而会望洋兴叹

上海龙凤1314 shlf  提问:河伯是怎样进行自我批评的?

  明确:首先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接着以小看仲尼和轻视伯夷的事例,证实了自己的浅薄。最后以一个“殆”字,阐明骄傲自满的危害性,即势必遭到“大方之家”的耻笑。批判层层展开,步步深入,一个狂妄自大,又将幡然悔悟的河伯形象跃然坻卜,呼之欲出了,从而揭示了反骄破满的主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板书设计:

  东面而视

  大海

  第二层不见水端

  责己狂妄

  河伯批己浅薄

  贻笑大方

上海龙凤1314 shlf  3、小界。提问:本文对我们有何启示?

上海龙凤1314 shlf  明确: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那就是说一个人的见识总是有限的,见闻再多,也不能骄傲自满。(学生说出诸如“人贵有自知之明”、“知耻近于勇”、“谦受益,满招损”、“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自大由于无知”、“有比较才有鉴别”等,都应予以肯定。)

  五、总结本文有关的语法

  (一)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上海龙凤1314 shlf  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二)一词多义

  望洋向若而叹曰。(名词,海神名。)

  以为莫己若者。(动词,如、及、比得上。)

  (三)词类活用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作状语。东:向东面。)

  东面而视。(方位名词作状语。东:朝东,向东。)

上海龙凤1314 shlf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少:认为…;少,小看;轻:认为……轻,轻视。)

  (四)句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句。宾语“己”置于动词谓语“若”的前面)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五)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

  六、分析本文写作特点

  本文以寓言的形式说理,因此将客观的东西主观化,用拟人的来表现海、河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如河伯的沾沾自喜和对海神若的谈话就是如此,另外,在论说时,文章采用了引申譬喻的方法,以小见大地扩展话题。比如文章开始写的是水之大,而河伯对海神若的谈话则提到了仲尼之闻与伯夷之义,就由水势的大小拓展到道德学问的方面来,使文章的内涵更丰富,主题更深刻。

  第一册秋水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上海龙凤1314 shlf  1、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本文寓意。

  2、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3、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上海龙凤1314 shlf  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及“望洋兴叹”“贻笑大方”两个成语的含义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上海龙凤1314 shlf  2、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上海龙凤1314 shlf  一、导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

上海龙凤1314 shlf  二、作者介绍: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被后世人合称为“老庄”。

上海龙凤1314 shlf  老子的思想是主张绝圣弃智,忘情寡欲,无为而治,庄子是在老子的基础之上,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即一切顺应自然,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这就是庄子最基本的'哲学思想。

上海龙凤1314 shlf  庄子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和他的弟子门人合著的《庄子》一书中。《庄子》,现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秋水》选自外篇)。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1、想象奇幻;2、构思巧妙;3、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4、文笔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三、教师范读(带感情)、正音:

上海龙凤1314 shlf  泾jìng 涘sì 渚zhǔ 殆 dài

  四、学生自读,初步感知

上海龙凤1314 shlf  文章特别短小,只有5句话,文字比较浅显,学生参照注释,疏通文章的大意。

  五、教师强调: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上海龙凤1314 shlf  1、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古:到了;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北海:古义,课文注释为北方的海,指东海的北部,其实应该是指渤海,当时的黄河是入渤海;今常义指我国一部分海域。)

  百川灌河(古:特指黄河;今: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上海龙凤1314 shlf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古:脸;今:脸的形状,相貌。)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古:深明大义的人,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不吝啬,或者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2、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名词作动词,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

  3、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闻道百(定语后置:闻百道)

  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以为莫若己)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谓我也)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见………于……:被………所…… 固定句式)

  4、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理解。

  望洋兴叹: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上海龙凤1314 shlf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上海龙凤1314 shlf  5、理解这则寓言故事包含的道理。

上海龙凤1314 shlf  人贵有自知之明;知耻近于勇;谦受益,满招损;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自大由于无知;有比较才有鉴别。

  六、本文的写作特色:

  1、巧设比喻:本文要说明的是人不能骄傲自满的道理,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来比喻,非常生动,化抽象为形象。

  2、对比手法:通篇都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黄河的壮阔和大海的广阔进行对比,前者是“百川灌河”“不辩牛马”,后者是“不见水端”“难穷也”;还有把河伯前后态度的变化进行对比,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秋水》这篇课文虽然仅仅节选了《庄子·秋水》的第一自然段,但我们同样领略到了庄子散文的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设喻巧妙,机趣横生的特点。不仅如此,还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只有开拓视野,不断创新,才能有所提高,顺应时代的潮流。

  七、学生朗读课文,并置疑。

  八、布置作业:

上海龙凤1314 shlf  1、背诵全文。

上海龙凤1314 shlf  2、写一篇读后感。

【第一册秋水教案】相关文章:

《秋水》教案02-23

《秋水》教案15篇02-23

《秋水》教案(精选5篇)07-20

庄子秋水教案(精选10篇)12-01

秋水长天作文12-24

秋水教学反思04-14

《秋水》教学反思08-10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02-24

《秋水》教案设计一例(通用9篇)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