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龙凤1314 shlf

初中一年级《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时间:2022-09-26 16:35:46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中一年级《寡人之于国也》教案(通用6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一年级《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一年级《寡人之于国也》教案(通用6篇)

  初中一年级《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

上海龙凤1314 shlf  2.归纳课内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

上海龙凤1314 shlf  3.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

上海龙凤1314 shlf  4.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教学重点

上海龙凤1314 shlf  1.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上海龙凤1314 shlf  2.课文中“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的理解。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上海龙凤1314 shlf  一、整体感知

  1.由《论语》导入新课。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今天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是如何凭着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的。

  2.介绍《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点(结合扩展资料中的相关知识)

上海龙凤1314 shlf  3.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朗诵录音)

  (1)要求学生认真听,纠正自己的读音及句读错误。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教师投影,正音: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要注明。

  4.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全文大意

上海龙凤1314 shlf  讨论交流后,点拨:《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从具体段落来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上海龙凤1314 shlf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

  二、课文分析

  1.提名5名同学分节朗读课文,检查纠正读音、断句。

  2.学生齐读课文

  诵读指导:

  第1段第1句要把梁惠王“自诩”的口气读出来。末尾“何也”要读得稍重一些,疑问语气加强。

  第2段孟子设喻一段朗读时慢一些,语气应平缓。

上海龙凤1314 shlf  第三部分排比,对偶句较多,要读出孟子散文的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的特点。要把反问句的反问语气读出来。

  3.理清思路结构(在学生讨论、明确段意的基础上,教师板书)

上海龙凤1314 shlf  4.学生对照板书,试背课文第1.2节

  5.教师示范背诵第一节,指导背诵方法

  点拨、诱导:找出重点句,划分小层,理出思路,注意层与层之间的联系,注意关键词和句子的异同,可同桌互相提示背诵。

  三、布置作业

上海龙凤1314 shlf  1.背诵课文第一、二两小节。

  2.归纳文中的多义词的含义。

  第二课时

  一、归纳文言文字、词、句知识

  1.检查背诵第一、二小节。

  2.归纳文中重点字、词、句的相关知识。

  教师采用投影或印发相关提纲,列出所要归纳解决的相关字、词、句,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提问,教师纠错、明确,在课文注释及“思考和练习”的基础上补充。

  (1)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

  则连词①顺接,就,那么。(则移其民于河东、则何如)②转接,却。(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以介词,①用、拿、把清以战喻(用)树之以桑(拿)申之以孝悌之义(把)②介词,凭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③介词,按斧斤以时入山林④动词,认为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⑤然而,相当于“而”,以卫王宫

  (7)应掌握的文言句式

上海龙凤1314 shlf  指名学生口译,重点点拨句式及翻译注意点。

  ①否定句宾语前置

  末之有也

  ②介词结构后置

上海龙凤1314 shlf  树之以桑申之以孝悌之义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③判断句

上海龙凤1314 shlf  是亦走也非我也,兵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④固定格式

上海龙凤1314 shlf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8)疑难语句的'理解、翻译(指导学生翻译,小组合作修改)

上海龙凤1314 shlf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上海龙凤1314 shlf  点拨:要注意一词多义“食”的翻译,还要把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准确地翻译出来。“涂”是“在路上”的意思,句式是介词结构后置和判断句。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注意准确地表现孟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表现了孟子对酷政的批评,情感应是激昂的。可译为:(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这些人)却不加以制止,在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饥饿)而死,却说:‘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跟拿刀把人杀死,然后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

  二、分析理解

上海龙凤1314 shlf  引导学生重点讨论以下问题:

上海龙凤1314 shlf  (1)“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上海龙凤1314 shlf  点拨:梁惠王自以为自己对于国家较他国国君尽心,自己的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会自动投奔他。可是,邻国之民不见少,自己的国民不见增多。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源,老百姓看穿了他,又怎会来“送死”呢?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

上海龙凤1314 shlf  (2)孟子否定了魏国及其邻国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先让学生找出概括性语句将第四节分为两小层,再让学生比较两小层列出的项目有什么差异。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适度归纳整理,适当补充说明,适时板书内容框架,然后再引导学生对照板书在课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引导学生背诵。

  (3)梁惠王不顾人民死活,孟子在严厉批评他之后,为什么接着又说“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引导学生认识孟子性善论的两重性:一方面,他认为人应该从善,因此他反对统治者残害人民,批评虐政暴君毫不留情;另一方面,他认为人人都可以为善,因为人人都有“善端”,只要自觉扩充它,就能养成高尚道德。所以,在孟子看来,梁惠王如果不把百姓苦难归罪于年成,就一定能自反,就会舍霸道而就王道,去虐政而行仁政,结果就会使天下归服。孟子的想法是迂腐不合时宜的,但他向梁惠王说这句话不是随便应付的。

上海龙凤1314 shlf  (4)指导学生背诵第3-5节。

  三、品味鉴赏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本文所体现的孟子散文的特点。

  点拨:本文从艺术上充分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上海龙凤1314 shlf  ①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②善用比喻。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③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学生齐背第三节,体味文章的气势)

上海龙凤1314 shlf  四、课堂总结

  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继承了孔子“仁”的学说并把它发展。他提倡“仁政”的主要之点也为“省刑罚,薄税敛”,减轻人民负担,表现出重视争取民心的政治眼光。在争取民心上,表现最充分的是民为国本的民本思想,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看法,体现在《寡人之于国也》这一课中,他认为梁惠王要想“使民加多”,在诸侯中称王,必须实行仁政,而实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进而“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对百姓进行教养,使民心归顺。至此,百姓安居乐业,“黎民不饥不寒”,王道可成了。在对梁惠王的循循善诱中,孟子抓住重视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虽然在这一篇里,他没有提民为贵,但是在阐述中已明确地表现出来,只是有一些小恩小惠式的救灾措施,是不能使百姓人心归顺的,只有去除苛政、酷政,真正地以百姓为重.使百姓能够在这个国家里“无憾”地生活,得到充分的教养,才是治国的根本。他的思想有着积极、现实的意义,但在重武力,强调征伐的时代,又是远离现实而又不切实际的,因而不被采用。

上海龙凤1314 shlf  五、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随堂练习

  初中一年级《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篇2

  一、教学要求:

  1.学习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以旧推新。

上海龙凤1314 shlf  2.分析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

上海龙凤1314 shlf  3.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的时代意义。

  二、教学重点:

  落实相关文言虚实词,翻译课文。

  三、教学难点 :

  孟子“仁政”思想具有的时代意义。

  四、课型:

  新授课

  五、教学方法:

  文言文分析与解读相结合的方法。

  六、教学时数:

  2课时

  七、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朗读课文,疏通讨论分析1-3段。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教学导入 :

  同学们,前一课我们学习了孔子的“文德服人”的治国原则,了解了儒家的“仁爱”思想。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了解一下孟子的“仁政”思想,看看孟子对儒家思想有哪些发展。

  二.孟子及《孟子》介绍:

  孟轲(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邹人,名轲,字子舆,孔子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儒家大师。《孟子》是一部记录孟轲思想及其言行的书。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与孔子合称“孔孟”。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被尊为“亚圣”。

  三.预习检测:

  1.正音练习。

上海龙凤1314 shlf  数罟(gǔ)洿池(wū)鱼鳖(biē)河豚(tún)狗彘(zhì)庠序(xiáng)孝悌(tì)饿莩(piǎo)

  2.朗读课文,注意断句。

  ① 上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上海龙凤1314 shlf  ②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上海龙凤1314 shlf  ③ 斯天下之民至焉

  四.分析课文第一段:

  1.“寡人之于国也”中“之”和“于”是什么用法?

  答:“之”是助词,无意义(另有一种解释:“这样”,亦通);“于”是对于的意思。

  2.“尽心焉耳矣”中“焉耳矣”是什么用法?

  答:“焉耳矣”三个语气助词连用,加强语气。

上海龙凤1314 shlf  3.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和用法。

  ① 凶

  A河内凶 庄稼收成不好

  B凶多吉少不吉利的事

上海龙凤1314 shlf  C汉初匈奴凶黠凶恶,残暴

  D甫闻凶讯不幸,多指丧事

上海龙凤1314 shlf  E缉拿元凶杀人的人

  ② 加

上海龙凤1314 shlf  A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加

  B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施加

  C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放上

  D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增加

  E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夸大

  4.梁惠王是怎样治理国家的?

  答:采用移民移粟的措施。

上海龙凤1314 shlf  小结:本段写梁惠王把自己的治国之道与“邻国之政”进行比较,说明自己的治国措施和“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

  五.分析解读二三段。

  1.“填然鼓之”中“鼓”是什么用法?我们曾在哪一篇文章中学过这种用法?

  答:“鼓”是名词用作动词,敲鼓。《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用法与此相同。

上海龙凤1314 shlf  2.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或

  A或百步而后止有的人

  B天之行,或日或雨有时

  C莫之或止表示不定

上海龙凤1314 shlf  D云霞明灭或可睹或许

  直

  A直不百步耳只不过

  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与“曲”相对

  C理直气壮正确

  D系向牛头充炭直同“值”

  E直上载公子上座径直

  3.孟子为什么要以打仗来说明治国之道?

  答:因为梁惠王喜欢打仗——“好战”。

上海龙凤1314 shlf  小结:这两段写孟子以打仗为例引导梁惠王认识自己治国政策的错误。

  六.学生自主翻译前三段,教师加以指点。

  七.布置作业 :

  朗读并背诵前三段。

  第二课时

  一.复述前三段内容,抽查翻译情况。

  二.分析解读四五段:

  1.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 无

上海龙凤1314 shlf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同“毋”,不要的意思

  B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不,没有

上海龙凤1314 shlf  C地无四方,民无异闻不论,不分

  ② 胜

  A谷不可胜食也尽,完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战胜,取胜

  C予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

  D数石之重,中人弗胜承担,承受

  E自古邪不胜正超过

  ③ 数

  A数罟不入洿池密

  B数口之家,再以无饥矣几

上海龙凤1314 shlf  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屡次

  D愿得补黑衣之数数目

  E数不胜数计算

  2.孟子认为实现“王道”首先应做到什么?

  答:使老百姓丰衣足食,生活安定。

  小结:本段孟子向梁惠王描述实现王道的景象。

  三.分析解读第六段。

  1.“树之以桑”中的“树”是何用法?

  答:“树”是名词用做动词,种植。

上海龙凤1314 shlf  2.解释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

  A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

  B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

  C以五十步笑百步因为

上海龙凤1314 shlf  D王好战,请以战喻用

上海龙凤1314 shlf  E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来,表目的

  F田家候之,以兴农事根据

  G固以怪之矣 通“已”,已经

上海龙凤1314 shlf  3.“七十者衣帛食肉”中“衣”“食”是什么用法?

上海龙凤1314 shlf  答:名词作动词,分别是穿、吃的意思。

  4.“然而不王者”中“然而”的古今意义是否相同?“王”又当何以解?

  答:“然而”的意思是“这样却”,不同于现代汉语;“王”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称王。

  5.“未之有也”有什么句式特点?

上海龙凤1314 shlf  答:是宾语前置句式,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上海龙凤1314 shlf  6.孟子所描述的政策是什么政策?你如何看待他的'这一理想?

  答:“仁政”;这是对儒家“仁爱”思想的再发展,是“仁爱”思想的政治化,其实施在当时是有一定的现实性的。

上海龙凤1314 shlf  小结:本段写孟子向梁惠王提出“仁政”的方针路线,他认为只有实行了“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

  四.分析解读第七段。

上海龙凤1314 shlf  1.本段中的“检”“涂”“发”各作什么解释?

  答:“检”是约束的意思;“涂”是通假字,同“途”,道路;“发”是发放的意思。

上海龙凤1314 shlf  2.“非我也,岁也”是什么句式?

上海龙凤1314 shlf  答:判断句式,“也”表判断。

上海龙凤1314 shlf  3.下列各句中的“兵”各是什么用法?

  A非我也,兵也武器

上海龙凤1314 shlf  B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用军队

上海龙凤1314 shlf  C五万兵难卒合兵士

  D穷兵黩武兵力

  4.“王无罪岁”中“罪”是什么用法?

  答:“罪”是名词作动词,归罪。

  5.“斯天下之民至焉”中“斯”与“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斯”意思是否相同?

  答:这里是“则”“那么”的意思;后者是“这”,代词。

  小结:孟子用类比的手法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现象。

上海龙凤1314 shlf  五.朗读课文四至七段,然后自译这四段文言(教师进行指点,或预先点译难句)。

  六.讨论: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今有何值得借鉴之处?

  提示: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公民的道德素质的建设。

  七.布置作业 :

  1.完成课后练习,并当堂讨论订正。

上海龙凤1314 shlf  2.背诵全文。

  初中一年级《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解释并翻译文中的关键词句,疏通文意,背诵全文,积累文言基本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上海龙凤1314 shlf  2.梳理孟子与梁惠王对话的层次,分析孟子运用的论辩手法,感受其中蕴涵的思想魅力。

  3.探究孟子雄辩特色背后的人格因素、社会理想中的精神底蕴,了解其“大丈夫”人格的追求,提升精神境界。

  4.合作探究孟子及其学说受到冷落的历史原因,拓宽阅读视野,培养探究意识,获得人生智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难点: “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推理过程

  教学时数:

  两课时

  说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了解孟子

  二、在诵读的过程中检查课前预习,

  第一 读通 能读准字音、解释文中的字词句。在预习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字词句方面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1找一学生读难读的字词 2.解释加点词语3翻译句子

上海龙凤1314 shlf  第二 读懂 这篇文章是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换一种方式来读,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读,一个扮演梁惠王,另一个扮演孟子。

  注意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读出感情(注意重音、语速、语气、语调和断句)

  三、深入理解,说说梁惠王是怎样的一位君王。

  明确:梁惠王穷兵黩武,高高在上,急功近利,他并不关心民生疾苦,却自以为用心治国,感觉良好,很有些自负、傲慢和糊涂。他与孟子的谈话,与其说是寻找解除困惑的答案,不如说是宣泄不满和牢骚。

  四、面对这样一位君王,孟子是怎样一步步去说服他的?

上海龙凤1314 shlf  明确:第一步:讲故事,巧妙设喻,欲擒故纵,让对方心甘情愿接受自己的主张。第二步:绘蓝图,排比铺陈,宣扬仁政,描绘一幅百姓殷富安定的图景。第三步:作回答,现实场景,击中要害,犀利的词句和浩然正气让对方无从躲闪。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具体分析“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推理过程、两幅王道图景、最后批评梁惠王的“罪岁”。

  五、布置作业。

  本文是对话体,由孟子与梁惠王的问答组成。在下列空白位置上为梁惠王各设计一句话,表现梁惠王论辩时的心理活动,并说明理由。

上海龙凤1314 shlf  1.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学生合作,讨论完成上节课作业。

  明确:1.可以添加“寡人愿闻其详”之类的话。理由: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寓言故事,使梁惠王意识到五十步与百步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但他也许不会就此承认自己治国的“尽心”与邻国之君一样,他还希望对方作出具体的解释。

  2.可以添加“何也”之类的话。理由:孟子用各种符合仁政的做法的诱人的结果(“养生丧死无憾”)引出他的“王道”主张,但到底什么是“王道”还不是很清楚,对方还需要从正面加以阐发。

上海龙凤1314 shlf  3.可以添加“先生所言有理,然百姓之多寡究竟是何原因”之类的话。理由:孟子的“王道”乐土“、仁政”美景,固然有感染力,能打动梁惠王,也暗含着对梁惠王开头的困惑的解答,但对梁惠王这样感觉良好而又颟顸昏庸的君王,还必须旗帜鲜明地给出具体解答,促其醒悟。

上海龙凤1314 shlf  通过这些合理添加的话,我们能体会出梁惠王当时从迷惑不解到若有所悟,从不满沮丧到受到触动不得不考虑的复杂心态,也感受到孟子论辩的强烈效果。

  二、孟子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论辩效果?

  明确:1.善于揣摩对方的心理,把握情势,巧设陷阱,诱使对方入彀。

上海龙凤1314 shlf  2.运用比喻论证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形象化,产生了神奇的论辩效果。

  3.语言上多用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锋芒毕露,犀利明快。

  4.具有特立独行、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精神。

  三、你估计梁惠王会不会接受孟子的主张?

上海龙凤1314 shlf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

  投影《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中的有关资料,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明孟子当时的处境和遭遇。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四、诵读领悟。

上海龙凤1314 shlf  齐读文中“不违农时……未之有也”这一部分内容。

  五、这幅社会图景让你有什么感觉?它有什么特点?表现出孟子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1.给人一种富足、快乐、安详、美好的感觉。统治者役民以时,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加之普行教化,老有所安,幼有所教,其乐融融。

  2.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以天下为己任。”同情人民的苦难。救民于水火的抱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百折不挠。坚定执著。勇于担当、经世济民的情操。“大丈夫”的人格和精神……

  六、齐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之美、情感之美和思想之美。

  初中一年级《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篇4

  教学方法:

上海龙凤1314 shlf  串讲法,朗读法

  教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读课文;理解设喻方法的运用

  (一)导入新课

上海龙凤1314 shlf  在闽南方言中有两句俗话,叫“龟笑鳖没尾”,“卖乌贼的笑补雨伞的”,意思是两个半斤八两的人,其中一个却反过来笑话另一个。大家还能再举出一个类似的词语吗?

上海龙凤1314 shlf  明确:五十步笑百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寡人之于国也》,“五十步笑百步”也就是出自这里。

  (二)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三)《孟子》简介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四)复习出自《孟子》的名句

  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上海龙凤1314 shlf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上海龙凤1314 shlf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五)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

上海龙凤1314 shlf  (2)涂()有饿piǎo()

上海龙凤1314 shlf  (3)申之以孝tì()之义

  (4)数()罟()不入wū()池

上海龙凤1314 shlf  (5)无()失其时

  (6)谨庠()序之教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初中一年级《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上海龙凤1314 shlf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课时安排】

上海龙凤1314 shlf  1课时。

  【学生活动的设计】

  1、借助字典,正确译文。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上海龙凤1314 shlf  一、解题

  孟子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提出性善论。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

上海龙凤1314 shlf  二、本文学习的知识点

上海龙凤1314 shlf  1、掌握本文的通假字:无毋,颁斑;涂途。

  2、正确分辨古今异义词,如寡人河请走或嘶。

上海龙凤1314 shlf  3、准确使用一词多义的词。如:于、王,以食之。

  4、注意词类活用的词。鼓、树、衣、谨、王。

  三、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目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上海龙凤1314 shlf  1、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收并无本质区别的?

上海龙凤1314 shlf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上海龙凤1314 shlf  2、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上海龙凤1314 shlf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四、课文分析

  1、本文中心内容是什么?

上海龙凤1314 shlf  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新会的不平等。

  2、试概括本文的结构:

  全文共分三部分:

上海龙凤1314 shlf  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据此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上海龙凤1314 shlf  第三部分(第3段~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四、总结、扩展

  综至全篇,段落分明,层次井然,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做为每一部分的画龙点睛之笔,既标明三个部分的联系,又将每段议论的要点点明,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附】

  1、古今异义词:

  寡人之于国也

上海龙凤1314 shlf  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句意是:我对国家。

  河内凶:

  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句意是:河内遇到饥荒。

  请以战喻:

上海龙凤1314 shlf  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句意是,让我用打仗来作比喻。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上海龙凤1314 shlf  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句意是:七十的人可以凭借它吃到肉。

  弃甲曳兵而走:

上海龙凤1314 shlf  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句意是,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或百步而后上:

  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句意是,有的人逃跑百步后停止下来。

  斯天下之民至焉:

上海龙凤1314 shlf  斯,则,那么。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2、词类活用:

  填然鼓之:

上海龙凤1314 shlf  鼓,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敲起鼓。句意是:咚咚地敲着战鼓。

  树之以桑:

上海龙凤1314 shlf  树,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种植。句意是:(在住宅场地上)种上桑树。

上海龙凤1314 shlf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上海龙凤1314 shlf  衣,名词带宾语帛作动词,穿上。句意是五十的人可以凭借它穿上丝织品的衣服。)

  谨庠序之教:

  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句意是: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

  然而不王者:

上海龙凤1314 shlf  王,名词受副词不的修饰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板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上海龙凤1314 shlf  梁惠王提疑:民不加多

上海龙凤1314 shlf  答疑: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上海龙凤1314 shlf  孟子 阐述:使民加多的措施

  结论:保民而王

  初中一年级《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一、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三、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教学设想

上海龙凤1314 shlf  一、层层分析,指导背诵。

上海龙凤1314 shlf  二、以读代讲。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上海龙凤1314 shlf  一、导人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我们今天学习的《寡人之于国也》也体现了孟子的这一主张,并且文中还阐述了他仁政的具体内容。

  [板书题目]

上海龙凤1314 shlf  二、诵读

  1.教师范读正音

上海龙凤1314 shlf  王好(hào)战 弃甲曳(yè)兵而走

上海龙凤1314 shlf  谷不可胜(shēng)食也 数罟(cùgǔ)不入湾(wū)池

上海龙凤1314 shlf  然而不王(wàng)者 涂有饿莩(piǎo)

  2.学生齐读(注意断句,体会孟子的语言特色)。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请学生留意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三、分析

  1.找出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投影]

上海龙凤1314 shlf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1段

上海龙凤1314 shlf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3、4段

  斯天下之民至焉 5、6、7段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不要求精确,允许存在出人)。

  说明: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之故。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接着谈自己的主张来回答梁惠王的疑问。

  2.诵读第一段

上海龙凤1314 shlf  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具体的做法有哪些?

  提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上海龙凤1314 shlf  梁惠王施行这样的政策,结果如何?

  提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用一句话来概括,梁惠王的困惑在哪里?

  提示: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

  [板书]

  于国尽心 结果

上海龙凤1314 shlf  梁惠王 移民,移粟 民不加多

上海龙凤1314 shlf  邻国之君 不用心 民不加少

  (孟子 施仁政 天下之民至焉)

  除虐政

  指导朗读: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已经尽心尽力,所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读时,重音应落在尽心二字上。察邻国之政二句,前句轻读,后句重读,有自诩之意,又表明自己用心良苦。何也?尽心了,但民不加多。读时应突出其困惑、不解。

上海龙凤1314 shlf  请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上海龙凤1314 shlf  请学生串讲大意,教师订正。

上海龙凤1314 shlf  3.梁惠王拿自己于国与邻国之政比较,孟子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而用请以战喻?

  提示:孟子说请以战喻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孟子不直接回答梁惠王两国比较的问题,而比较了什么?

  提示:弃甲兵走者,五十步与百步走。

  说明:梁惠王很自然地回答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从而不知不觉中否定了自己与邻国的.统治者有别。

  五十步笑百步已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

上海龙凤1314 shlf  提示: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上海龙凤1314 shlf  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诵读二、三、四段。

  指导朗读:面对梁惠王的提问,孟子其实已经有了答案,但他隐而不说,先设喻。读起来应从容不迫。以战喻后可稍长停顿,则如何用征询对方意见的口气,轻读。

上海龙凤1314 shlf  请学生朗读。

上海龙凤1314 shlf  请学生串讲大意,教师订正。

  四、提示应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于 焉耳矣 凶 无如 加 好 请 填然 鼓 既接 曳 走 或 直 无 于

  五、作业

上海龙凤1314 shlf  1.背诵前两部分。

  2.理解常用实词、虚词。

【初中一年级《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相关文章: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03-09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02-13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教案08-25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12-18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精选13篇)05-19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设计08-26

课文《寡人之于国也》的教案(精选5篇)09-26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范文(通用9篇)06-17

也美丽初中作文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