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龙凤1314 shlf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时间:2023-02-16 10:19:27 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上海龙凤1314 shlf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9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9篇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掌握各地带的位置和范围;了解三个地带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等方面的差异;了解地带性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

上海龙凤1314 shlf  2、理解地带性经济差异是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培养学生综合、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上海龙凤1314 shlf  1、重点:(1)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

  (2)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2、难点:如何理解三个经济地带差异性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以及各地区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等。

  五、教学方法:

上海龙凤1314 shlf  讲授法,启发法,讨论法等。

  六、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同学们!前两节我们从自然方面看了我国的区域划分和各区的差异。现在让我们从经济方面来看一看我国的区域划分又是怎样的?让我们来比较一下它和从自然方面划分有何不同,它们之间的联系又是什么?好,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开始本节内容的学习。

  [板书]1.3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一、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

上海龙凤1314 shlf  [提问]请同学回答一下我国三大自然区是如何划分的?(可找同学回答,也可同学们集体回答)。

  [承转]对。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主要以自然因素为依据,在我国,气候和地貌是决定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那么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是什么呢?是依照各省级行政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来划分的。

上海龙凤1314 shlf  [板书]划分依据:各省级行政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东部(12个省市区);中部(9个省区);西部(10个省市区)

  [活动]取出教学挂图《中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设疑]请同学们看图,想一想经济地带的划分和自然地域的划分有什么不同?它们又有何联系呢

  [总结]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他们的不同之处:1、划分依据不同。(前面已说)2、界线不同,自然区的界线是与自然因素有关的,而经济区是以省级行政区界限划分的。3、范围不同,东部和中部经济区的`区域大致和东部季风区重合(其中中部包括西北干旱半旱区的一部分),西部经济区包括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大部分和整个青藏高寒区。

  它们的联系:自然条件的优劣有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同学们还可以继续考虑自然区域经济还有什么差别和联系)。我们谈了自然区和经济区的差别,那我们来看看各个经济区之间有什么差异呢?

  [板书]二、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

上海龙凤1314 shlf  [叙述]三个经济地带在许多方面都有差别,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

  [板书]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1)GDP:是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通常代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2)三区比较:

  东部中部西部

  最发达较发达较落后

  2、经济发展速度:(它可以反映一个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潜力)

  东部中部西部

上海龙凤1314 shlf  最快较东部慢西部较慢

上海龙凤1314 shlf  [叙述]同学们可看图1.10三个地带GDP的增长并回答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同在一个国家,不同区域会有差别呢?而且差别可能还很大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看一看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板书]三、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叙述]我们讲了三大自然区的的各区特点,由于气候和地貌的不同,使得对农业、工业和其他产业受到和大的影响。如青藏铁路的修建要比其他地区就要困难,农业更是显而易见了,东部农业发达,中西部农业发展水平就不很高了。区位上,东部临海,具有开放和便利的海运。中西部距海较远,长期处于闭塞状态。

  [板书]1、自然因素

上海龙凤1314 shlf  (1)自然条件: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等

上海龙凤1314 shlf  (2)地理区位:是否临海、交通区位等

  [叙述]我们看了自然因素对地带性差异的影响,下面我们看一看社会和经济原因。

上海龙凤1314 shlf  [板书]2、社会和经济原因

上海龙凤1314 shlf  [叙述]请同学们看课本P11的内容,然后我们总结一下。

  [板书总结](1)历史原因:使社会经济基础不同;

上海龙凤1314 shlf  (2)人的思想观念:东部较开放;

  (3)产业结构:东部较优;

  (4)政治原因:我国改革开放是从沿海开始的。

  [总结]同学们本节我们就讲完了。但留给我们思考的内容却是纷繁复杂的,需要我们多读书,多思考才能使我们学的知识更扎实,进一步达到学以致用。现留一个思考题请同学们思考,讨论。问题:如何理解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先富共富"重要理论?(提示:请从地理学角度加以思考)。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2

  一、教材

上海龙凤1314 shlf  在上节内容中,我们已经对宇宙中的地球进行了初步学习,为学习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奠定了基础。“万物生长靠太阳”,在本节内容中,我们要学习与地球以及人类生存、生活密切相关的恒星——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由此,我们才能继续学习下面几节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有关的内容。所以,本节内容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

上海龙凤1314 shlf  1.在初中对区域地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太阳辐射的分布已经略有了解,在此基础上要引导学生从原理上理解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并总结太阳辐射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对于太阳活动的认识,学生刚刚接触,因此比较陌生,所以学生需要一个认识学习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

上海龙凤1314 shlf  【知识与技能目标】

上海龙凤1314 shlf  1.结合实例,认识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2.结合太阳外部结构说出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以及特征。

  3.简述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并能用实例加以分析和说明。

上海龙凤1314 shlf  【过程与方法目标】

上海龙凤1314 shlf  1.结合图片、资料和生活体验提出问题,认真思考,与同学共同探究,寻求结论。培养分析问题、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

  2.通过阅读课本中出现的地理空间分布图,掌握读图分析并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养成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从生活中发生的地理现象去学习、分析的习惯。

  2.通过探究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树立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观点。

  3.正确认识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和发展观。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上海龙凤1314 shlf  1.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2.通过读图,分析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上海龙凤1314 shlf  3.了解太阳的外部大气结构与太阳活动的类型,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难点】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五、说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图法、对比分析法。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3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情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教学内容称述性知识“亚细亚”和“欧罗巴”亚欧大陆亚洲的地理位置时区与区时

上海龙凤1314 shlf  运用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掌握亚洲和欧洲地理位置及特征。原认知知识

  豪感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评价方法作业评价、小测试评价教学资源印刷资料小测试题多媒体资源flash动画模型实物:地球仪教学重点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教学难点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教学关键

  运用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学会分析某个未知区域各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

  联系及该区域的地理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海龙凤1314 shlf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播放一段关于亚洲的录像资料,如长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马拉雅山脉等)

上海龙凤1314 shlf  学生发言:中国、亚洲、日本??

  (二)新授

  板书第一章认识大洲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上海龙凤1314 shlf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阅读。教师进行总结。

  板书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2、亚欧大陆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的大陆。学生通过阅读图1—1,进行讨论后总结。提问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书3、亚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纬度范围:南纬10度~北纬80度之间经度范围:东经25度~西经170度之间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2)海陆位置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习,直到认识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应该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承接通过我们对亚洲的学习,请同学们都欧洲的地理位置,来描述一下。学生通过读地图1—1,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活动分小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行总结。欧洲:

上海龙凤1314 shlf  纬度范围:北纬36度~北纬71度之间经度范围:西经9度~东经66度之间

  总结归纳了解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学生回答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两方面。

  点拨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亚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骤来分析掌握欧洲的地理位置。(学生小组探究完成)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4

  【教材说明】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后两个标题内容。本节内容是:体会聚落差异源自环境差异,认识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了解聚落的发展表现,在变化中发现问题――传统聚落在消失,在探讨传统聚落价值中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应该以体验领悟、分析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体验人地关系的和谐与发展,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趋势,深入浅出地突破学生学习的畏难心理,了解地理知识的现实和应用价值,在思想上获得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产生无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创造力。为其合作学习、多元化学习、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上海龙凤1314 shlf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理解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

上海龙凤1314 shlf  (2)通过理解体会传统聚落的内涵与价值,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聚落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进一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上海龙凤1314 shlf  (2)体会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和思想实践上的智慧高度,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乐于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

  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教学难点】

  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

  【教学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运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问题引导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推陈出新,创设情境

上海龙凤1314 shlf  展示课件中不同聚落的图片,启发学生分析:分出乡村还是城市,人们从事什么样的劳动生产活动,师生互动得出聚落的本质差异在于劳动生产方式。

上海龙凤1314 shlf  转承:劳动生产方式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适应环境,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手段,所以必须立足于环境。因而,聚落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课件演示)

上海龙凤1314 shlf  二、水到渠成,新知分布

  1.聚落与环境

  师:探究事物间的关系必须弄清两个方面:(1)弄清两者之间的作用与影响。(2)理解相互适应表现。

  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教材中影响聚落分布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上海龙凤1314 shlf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根据书上的图,还可以联系生活,活跃了思维并勇于探索发现和推断,使他们在参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自信,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师: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学生认同后继续)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不仅具有鲜明的环境特征,还深刻地体现了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智慧和改造水平。

上海龙凤1314 shlf  展示课件中东南-带雨林区的民居,西-带沙漠区的民居,学生讨论。

  转承:民居建筑适应于环境,更适用于生活,它体现了环境更体现了人类的智慧。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聚落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可以说:传统聚落记录人类智慧的发展进程,它是浓缩了的历史,而现代民居则体现了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并在飞速发展中。

  2.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师: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回望历史,农耕文明的发展,生态退化出现了;如辉煌的巴比伦古国就是在发展农耕中,生态恶化后过早陨落的;工业文明的发展,环境污染随之而来。所以我们在发展与变革中,一定要顺应自然规律,权衡利弊,以保证进一步的发展。聚落的发展我们应如何面对呢?(课件演示)

  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总结聚落发展表现及出现的变化。

  设计意图:设置问题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肯定,引发学生对消失中的传统聚落的关注,先抑后扬,牵引着学生的心。

  生:总结传统聚落的价值。

上海龙凤1314 shlf  师:全世界人民都已意识到这一点,并已经把在乡村和城市建设中,如何保护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作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了。

  生:根据生活所见回答。

  师:总结归纳:(1)立法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2)圈建保护。(3)异地迁建保护。

上海龙凤1314 shlf  转承:有些极其珍贵的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已经不再是某国某地为保护自身特色和历史的珍宝,而成了全世界人民的文化瑰宝了,那就要把它们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了。

  生:根据课件中图片回答,了解37处世界文化遗产及其中有6处属于传统聚落类的文化遗产。

上海龙凤1314 shlf  三、开阔视野,迁移拓展

  师:放眼世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传统聚落还有很多,这里是?(课件演示)

  生:意大利水城威尼斯!

  师:真棒哦!我们了解一下意大利水城威尼斯。那么这里?(课件演示)

  生:中国的威尼斯――苏州。

  师:我们来谈谈你们对苏州的印象。

上海龙凤1314 shlf  生:水乡,园林,人间天堂,苏州工业园区。

  师:苏州是我们中国首批的历史文化名城,小桥流水、民居老街、大小园林,真可谓是移步易景啊!

  四、晒晒收成,展我风采

  师:展示课件中关于苏州的组图。

上海龙凤1314 shlf  生:根据课件所展示的图片分组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对苏州园林的建筑风格与环境的适应,和对苏州发展的建议,让学生把本节所得的思想加以应用,实现内化。

上海龙凤1314 shlf  五、归纳总结,收获累累

  学生总结,教师点拨,强化重点难点。

上海龙凤1314 shlf  六、兴趣盎然,走进生活

  师:苏州在发展,我们家乡也在发展,请分析一下我们的家乡,有哪些与环境相适应的表现,它的发展应注意哪些问题?到网上查找详细资料,写成小论文,相互交流。

  第二课时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①。

  【复习提问】我国的四至点分别在什么地方?我国纬度位置的特点是什么?我国的纬度位置有何优越性?

上海龙凤1314 shlf  【新课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陆地面积广大,而且还有广阔的海域。

上海龙凤1314 shlf  【板书】三、广阔的海域

上海龙凤1314 shlf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②(中国的临海示意图)。

  【提问】由北向南我国濒临的海洋分别是哪些?

  【讲述】我国所濒临的海洋,从北至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以及台湾岛以东的太平洋洋面。渤海与黄海大致以渤海海峡为界;黄海因海水呈黄褐色而得名,长江口北岸为黄海和东海的分界线;台湾海峡的南端为东海与南海的界线;南海是我国面积,海水最深的海区。

  【板书】

  1.东临四海一洋

  2.领海和内海

  【承转】我国东临辽阔的海洋,但这些海域并不全部是我国的领海。

  【提问】我国的领海宽度是多少海里?

  【讲述】我国的领海是指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因此,黄海、东海和南海的一部分为我国领海,12海里以外则为公海。被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环绕的渤海,以及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的琼州海峡则为我国的.内海,其全部海域均属于我国行使主权的范围。我国的领海面积大约有300万平方千米。

  请同学们在图册上找到我国的临海和内海。

  【练习】在填充图册“中国疆域图”上填注出我国的海域。

上海龙凤1314 shlf  【投影】世界主要国家大陆海岸线比较表。

  【提问】我国大陆海岸线有多长,居世界第几位?

  【讲述】我国大陆海岸线漫长曲折,约18000千米,沿海岛屿星罗棋布,共有5000多个(如果加上岛屿的海岸线,我国海岸线总长度在30000千米以上),沿海有许多优良的港湾,便于船舶停靠。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③(中国的岛屿、半岛和海峡示意图)。

上海龙凤1314 shlf  【读图】在教师指导下,找出图中的台湾岛、海南岛、南海诸岛、雷州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琼州海峡和台湾海峡等。

上海龙凤1314 shlf  【练习】在填充图册“中国疆域图”上填注出上述岛屿、半岛和海峡。

上海龙凤1314 shlf  【板书】3.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岛屿

上海龙凤1314 shlf  【读图】读“世界政区挂图”,请学生在图上找出中国、英国、蒙古和美国。

上海龙凤1314 shlf  【提问】从海陆位置来看,我国与英国、蒙古有何不同;与美国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归纳】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英国为欧洲西部的一个岛国;蒙古为欧亚大陆上的一个内陆国家;美国虽然与我国一样属于海陆兼备的国家,但是其东(大西洋)西(太平洋)临海洋,这与我国东临大洋,西靠大陆又有所不同。

  【讨论】分析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上海龙凤1314 shlf  【归纳】我国东部濒临世界上的大洋——太平洋,这使得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在夏季风湿润气流的影响下,雨量充沛,有利于农业生产。沿海地区便于发展海洋事业,以及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往来。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使我国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交往,便于与周围国家的边贸往来。在这里,古代有的“丝绸之路”,现有横贯欧亚大陆的铁路线。

上海龙凤1314 shlf  【板书】4.优越的海陆位置

上海龙凤1314 shlf  【承转】我国不仅海岸线漫长曲折,而且还有20000多千米的陆上疆界。

上海龙凤1314 shlf  【板书】四、陆上疆界和邻国

  【读图】读教材中的“中国行政区划简图”,按逆时针方向,自东向西依次读出我国陆上邻国及隔海相望的国家。

上海龙凤1314 shlf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④(中国的邻国示意图)。

上海龙凤1314 shlf  【归纳】结合投影片④,总结我国陆上邻国有15个,按逆时针方向依次为: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布丹、缅甸、老挝和越南。

上海龙凤1314 shlf  同我国隔海相望的有6个国家: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

  【练习】看投影片④,完成练习2和练习3。

  练习2.对照《中国地图册》的“中国政区图”,把“中国疆域图”中的邻国按编码写出国名:陆上接壤的国家:①朝鲜、②俄罗斯、③蒙古、④哈萨克斯坦、⑤吉尔吉斯坦、⑥塔吉克斯坦、⑦阿富汗、⑧巴基斯坦、⑨印度、⑩尼泊尔、(11)锡金、(12)布丹、(13)缅甸、(14)老挝、(15)越南。

  同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①韩国、②日本、③菲律宾、④文莱、⑤马来西亚、⑥印度尼西亚。

上海龙凤1314 shlf  练习3.与我国有两处接壤的邻国有俄罗斯和印度。

  板书设计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5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及区位特征

  3、培养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把获得的有用信息、结论加以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自主探究法

上海龙凤1314 shlf  2、读图分析、讨论法

上海龙凤1314 shlf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上海龙凤1314 shlf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增强学生对城市发展的参与意识

  二、教学重点

上海龙凤1314 shlf  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上海龙凤1314 shlf  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自制图表等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世界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新的城市在不断涌现,这就是城市化。在第二章中我们一起来探讨城市以及城市化。

  板书:第一节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

  城市形态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8页图2、1,注意观察比较三幅图中城市的形态,想想城市外部形态之所以不同和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看图)

  总结:成都是团块状是因为在平原上;兰州沿着黄河谷地延伸呈条带状;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又是丘陵地区,地形崎岖不平,呈分散状。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城市形态收地形、水系和交通线路的影响。

  过渡:城市的形态差异不仅表现在外部形态的不同,在城市的内部,不同的土地有不同的利用方式,形成城市的不同功能分区,从而形成不同城市内部不同的空间结构。

  板书: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18-21页的内容,采取自学—指导的教学方法,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城市中的土地有那些主要的利用方式?

  (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上海龙凤1314 shlf  2、阅读教材图2、2,观察城市中有哪些主要的功能区?分别是怎样形成?不同功能区有明确界线吗?

  (主要有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无明确的界线)

  3、什么是集聚效应?

  4、城市分布最广泛的功能区是那种?(住宅区)

上海龙凤1314 shlf  5、随着城市的发展,住宅区出现怎样的分化?不同等级的住宅区有什么差异?

  6、商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的什么位置?为什么?(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和街角等位置)

  7、中心商务区有什么特点?它和一般的商业区有什么不同?

  8、读图2、5,说说常州市的工业分布特点。为什么有这样的特点?(沿着铁路和公路分布,这样分布可以方便运输,降低运输费用)

  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城市形态的差异。城市不仅有一定的形态,其内部还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城市地域结构

  1、概念:

上海龙凤1314 shlf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称为城市地域结构

  2、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了解)

  (若时间允许,本部分可以采取学生课上阅读的形式进行)

  模式形成形状同心圆模式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同心圆扇形模式在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城市各功能区出现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扇形或楔形多核心模式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范围越来越大,原有市中心区由于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使得远离中心的郊区也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点,发展形成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

  1、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城市地域结构特点—即城市内部各功能区的空间组合不同。

  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上海龙凤1314 shlf  (1)经济因素——主要因素。

上海龙凤1314 shlf  对城市来讲——城市土地有限,不同地段租金不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付出租金最高的经济活动才可能得到相应的地段。而不同的经济活动类型其付租能力(或愿意付出的租金)又不同。直接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

上海龙凤1314 shlf  I、交通便捷程度。一般来说,交通便捷程度越好,土地价格或租金就越高。

  II、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如下面表格及相应的坐标图示)

  (本部分采取学生分析教材图2、8,完成相应问题,教师进行总结归纳的方式进行)

上海龙凤1314 shlf  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用地要求占地少,要求最大程度的接近消费群体占地多,要求方便上下班,又要方便购物工业生产占地较大,地租占成本的比例很高受距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因而位于距市中心最近的A区,在A区商业支付的租金最高较小。因而位于距市中心较近的B区,介于商业区和住宅区之间较小。在距市中心最远C区只有工业出的租金最高过渡:在实际生活中,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并非完全按照这一经济规律呈现,而是更具复杂性。这说明除了经济因素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在起作用,请大家结合你的认识、图2、9和案例1:纽约市的少数民族区谈谈你的看法。

  (2)其他因素

  I、收入——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

  有能力支付昂贵租金和选择最佳居住环境的人,其居住地往往形成高级住宅区。

  II、知名度——城市内某些地区在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具有很高的声誉,这往往会吸引更多新的住宅或商场建在该处,以提高其知名度。

上海龙凤1314 shlf  III、种族聚居区的`形成——在有些城市的某一区域内,如果某个种族或宗教团体占优势,就可能形成种族聚居区。如纽约市的唐人街、哈林区、小意大利区等。

  IV历史因素——城市的建筑物和街道设计可以维持久远,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着深远的影响。

上海龙凤1314 shlf  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上海龙凤1314 shlf  城市发展的初期城市发展的中后期城市的地域范围狭小扩大各类功能用地的关系混杂布置,无明确功能分异分异明显工业发展方向在市中心形成工业的自然团聚市区的工厂企业纷纷外迁原因分析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引起为降低成本、保护环境三、城市的合理规划

  关键:处理好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的关系。

  居住区和其他工作地点之间应有:

上海龙凤1314 shlf  1、便捷的交通联系(为了方便职工的上下班)

上海龙凤1314 shlf  2、排放废气和废水的工厂应布置在居住区的下风向和河流的下游地带的远郊区

  3、卫生防护带

  课堂总结:略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6

  【教学目标】

上海龙凤1314 shlf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气候变化的各种尺度及相互关系

上海龙凤1314 shlf  2、了解全球及中国气候变化的趋势

上海龙凤1314 shlf  3、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上海龙凤1314 shlf  二、能力目标

上海龙凤1314 shlf  1、培养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的能力

上海龙凤1314 shlf  2、培养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上海龙凤1314 shlf  树立学生的环境、全球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学难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具准备】

上海龙凤1314 shlf  录像带、投影仪、投影片、全球变暖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备注:本部分可以用投影的形式展现)

上海龙凤1314 shlf  阅读资料:①1982年冬,美国纽约出现22℃高温,创百年纪录;1987年夏,希腊雅典出现罕见持续46℃高温天气;1988年7月,中国武汉高温天气持续25天之久。20xx年也出现了持续40多天的高温天气。

  思考:上述现象反映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全球变暖。

  【教师引入】全球变暖已成为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它直接造成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破坏。因此,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就是:全球气候变化。

  【板书】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预习新课】(备注:本部分可以用投影的形式展现)

上海龙凤1314 shlf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49—50《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部分》,思考

  1、①什么是气候变化?

  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是什么?

  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几种类型?

  ④各种不同尺度气候变化的概念分别是什么?

  ⑤不同尺度的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

  2、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什么?我国的情况如何?

  3、区域性气候的变化与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关系?

  【板书】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学生回答】

  1、①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

  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近代气候变化三种类型。

  ④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称为;距今1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称为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叫做近代气候变化。

上海龙凤1314 shlf  ⑤大尺度的气候变化是小尺度气候变化的背景和分析依据,而小尺度气候变化则反映了大尺度气候变化中的细节。

上海龙凤1314 shlf  2、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气温升高,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6℃。我国气候变化的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近百年来,我国气温上升了0.4—0.5℃,略低于全球平均的0.6℃。

  3、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上升。例如,我国北方地区气温增高比较明显,而有些地区(如我国长江流域一带)气温上升并不明显,甚至下降。这说明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板书】(备注: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进行总结板书)

上海龙凤1314 shlf  1、概念、表现、分类

  2、显著特点:气温升高

  【小结】略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7

  教学目标

上海龙凤1314 shlf  1、知识与技能:理解高压、低压系统的活动规律与天气特点。

  2、过程与方法:会运用简易天气形势图分析各地天气系统及天气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上海龙凤1314 shlf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论联系实际,增强防灾抗灾意识。了解科技前沿,树立学习科学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

  1、能根据气压分布图判断其气流状况及天气特点;

上海龙凤1314 shlf  2、能读懂简易的天气图,推测近期的天气变化趋势,并用规范的语言来表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导入

  今年的9月3日特别有意义,它是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大家都回家看阅兵仪式了吧?这些镜头,你们还记得吗?

  【PPT投影】展示阅兵仪式的照片:英姿飒爽的三军仪仗队、激动得流着泪的抗战老兵、踏着“七彩祥云”而来的空军方阵。

上海龙凤1314 shlf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阅兵仪式上那道最美的风景——湛蓝的天空呢?事实上,如此美丽的天空,来之不易。为了确保阅兵的顺利进行,从8月20日起,北京地区正式启动空气质量保障措施,通过全市上下共同联动,积极协调周边省市协同减排,全力保障阅兵纪活动期间北京的空气质量。至9月1日,北京空气质量已连续天天优良,空气质量保障情况甚至超越了2008年奥运会期间。当然,如果没有老天爷帮忙,谁也不能保证当天一定是好天气。就像秋游之前,你是否也担心过老天配不配合呢?先让我们来看看专家9月2日的分析预测吧!

  我们之前已经对气候有所了解了,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范围大,时间长,一般变化不大。但是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天气是短时间的、多变的。那么,专家们凭什么就知道9月3日降水可能性小呢?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我们发现文中在讲到晴的时候,提到了当时“影响北京的天气系统主要是东移的槽脊”。

上海龙凤1314 shlf  【讲授】引出“槽、脊、高压、低压”的定义

  教师引导:其实槽和脊是天气系统的名称。天气系统通常指引起天气变化的高压、低压和高压脊、低压槽,锋面等具有典型特征的大气运动系统。而所谓天气预报就是对各种天气系统的预报,通过对未来某时段内各种天气系统的产生、移动和消亡的变化来分析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

  请学生根据教材内容了解“高压与低压”、“槽和脊”,并归纳在这些天气系统在等压线分布图上的气压分布特点。

上海龙凤1314 shlf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内容,学习到了“高压”和“低压”,“高压”即中心气压高于四周,“低压”刚好相反。由高压中心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高压脊”,由低压中心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低压槽”。

  教师引导: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教师在等压线分布图上可先找到高压脊,画与之相垂直的一条线,请同学们说说其与等压线相交的点上分别对应的数值,对比后发现,脊线上的气压值高于两侧。所以脊线本质是气压比两侧都高的点集合。

  【活动】探究一高压与低压的大气运动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上海龙凤1314 shlf  活动一案例分析,研究控制北京附近的天气系统及其对北京天气的影响

  活动一(1)标出控制北京地区的天气系统的名称

  教师引导:下面让我们来看看9月3日那天,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状况,请同学们来观察一下图上北京附近正被什么天气系统控制着?

  学生活动:读图后,分析北京附近气压的分布情况,找到天气系统的中心,通过比较中心与四周等值线的数值分布,结合教材内容,找到了“高压”中心,并在图上用“G”标出。在此基础上,画出由它延伸出来的高压脊(脊线)。(一位同学黑板演示,其余同学在学案上画。)

  活动一(2)画出此时北京和伊尔库茨克的风向

上海龙凤1314 shlf  教师引导:先请同学讲讲风向的画法。

  学生活动:画过北京的风向的基本步骤,回答要点如下:

  1、先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

  2、北京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偏右(右手定责画法),风向右偏。

  3、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确定风向,用箭头标出。

上海龙凤1314 shlf  4、准确说出风向:西南风。过伊尔库茨克的.风向的画法类似,为西北风。

  活动一(3)(4)完成高压(反气旋)示意图(画出高压系统周围四个点各处的风向以及垂直气流的运动方向),并用简要的文字归纳小结。

  教师引导:请学生在黑板上标出该高压系统北部和东部的风向。

  学生由此发现,在高压系统的不同部位风向是不同的。水平方向上大气好像发生了旋转。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大气水平涡旋,我们把它叫做反气旋。高压和反气旋是对同一个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一个指气压状况,一个是指气流状况。画过北京、伊尔库茨克等四个风向后,可利用这一方法在高压系统的模式图当中将大气运动的示意图画完整。教师最后引导学生做规律小结。

上海龙凤1314 shlf  学生活动:(抽两名学生上黑板画,一个画北半球反气旋示意图,一个画南半球反气旋示意图。其余学生在学案上画。)主要步骤:

上海龙凤1314 shlf  1、在高压中心用“G”标明。

  2、画四点的水平风向。

  小结:

  1、通过画图,我们得出结论:北半球,反气旋顺时针向外辐散,南半球由于地转偏向力向左,所以逆时针向外辐散。因为近地面水平方向上中心空气会不断辐散,于是垂直方向上,由高空空气下沉来给予补偿。

上海龙凤1314 shlf  2、关于天气,高压区,垂直方向上,高层大气自上而下来补充,盛行下沉气流,空气下沉升温,教师可引导“云消雨散”,故少雨。描述为,在高压控制下的地区,天气一般“晴朗干燥”。联系北京9月3日“秋高气爽”的好天气。

  【活动】案例分析,研究控制东京附近的天气系统及其对当地天气的影响

上海龙凤1314 shlf  教师引导:【PPT投影】9月3日上午,部分地区的卫星云图

上海龙凤1314 shlf  学生活动:观察北京上空的云层特点,发现此处晴空万里。继而验证了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干燥的规律。

上海龙凤1314 shlf  教师引导:那么在该高压系统的东面呢?可能正在受什么天气系统的控制?

上海龙凤1314 shlf  学生活动:该处云层厚,很有可能是多云或降水天气。可能是受低压(气旋)的控制。

  学生活动:

  1、标出低压、低压槽

  2、画出此时伯力、东京的风向

上海龙凤1314 shlf  3、完成低压(气旋)示意图(画出A'B'C'D'的风向以及垂直气流的运动方向)

  4、水平方向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垂直方向盛行上升气流,天气阴雨。

上海龙凤1314 shlf  小结:教师应引导学生边画、边想、边理解。自然地理难,往往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但是其科学性强,逻辑性强,一环扣一环。这个活动题中,从确定中心气压性质(低压区),到画风向(水平方向上,大气从四面八方向流入中心),到了解垂直气流方向(中心的空气上升,盛行上升气流),最后推测天气变化(气流上升遇冷凝结容易成云致雨,往往形成阴雨天气),一步接着一步。只要学生能把整个过程从头到位不折不扣地理通理顺,那么这个问题就解决,掌握了,甚至可以说,以后都很难忘记。

上海龙凤1314 shlf  【活动】探究二研究2015年8月6日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示意图,分析有关问题。

  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不同的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是不一样的,而天气系统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又时时刻刻使天气也随之变化。生活中,我们研究天气系统,也是为了预测天气的变化趋势,从而更好地指导人们安排好生产和生活。

上海龙凤1314 shlf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讨论:

  学生活动1、请根据等压线数值,标出甲、乙分别是何气压中心。

  学生答:甲,低压系统;乙,高压系统。

  学生活动2、图示时间,影响北京和上海的分别是什么天气系统?

  学生答:北京受低压控制,上海受高压控制。

  以上两题,难度系数都较低。第二题中,学生答出北京受低压槽控制,超出预计水平,说明对槽脊的概念已经理解掌握,能在图中判断并描述出来了。

  学生活动3、假如你是天气播报员,请你来播报一下当时北京和上海的天气情况。

上海龙凤1314 shlf  学生答:北京,阴雨天气;上海,高温晴朗。

  这一题难度系数略高,一方面需要结合之前刚学的规律,从高低气压来判断天气,这个还不算难;更难的一面是,题目要求“假如你是天气播报员,请你来播报一下当时北京和上海的天气情况”,这就需要学生用规范的术语来回答这个问题。普遍的结果是学生知道意思,却不会表达,或者表达得不够精确。以此作为机会,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所在,既要用准确的文字来表达,也要通过口述,来检验其合理和流畅的程度。教师应要求学生尽量用较为简略的语言来描述,言简意赅,突出天气的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特点)。

上海龙凤1314 shlf  提供当时的天气预报,ppt展示文字材料,一来验证学生的推测分析,提高趣味性,二来引导学生作出更精确的归纳。北京:天气闷热,降水概率高。上海:高温天气,且无降水。

  <过渡>炎热干燥的伏旱天气就是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引起的。

上海龙凤1314 shlf  介绍:伏旱是指我国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盛夏(多指7月8月)降水量显著少于多年平均值的现象,属于季风区灾害性气候。一般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且少台风活动时,容易出现严重干旱。夏季是农作物生育旺盛的时期,伏旱对作物的生长及产量都有重要影响。图片展示伏旱中,皲裂的土地。伏旱期间虽然晴朗少雨,但因长江中下游和川东地区河网密布,水汽蒸发很多,低空湿度仍很大,故热量不易散发。高温加高湿,人体不易排汗,感到闷热难耐,还可能引发疾病,危害人、畜健康。那么这个时候最能缓解高温酷暑的是谁呢?

  学生活动4、据图判断当时影响台湾的天气系统。

  学生答:低压(气旋)。

上海龙凤1314 shlf  教师引导:这题本身不难,但是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做进一步探究。例如:1、从该系统等压线的分布来看,气压值向中心方向急剧下降,中心气压值非常之低,这是普通的低压中心吗?2、等压线排列如此之密集,又反映了什么?

  学生活动:受教师的启发后,思考并得出结论:这是一个强烈发展的低压中心,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就大,表示四周风力很大。学生恍然大悟,是台风。

  介绍有关台风的源地、移动路径等知识。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8

  一、教学目的

  “三圈环流”一直是教学的难点。由于本节内容空间尺度大、要素多,只凭课本中的图片,学生难以理解吃透,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展示,也只能看得见,仍然摸不着,学生也只是凭借画面去想象,难以形成空间思维的概念,最后也是晕头转向。因此我们决定让学生动手,制作三圈环流模型。以此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思路

  本次实验按照实验准备――小组分工――合作互助――模型展示――教师总结这5步完成。在实验准备阶段,由老师事先安排好实验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分工对材料进行加工,形成最后模型制作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结合课本上“三圈环流的形成”相关文字介绍,合作完成模型;最后对模型进行展示,教师对模型制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

  三、教学准备

  (1)地球仪。每个班准备10个橡胶地球仪玩具,其大小适中,并自带经纬网,学科性强,可以在实验的同时帮助学生加深地理认识。

上海龙凤1314 shlf  (2)硬纸条。以打印纸为材料,上面已经绘制了4个垂直气流、3个近地面风向和3个高空风向,只需要学生在上课时沿线剪下即可,大大节省了课堂时间。同时,在设计上,高空风和近地面风是不一样的`,高空风成弧形,最后偏转了90°,近地面风成直线形。这是因为高空风向和近地面风的成因略有差异,在制作前需要给学生具体强化。

上海龙凤1314 shlf  (3)透明胶布、剪刀等。

上海龙凤1314 shlf  (4)模型制作:①明确分工。在课堂上,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理分工。2个同学负责剪纸,2个同学负责折叠,准备出4个垂直气流、3个高空风、3个近地面风,另2个同学负责阅读课本,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②合作互助。材料准备齐后,小组同学群策群力,共同完成模型。

  第一步,赤道地区受热最多,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所以在赤道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气流;而极地终年寒冷,空气堆积下沉,所以极地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气流。

上海龙凤1314 shlf  第二步,赤道地区空气上升后,高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极地地区空气下沉后,高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高空空气由赤道流向极地(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南风逐渐右偏成西南风,在30°N附近高空偏转成西风。这样,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不断在此堆积下沉。因此,30°N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气流。因此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空气由此向南、向北流出,其中向南流的气流(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逐渐偏成东北风(近地面),低纬环流形成。

  第三步,从30°N近地面向北流的气流(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逐渐偏成西南风(近地面);极地空气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空气向南流出(北风),逐渐偏成东北风(近地面)。于是在60°N附近,从南边来的西南空气和从北边来的东北空气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因此60°N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气流。

  第四步,60°N附近空气上升后,在高空分别流向30°N(高空风)和90°N(高空风),组成了中纬度和高纬度环流圈。

  四、模型展示

上海龙凤1314 shlf  模型制作完成后,各小组派代表展示小组模型制作成果,并结合模型说出三圈环流的过程。

  五、教学评价

上海龙凤1314 shlf  本次模型制作,体现了模型制作的以下优势:

  一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传统的教学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只靠死记硬背掌握知识的要点,学习的兴趣不浓,效率不高。而本次“三圈环流”模型制作,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在小组中合作学习,动手制作,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色,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是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完成本次模型,需要调用以往所学的“热力环流”、“风”、“地转偏向力”等知识,这也是“三圈环流”的难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查阅相关资料,加深了对以往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上海龙凤1314 shlf  三是将复杂、运动的地理事物进行分解,直观地展现出来,深化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通过本次模型制作,学生对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有了更加直观、深刻的认识。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9

  一、教材分析:

上海龙凤1314 shlf  地壳是自然地理环境中众多要素的基本载体。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地壳的物质组成主要为矿物与岩石,地壳物质的运动,构成了大大小小的物质循环过程,其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地质循环。

  二、教学目的:

上海龙凤1314 shlf  1.了解矿物的定义及分类,能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上海龙凤1314 shlf  2.观察岩石标本,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3.运用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上海龙凤1314 shlf  4.结合实际,理解地质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通过对不对矿物、岩石的对比,初步学会对常见岩石的识别方法。

上海龙凤1314 shlf  6.通过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7.通过填绘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想像能力。

  三、教学重点:

  1.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上海龙凤1314 shlf  2.地壳的物质循环。

  四、教学难点:

上海龙凤1314 shlf  1.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上海龙凤1314 shlf  2.地壳的物质循环。

  五、教具:

  教师:矿物、岩石标本、瓷板、多媒体课件学生:采集岩石标本

  六、教学方法:

  讲解法;图表对比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第一章,我们从宇宙的角度了解了地球,现在让我们回到地球,站在地球上来认识人类的唯一家园--地球。我们知道,地球从形成至今经历了46亿年,而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其地表形态、大气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由于什么引起的呢?

  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就是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那么自然环境中的物质是怎样运动的?能量又是如何进行交换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程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讲授新课】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板书、图片、幻灯片并讲解)

  (一)矿物(板书并讲解结合用表格形式讲解)

上海龙凤1314 shlf  1、矿产的概念(板书并讲解)

上海龙凤1314 shlf  2、矿产的基本存在形式(板书并讲解)

上海龙凤1314 shlf  3、矿物的硬度等级

上海龙凤1314 shlf  4、矿产的形成

上海龙凤1314 shlf  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常常按一定的规律聚集在一起,形成岩石。(二)岩石(板书并讲解)1、岩石的概念(板书并讲解)

上海龙凤1314 shlf  2、地球上主要的岩石类型、成因及主要特征(用表格形式讲解)

  研究表明,我们生活的地球已走过了她46亿年的漫长历史。在这46亿年中,她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其中规律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地质循环。

  二、地壳的物质循环(板书并讲解)

  (一)地质循环(板书并讲解)

  (二)岩石的转化(板书并讲解结合幻灯片讲授)

  岩浆岩沉积岩

  上变变风化

  升熔质侵蚀

  冷融作搬运

  凝沉积

  岩浆变质岩

  熔融作用

  特别讲授:化石的地质意义

  【复习新知】

  地壳物质循环需要的时间很漫长,往往需要几十万年,有的要经过几亿年,远远超出了人类历史的长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岩石和矿产是不可再生的;因此,我们要提倡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

  地壳的物质循环一刻也不停地进行着,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地壳的物质循环一段时期内留在地表的痕迹而已。因此,在自然界中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地壳的演化。

上海龙凤1314 shlf【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相关文章: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精选12篇)09-21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10篇03-31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10篇)04-01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合集10篇)04-01

蝶恋花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12-17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教案12-16

人口迁移教案(地理必修II)12-17

高一必修二英语必考作文02-17

《作为偶像》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12-17

《品质》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