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龙凤1314 shlf

《呼兰河传》读后感

时间:2023-07-03 17:03:44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上海龙凤1314 shlf《呼兰河传》读后感【集锦15篇】

上海龙凤1314 shlf  读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呼兰河传》读后感【集锦15篇】

《呼兰河传》读后感1

  寒假来了,我抱着一摞书缓缓走进书房,泡上一杯茶,在茶香袅袅中走进书的世界。脑海里仍然浮现着《祖父的园子》中那个顽皮可爱的小女孩,还有孩子一般的天真烂漫、宽厚温暖的外祖父。于是我带着这样一种美好的印象读起萧红的《呼兰河传》。

  呼兰河城是颓败的,所以小说的基调是灰色的,作者用冷淡平静的叙述,描绘黯淡的画面,把我们带到了20世纪初的.呼兰城: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整个城镇就像是笼罩在一片灰色中,乌云蔽日,阳光隐蔽。到处可见的是人们的无知愚昧和自私冷漠带来的一个又一个的灾难,他们麻木得让人愤恨,让人激不起一点内心的波澜。

  而他们的愚昧和迷信害死了小团圆媳妇。小团圆媳妇原本是一个活泼健康的小女孩,由于贫穷,十二岁就到一户人家当童养媳。而小团圆媳妇到婆家以后,婆婆为了“教育”她,经常打她,渐渐地她变得又黑又瘦,精神也不太好。婆婆认为她有“病”,不断找各路“大神”给她看“病”,不断地折磨她,最后小团圆媳妇的命也因此被断送了。

上海龙凤1314 shlf  在小说中,萧红把童年时代无意识的回忆像穿珍珠一样穿在一起,悬挂在读者眼前,凭吊着她幼时温暖的回忆,慰籍自己孤独悲苦的心灵。同时,作品又表达了萧红对国民盲目、愚昧、麻木、残忍的劣根性的忧愤和悲悯。后来这一作品被人认为是继鲁迅作品之后,对国民心态的开掘和批判的又一力作。

  虽然书的基调是灰色的,可是在这混沌的灰色中也有一些光亮。相比萧红的童年,我们的童年是幸福的,我们更是幸运的。也许正是童年的美好吧,一生坎坷流离如飘蓬流转的萧红在生命的最后旅途中更加怀念童年时光,用自己的淡然的文笔写下了这篇文章,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但又处处都是故事。

  读《呼兰河传》,就像品一杯茶,有淡淡的苦涩,也有淡淡的清香。

《呼兰河传》读后感2

上海龙凤1314 shlf  我最近在读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呼兰河传》,它是一个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叫萧红的女作家写的,我觉得她的文笔非常大气。萧红以灰色的笔调描述了呼兰河。

  书中,萧红用轻盈的笔调写下了她的童年,其中,萧红很多次提到了她的祖父与她嬉戏玩耍的场面,因为在家中,只有祖父最关心她,而其他人却非常歧视她。书中有一处情节最是我难忘,萧红趁祖父不注意,往他的帽子上插满了玫瑰花,祖父却没有察觉,还说:“这季节的玫瑰真香啊!”萧红在旁边哈哈大笑。

  读到这里,我感觉萧红的童年是过得非常无悠无律同时也感到自己身在童年感到高兴,是呀,童年是上帝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童年。我又为萧红感到惋惜,因为她31岁就死了,如果她不这么早死的话,也许还能给我们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

上海龙凤1314 shlf  平淡得像秋水一样,一个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会。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再善良,也抛不开那些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旧思想,土办法。抛不开,倾家荡产、家破人亡也是必然的。

  呼兰河畔的生活,故事里充满了那时候的人的迷信的`影子,什么海龙王啊,什么叫魂啊的,说来说去还不是为了个大泥坑。那里人是萧红那年代最平凡的一种人,靠自力更生却摆脱不了小市民的身份,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喋喋不休。烂漫的笔调下刻画出的一个寂寞的世界。迷信还是迷信,跳了大神,给人去病。看了生日再去嫁,若是生日不好但家财万贯的男孩是可以嫁得的。虽然这么愚昧,这么这个样却在这么个家庭还有这么个温馨,点点的那种,好像炊烟一样迷茫,摸也摸不着,碰也碰不透。

  《呼兰河传》里的故事,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苦闷和寂寞也一样,而这一心情投射在《呼兰河传》上的暗影,但见之于全书的情调,也见之于思想部分,这是可以惋惜的,正像我们对萧红的死一样惋惜。

  啊,真想永久停留在童年。可是时光总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颗善良、热情、奋进的心来好好珍惜、感受这如花的大好时光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3

上海龙凤1314 shlf  或因懒惰、或因拖沓成性,总之借口总是容易找的,时至今日,终于断断续续的读完了《呼兰河传》。诚然,为人物、为国家、为公司立碑立传者比比皆是,而为地方、甚至一个偏远小城立传者罕有。萧红以散漫、随意而又诗化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副多彩的风土画卷,那是一个平静、寂寥而又美丽的小城,一群平实、健忘、鲜活的平头百姓过着清贫而满足、亘古不变,周而复始的原生态生活。一个时代、一座小城、一群人仿佛是中国大地在那个时代,甚至更久远时间中的一个缩影,一个写真。可以说,《呼兰河传》是一个多棱镜,不同人读它,不同的'感悟。

上海龙凤1314 shlf  虽为南方人,不尽可能理解“不过了,买一块豆腐吃去!”的妙处,读着它,却一股脑儿的勾起儿时的回忆,儿时的一幕幕以蒙太奇般的手法呈现在我的脑海,记忆弥漫,尤为温暖,那燃着火烧云的傍晚,袅袅炊烟,那看戏的热闹,那甜腻腻的叫卖声,那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稚气,串串童年符号永久的融进了故乡的云,故乡的水,开始怀旧、开始恋乡,我已老矣?但很享受这份温情,这份美妙。

  遭遇苦难而悲剧的团圆媳妇儿、有些阿Q而忠诚的有二伯、勇敢坚韧的冯外嘴子……一个个鲜活、立体的人物,仿佛就在我们的身边,艺术源于生活,不需要多余的装潢和深奥的道理,接地气,这就最容易引起共鸣与同感,而现实的生活,又有多少类似角色?

  《呼兰河传》描写的诸多人与事是中国文化和历史沉淀的缩影,甭提那个大水泡子意义和经典的吃瘟猪肉的演绎,就拿“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类似的“精彩”一直在生活中不断的上演,而大家帮忙抬出陷入水泡子里的马,多半是为了热闹……呵呵,充分彰显了我们民族特性和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历久弥坚,又是多少文学评论家、社会学家不断深究、分析的课题,我们难道不也应该常反省吗?

  《呼兰河传》承载了太多的东西,懒惰如我的读者,懒于探究,而是随躺随卧,随翻随看,时任思绪飞扬,无限遐想,或悲或喜,信马由缰,无拘无束,享受读之乐趣而已。

《呼兰河传》读后感4

  今天,我读完了女作家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上海龙凤1314 shlf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民国是一个非常棒的时代:大步前进,人才济济。但是读了《呼兰河传》我才发现,民国时期的人们原来如此愚昧,不思进取。

  首先,书中用了很大笔墨来写了民国时期的人们。我总结了几个关键词:不思进取,爱占小便宜,爱管闲事。

上海龙凤1314 shlf  那时的呼兰河人是不思进取的。每天傍晚,小城呼兰河都会有卖豆腐的人在街上叫卖。因为豆腐在当时有点贵,所以穷人吃不起。但是吃不起就更想吃,馋了很久。但是等卖豆腐的人走了后又忘记了,不想着怎么努力挣钱买豆腐。

  那时的呼兰河人是愚昧的。在娘娘庙前有很多卖“带”的人。妇女们都争着买“带”。因为据说“带”可以“带”出一个儿子。这些妇女不想着调养身体,而是去买“带”,非常无知,迷信。而且每当有人病了,人们就请“跳大神”的。但其实“大神”也是一个普通人。为了吃鸡,大口破骂请神人家的病人,把请跳神人家的鸡拿回家吃。这些人是多么无知啊。

上海龙凤1314 shlf  那时的呼兰河人是爱占便宜的。冬天路很滑,一个卖馒头的老人打翻了几个馒头,人也摔在地上。有路人在他还没站起来之前就把馒头吃了。

上海龙凤1314 shlf  那时的呼兰河人是爱管闲事的。一个普通下等人冯歪嘴子,他每天在磨坊里打梆子、磨面。在他的妻子王大姑娘生下第二个孩子去世后,很多人开始传言小孩会夭折,他会上吊,自刎~~~~~~~

  《呼兰河传》写出了民国时代人们的无知、麻木,但这就是那个时代真正的模样。

上海龙凤1314 shlf  在这个黑暗的社会中,有一个人给了幼年的.萧红很大的欢乐,这个人就是祖父。祖父给了“我”很多欢乐:在后园里我和祖父捣乱;我把小白菜种子踢飞、铲地留下一片狗尾草、浇菜时往天空泼水、和祖父学诗把玫瑰花插在祖父帽子上~~~~~~这些事情成了“我”童年最重要的暖色与爱。

  《呼兰河传》揭示了当年真正的呼兰河,一个让作者爱的深沉、爱的热烈的呼兰河;一个让作者恨的无奈的呼兰河。

《呼兰河传》读后感5

  看完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我留下了无限的思考。《呼兰河传》讲了萧红小时候和祖父的故事,这本书的语言并不华丽,但朴素的语言,平凡的人和事同样动人。

  萧红的童年是愉悦的,正因有了一个疼爱她的祖父。祖父带着他在菜园里,摘黄瓜、浇水,给她点灯笼,让萧红玩得不亦乐乎。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是祖父给萧红点灯笼了,萧红在房间中翻箱倒柜,找出了一个陈旧的、落满灰尘的灯笼,祖父细心地把灯笼擦拭干净,点上蜡烛,给萧红玩,直到坏了为止,但祖父依然笑眯眯的。这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但是祖父却有着惊人的耐心和宽容。首先,萧红翻箱倒柜,家里必须翻得七零八落的,一般家长见了都要大骂。其次,萧红找到了一个破旧的灯笼,一般的家长必须没有耐心擦干净,点上蜡烛给孩子玩。更重要的是萧红把灯笼打坏了,祖父没有把她臭骂一顿,居然还笑眯眯的。正正因有了这样一位慈祥的祖父,萧红才有了一个愉悦的童年。

上海龙凤1314 shlf  萧红的童年是愉悦的,正因有了一个不平凡的村子。这个村子里有一个作恶多端的大泥坑,这泥坑经常弄翻马车,淹死人、牲畜,还阻挡了许多人的`前进道路。有了这个泥坑,村里里顿时热闹非凡,翻了马车抬马车,人掉下去了救人,挡住了人从旁边的墙上方爬过去。没有一个人觉得累,更没有一个人要把这个“无恶不作”的泥坑填平。我想,假如填平了这个坑,村子就恢复了冷清,变得寂寞,大家没事可干,失去了抬车的乐趣……当然了,这个泥坑也给村里人带来了“福利”,当牲畜淹死的时候,许多人都去抢猪肉吃,杀猪的捡了回去,就会以半价卖出去。在艰苦的乡村生活中,处处闪耀着人性的真、善、美的光辉。

上海龙凤1314 shlf  萧红的童年是愉悦的,正因有了许多人陪她玩耍。冯歪嘴子啊,她们家的厨师啊,都是她的“寻乐工具”,团圆媳妇只有十几岁,她很乐意陪着萧红玩,乐此不疲,但她最终命运多舛。

  咱们再也体验不到萧红的童年生活了,但书中字里行间流露的人性的至纯至美,仍然使我的内心暖暖的。

上海龙凤1314 shlf  读了《呼兰河传》,读了一个凄美的故事,读出了童年的珍重。

《呼兰河传》读后感6

  晚一已过,火烧云就上来了。照看小孩子的脸是红的把大白狗变成红色的狗了。红公鸡就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猎的老头儿,往墙根上靠,他先盈盈地看着他的阿匹小白猪,变成小金猪。”

  这样一幅绚烂温暖的晚霞图是兼红的《学兰河传》最初打动我的地方。萧红的解是一位善于描写的高手,她总是会用最简单朴素的'语言来为自己的童午“绘画”,绘出一幅幅虽并不生动甚至有些单调但纯净、真实、自然而富有回忆的画面。寒令的被冻结的东北大地,萧条的并不算热闹的呼兰城带给居民福利带给孩子们乐趣的泥坑于小吃推上的麻花、豆腐,大街上流动的车马牛羊;拦漫多姿的光烧云,天空中飘着的燕子蝴蝶,菜园里结着的大黄瓜大楼瓜:祖父教的唐诗。我家荒凉的大院子。忠诚的黄狗,喷香的苞术;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这一娘娘庙会。

  这一切的一切,不管是呼兰河城的一街一道还是大自然的亲切馈赠是延续百年的传统习俗,都把读者带回到了自己的重午,满满的都是对儿时的回忆。我们在感受作者笔下呼兰河城给她童年回忆的同时想必也会不由自主的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每个人的童年都大同小青异的。不管如作者一样的单调平淡还是你我一样充满趣米和欢乐都是让人难以忘却。无论将来我们身处何境,年华几何,重年都会是我们第一笔不小的精神财富。

  我在《呼兰河传》的字里行间,还看见了孤独的作者和破败的宅院,可怜的小团圆媳妇和她被折磨致死的故事,一贫如洗的有二伯和他非同寻常的经历,勇敢无畏的冯歪嘴子和他乐观向上的精神……

  我们这一生为什么而来?我不禁思索。为磨练意志而来,为学习知识而来,为追求幸福而来,为改革创新而来,为中华腾飞而来。如果想做到这几点,就先得明白生命的意义,就要像冯歪嘴子那样乐观、坚韧、勇敢、顽强、敢于同命运抗争,要有“人人平等”和不贪小便宜、不好假面子、不受诱惑、除旧革新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也会对得起先辈们的流血牺牲、艰苦奋斗。

  这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惨的歌谣!

《呼兰河传》读后感7

上海龙凤1314 shlf  放假了,抱着从图书馆借的书回到了家里,记忆中脑海里仍然浮现着《我和祖父的园子》中那个名叫萧红的小女孩的调皮可爱,一向想去认真地读读她写的那本《呼兰河传》。

  灰色的色彩,平静的叙述,黯淡的画面把我们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这个小城并不繁华,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在故事发生的小村庄里,到处都显得那么萧条: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整个村庄就像是笼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乌云蔽日,见不得半点阳光。在那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愚昧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人们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杯具地出现,让我不明白该如何去评判哪个更值得我同情,哪个更值得我痛恨。

上海龙凤1314 shlf  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无论是在晴天,还是在下雨天都会遭受到灾难,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那里边。人们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这是在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现的一个镜头,它让我感慨:多么愚昧的人民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就要顺应社会,顺应天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这不能不是他们的悲哀!

上海龙凤1314 shlf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生活是欢乐的,但也是寂寞的,她的活动地就是后院的那个大花园。在这座大花园里,作者和祖父一齐玩耍,一齐干活,童年的生活充满了乐趣。这也不由得使我想到了自我的童年,那充满温馨的一段时光。在每个人的记忆里,童年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曲歌。在童年里,我们能够自由地玩耍,没有烦恼,没有纷争。春天,我们能够在三月春风的吹拂下去放风筝;夏天,我们能够在游泳池里去享受水的清凉;秋天,丰收的季节来到了,我们能够品尝美味的水果;冬天,我们能够和雪人去亲近,享受那晶莹的世界。

上海龙凤1314 shlf  相比较,我们的童年更是幸福的,我们更是幸运的。这更让我感受到了萧红在离开家乡来到香港后,她更加怀念自我的故乡和童年,用自我那轻盈的文笔写下了这篇文章,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但处处是故事。

《呼兰河传》读后感8

上海龙凤1314 shlf  《呼兰河传》这本书的作者是萧红,“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这部小说是她的代表作。著名文学家茅盾曾这样评价“它是一篇叙事诗,是一副多彩的风景画,是一串凄婉的歌谣”。

上海龙凤1314 shlf  《呼兰河传》全书共七章,是一部充满童心、诗趣的“回忆式”小说,里面的人物描写非常鲜活、灵动。虽然每一章都独立成篇,并无太多联系,但让人感觉浑然一体,用孩子的视角把这座小城的故事娓娓道来,让我读的津津有味,这也许就是这本书的妙处所在吧。

  小说中我最喜欢的是描写作者在祖父身边生活的场景,尤其是祖父那美妙的菜园子。这里用了许多拟人手法,把动物、植物描写的栩栩如生,一切都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长。看着“祖父种菜,我就种菜……”“玉米想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到天上去,也没人管……”等句子,就仿佛“看”到了一个美妙的童话世界,我不禁羡慕起萧红来了。童年永远是最纯真、最美好的岁月,即使是萧红后来有不幸的人生,但这些美好的回忆依然温暖着她、支撑着她!

上海龙凤1314 shlf  相比之下,而那团圆媳妇的命运就没有萧红那么好了,他十二岁就送到在呼兰河这座城市里名声很好的老胡家,可谁知才十二岁的小姑娘,刚一送过来就天天拉车,晚上还得遭受婆婆的严刑打骂,不知身上有多少伤痕,最终年纪轻轻便去世了。我看后觉得好可怕,毕竟一个人被活生生地折磨而死,是多么的'可伶、可悲!封建社会真是害死人啊!

  我们现在的生活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宠着,爸爸妈妈呵护着,老师教导着,同学帮助着,和《呼兰河传》里的孩子们比较,我们的生活真是幸福无比、丰富多彩。即便是疫情期间在家中隔离,我们也是有吃有喝,可我们并不知道如何去珍惜这一美好的时光,反而,动不动就抱怨学习压力大、家长管的紧,殊不知在旧社会的孩子们过的都是怎样悲惨的生活,我想读完这本书大家应该会有所感悟。

  让我们好好珍惜自己正拥有的东西,快乐幸福的生活。

《呼兰河传》读后感9

  平淡得如秋水的文字,却描绘出一片多彩的风土画,吟诵出一串凄婉的歌谣。这,就是萧红的著作《呼兰河传》。

上海龙凤1314 shlf  寒假里,这本使我深有感触,回味无穷。

  书中,萧红通过一个四五岁女孩的视角,写下了她的童年。一个个故事独立而又浑然一体。其中,我最记忆深刻的是小团圆媳妇的故事。

  小团圆媳妇有个婆婆,这婆婆待她一直很不好,经常打她,掐她,骂她……。后来,小团圆媳妇生了场大病,脸色苍白,奄奄一息。她婆婆不是去请大夫,而是帮小团圆媳妇举行了驱鬼活动。跳大神,热水洗澡驱鬼,扎彩人……最后活生生的一个人,就被他们折磨死了。

  看完小团圆媳妇的故事,我的心情像大海一般波涛凶涌,久久不能平息。也许,小团圆媳妇的病,只要多吃点药,就能解决。也许,那些所谓的跳大神,热水洗澡驱鬼,扎彩人……,不做反而会好。可是再多的“也许”也换不回小团圆媳妇的命了。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时封建迷信制度惹的祸。我陷入了沉思,再看看当今的社会,虽然比那时好多了,但这种现象依然存在。有一次,我好朋友小芳说:“大年初一,她自己不小心摔碎了一个玻璃杯,正想扫掉,她奶奶连忙挡住她的手,然后说岁岁(碎碎)平安。扫了就不好了,不许扫!”后来那些碎玻璃还扎伤了一个客人的脚。我听后想: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尽我的力量驱逐这种现象!

  小团圆媳妇的`故事,使我很同情她,同时又很愤怒!然而再读读作者与她的祖父的故事,我不禁又哈哈大笑。祖父最关心作者萧红,祖父就像是萧红的知心小伙伴,和她嬉戏玩耍。萧红与祖父经历的每一件事,都成了她童年的快乐音符。想想萧红无忧无虑的童年,再想想身处童年的自己突然很高兴。是呀,时光如水,逝去如飞,让我们珍惜童年时光吧!

上海龙凤1314 shlf  读完了《呼兰河传》,我要谢谢萧红作者,她让我懂得了要好好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东西,好好生活,好好学习!

《呼兰河传》读后感10

上海龙凤1314 shlf  最近,我看了《呼兰河传》,感受颇深。

  《呼兰河传》是被称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化洛神”“中国四大才女”——萧红所写。这本书主要讲了萧红五岁的事,介绍人们的风俗,字里行间感到当时人们的愚蠢和迷信。

  比如有一章,萧红的邻居娶回一个12岁的团圆媳妇,那一家人对她又打又骂,她婆婆对她更是残忍至极。结果,打出病来,夜里突然从床上坐起,眼里含着泪。她被打时,一直说她回家,她婆婆问家在哪,她却哭而不答,老胡家很怕她是妖怪附体。因为她婆婆过于迷信,就请人给她抽命,令我感到很疑惑,命还能抽吗?可当时的`人很迷信,就以为抽个命得了病可以好,人死了能再活过来似的。于是就请了一个名叫“云游道士”来抽,抽命其实很简单,有四个包,其中红色和黄色是好的,蓝色和绿色是差的。她婆婆小心地抽一个,一看是蓝色的,心想:完了。这时“云游道士”说:“若不好花五吊钱可再抽一次。”婆婆连抽几次都不好,只好请真人过来赶鬼。

  于是“云游道士”又是念咒,又是烧香,一会对天指手画脚,一会对团圆媳妇瞪眼,其实这人一个都不会,这些动作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在干什么。

  最后,他胡乱说了一些配方,就带着200多吊钱乐呵呵的溜了。

上海龙凤1314 shlf  可想而知,团圆媳妇的病越来越重,在夜深人静时无声无息的离开了人世。

  看了这个故事,我火冒三丈,当时的人到底有多蠢啊,这个骗子说得一切都是假的,你们难道听不出来吗?你们怎么能信呢,一个12岁的孩子就这么被活生生的害死了啊!她经得起这种虐待吗?唉……没有文化真的很可怕。

  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我们不能相信迷信,不能像老胡家,花了200多吊钱,不仅没有把团圆媳妇的病治好,还把她害死了,他们宁愿花200多吊钱去请个骗子,也不愿花一二十吊线去看医生,这就叫——偷鸡不成蚀把米。迷信害死人!

《呼兰河传》读后感11

  《呼兰河传》是一本著作,也是一本充满心酸、血泪,记载了一个荒凉时代的史书。在那片寒冷寂静的东北大地上,童年时代的作者见证了无数形形色色的闹剧。

上海龙凤1314 shlf  《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鲁迅先生评价她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同他一样,萧红也生活在那一个动荡的时代,那个充满封建迷信的时代,那个芸芸众生麻木不仁的时代。但她没有屈服,没有默默忍受,而是用她的笔书写了她的悲愤,将其化为了《呼兰河传》。她以一个儿童的视角,叙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隐喻了人们认为“善良”的举动背后的真相,强而有力地写出了那个时代的可悲。

上海龙凤1314 shlf  书中,二伯是“我”家中的一名老长工,他为这个宅子辛苦了大半辈子,却没有得到一分工钱。直到年迈时他仍被父亲毒打,却始终不曾还手。他喜欢和天空的雀子说话,也喜欢和大黄狗谈天,他对被奴役的命运毫无觉悟。他对弱者毫不同情,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是作者笔下的东北“阿Q”。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呼兰河就是荒凉的代表,人人麻木无知,这不仅是呼兰河的写照,更是那个时代的写照。在那个时代,人们是为活着而活着,有的`甚至是为了死去而活着;在那个时代,平凡的人也被当作是异类来看待,被折腾得死去活来;在那个时代,周围只有看客,他们麻木地看着别人的命运,麻木地看着自己的人生。“他们看不见什么是光明的,甚至根本也不知道,就像太阳照在了瞎子的头上了。”

上海龙凤1314 shlf  这本书极尽所能地批判着封建迷信的思想,为那个时代的人们敲响警钟。它怀着一份厚重的期望,期望民族的改变,期望文化的复兴。

  萧红虽然早已停留在了那个时代,但是她的精神传达给了千千万万的青年人们。我们作为时代的新鲜血液,更应该为祖国未来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呼兰河传》读后感12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我读完全书第一个感受。回头想想,书名《呼兰河传》就有着鲜明的一种印记或是别有意味的标识,我去过的地方不多,但生长在虹桥镇——据传因桥梁远眺宛如长虹卧波而命名的古镇——桥梁众多,水道纵横,对溪河湖海总有一份自然的亲切熟稔,绝没听过“呼兰河”这样的名称。“呼兰河”、“呼兰城”一经叫出,咀嚼不出小桥流水的江南气韵,却能咂摸出独具特色的北地风情。

  这风情在萧红笔下不是壮丽无边的风光景致,不是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也不是惊天动地的情情爱爱,就是一个童真质朴的孩子的所见所闻。真,真实地怀想,真实地展露。

  呼兰河的人们怎么活着?“一天一天的,糊里糊涂地过去了,也就过着春夏秋冬,脱下单衣去,穿起棉衣来地过去了。”呼兰河的人们活着是为了什么?他们会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地回答“人活着是为吃饭穿衣。”读到这些,给人的感觉是非常麻木和无趣的。对他们来说,一日三餐有块豆腐吃,有大酱下饭都是奢侈的事情,“温饱”二字已占满心胸,榨尽所有念想,容不下旁的了。

上海龙凤1314 shlf  “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地一声不响地就拉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

上海龙凤1314 shlf  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就风霜雨雪,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

  顿生民生之多艰的悲凄感!呼兰河的人们也是可悲可恨的。赶车的老胡家接来了团圆媳妇——12岁传做14岁的童养媳——婆婆从最开始的下马威,到打骂、烙铁、请大神各种迷信行为摧残折磨,难以置信的是起因只是团圆媳妇的天真活泼,而不是媳妇样的毕恭毕敬。其间各种请大神、偏方“治病”都称得上酷刑折磨,最终无数看热闹的人,看着12岁的赤身裸体的女孩在大缸里被热水烫了三次,烫一次,昏一次,善心的人上去施救,救活过来后善心的人还要按着团圆媳妇的头接着浇热水。这般冷漠、愚昧的一面,堪比魔鬼。

  萧红的《呼兰河传》语言有着独特的幽默与童真,但有些地方令我觉得絮叨和凌乱,可能是未入其境,不得其意吧,《火烧云》和《祖父的园子》也没读出独特见解,有机会再细细品读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13

上海龙凤1314 shlf  《呼兰河传》讲述了萧红童年时和祖父的趣事,本书语言并不华丽,但就是这平凡的文字,清晰细腻的描述了一个平凡人的平凡事,这也同样动人。

上海龙凤1314 shlf  萧红的童年并不单一,是非常有趣的。因为她拥有一个非常爱她的祖父。祖父带着她在菜园里摘黄瓜、浇水、点灯笼,可以说是玩的不亦乐乎。其中,点灯笼时发生的事最让我难以忘怀。萧红在房间中翻箱倒柜,找出了这个满是灰尘的灯笼,祖父细心擦拭后,她飞快地把玩起来,直到玩坏了祖父的脸上也依旧看不出任何不悦。这需要多大的耐心,才能容得下一个如此淘气的孩子呢?为了自己的孩子,可能大部分的家长都可以变得异常耐心,当然也有一些家长因为辅导作业而暴跳如雷,真希望他们也可以为自己的孩子做出改变。

上海龙凤1314 shlf  萧红生活的村子也热闹非凡,村中里有一个“作恶多端”的泥坑,它动不动就会让人、牲畜和马车陷进去。但也因此,村子热闹非凡,村里人一听到呼救,就会跑到坑边,该救人的救人,该拉车的拉车,该抬货的抬货,每天都给大家带来了许多谈资,这样反反复复的,时常有新鲜事儿,也异常的热闹。这个坑,也给村里的人们带来了“福利”,当有淹死的牲畜时,通常以半价卖出。设想,如果真把这个万恶的坑填平了,那村中里会不会也冷清下来了呢?到那时,再也不会有人求救,再也不会有人帮忙抬车,更不会再有半价的肉了。这让我不禁想到,世间万物都是中性的,是好是坏,都是人给它们贴上的标签,所以遇事不要苦恼,说不定它还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上海龙凤1314 shlf  这本书看完后,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平凡、朴素且凄惨。可如果细细的`“品”一下,你或许会发现,这就是生活的倒影,在这里可以看到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现在想来,生活中的每个人和每件事都是不可缺少的,哪怕是一个陌生的路人,哪怕是一个路边的修车师傅,哪怕是发生的一点小小口角,也会成为我们生活中的背景,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仔细想想,我们的生活不就是由这样一个个路人、一点点口角、一次次聊天、一本本作业、一回回玩耍构成的吗?每一天,不就是这样度过的吗?

上海龙凤1314 shlf  从《呼兰河传》中我知道了生活的“原材料”和童年的珍贵!

《呼兰河传》读后感14

  前几天,我有幸阅读了萧红的著作《呼兰河传》。这是一本充满无奈的“回忆式”长篇小说。

上海龙凤1314 shlf  整本书分为七大章和尾声。七大章主要写了呼兰河这个小镇几个主要的地方以及重要的风俗。萧红用不平凡的文字,描写出一个平凡又普通的小镇。

  著名作家茅盾先生曾经这样评价《呼兰河传》。“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图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畔的生活,故事里充满了那时候的人迷信的影子,什么海龙王啊,什么叫魂啊的,说来说去还不是为了个大泥坑。那里人是萧红那年代最平凡的一种人,靠自力更生却摆脱不了小市民的身份,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喋喋不休。烂漫的笔调下刻画出的一个寂寞的世界。迷信还是迷信,跳了大神,给人去病。看了生日再去嫁,若是生日不好但家财万贯的男孩是可以嫁得的。虽然这么愚昧,这个样却在这么个家庭还有这么个温馨,点点的那种,好像炊烟一样迷茫,摸也摸不着,碰也碰不透

  〈呼兰河传》里的故事,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苦闷和寂寞也一样,而这一心情投射在《呼兰河传》上的暗影,但见之于全书的情调,也见之于思想部分,这是可以惋惜的,正像我们对萧红的死一样惋惜。

  呼兰河不仅只是呼兰河,它可以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有些扎彩铺是为死人而准备的。人死了,灵魂就要到地狱里去,地狱里边怕是没有房子住,没有衣服穿,没有马骑。活着的人就要为他做这么一套。用火烧了,据说是到阴间就样样都有了。怪不得城里人、穷人都说“活着还没死了好”之类的话。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在呼兰河都成当了时全中国的写照。

  当我翻到最后一页时,《呼兰河传》就读完了。而我的心情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片灰中,又想起那段话了:

上海龙凤1314 shlf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上海龙凤1314 shlf  一切都活了。

上海龙凤1314 shlf  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上海龙凤1314 shlf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萧红,民国时期女作家,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经历。这位女作家笔下的《呼兰河传》,使我感触很深。这是一本书,一本不普通的书,它的韵律似一首歌,跌宕起伏,连绵不绝。开始时,它给人以愉快的感受,但,越来越久,你就会发现它是一串凄婉的歌谣。

上海龙凤1314 shlf  我们先从萧红的生平说起吧。

  她出生在一个地主制的家中,她的父亲是位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化思想,他对萧红冷漠无情,只有祖父疼爱她。她的母亲在她年幼时病故。祖父张维祯是一个很好的老人,她经常和祖父去小园玩。

上海龙凤1314 shlf  所以萧红的后期作品《呼兰河传》是以她和祖父的'回忆为题材。我记得有这么一段:

  我家有个大园子,这园子里蜂子、蝴蝶、蜻蜓样样都有。蝴蝶有黄蝴蝶、白蝴蝶。这些蝴蝶太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嗡嗡地飞,胖圆圆的和一个小球似的,落到一朵花儿上不动了。

  瞧,祖父的园子多热闹啊!

  祖父的园子也是自由的。

  太阳在园子里特别大。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怎么样就怎么样,要做什么就做什么。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黄瓜就结一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愿意长上天去也没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萧红的这两段话,描写了祖父的园子又大又自由,既有动物,又有植物,是很好的两个章节。

上海龙凤1314 shlf  作家,萧红,原名张乃莹。她用自己简短的一生讴歌了现实的残酷与生活的无情与有情。

【《呼兰河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作文11-14

呼兰河传心得12-31

呼兰河传的教案03-07

呼兰河传作文07-19

呼兰河传(节选)09-30

呼兰河传仿写05-06

读呼兰河传作文04-30

阅读呼兰河传心得04-14

读呼兰河传作文07-12

读呼兰河传作文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