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龙凤1314 shlf

二下语文第四单元教案下

时间:2023-04-24 23:02:39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二下语文第四单元教案(下)

15 画  风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会认 7 个生字,会写 12 个生字,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记忆字形。 2.引导学生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进行生字词语学习,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记忆字形。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鼓励提问 1.读了课题后,你想提什么问题呢?(通过发散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谈话:是啊,风是怎么画出来的呢?读了这篇课文你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2.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读准字音。老师注意指导容易读错的字。 平舌音:宋  丝  擦 翘舌音:赵  眨 读音易混的字:乌—忽  显—斜 3.同学之间认读生字,交流识字的方法。 4.小组内读课文。(老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5.小组之间竞赛,看哪些小组读得正确流利。 6.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读感悟,相互交流 1.自读课文,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在小组里交流。 2.各小组汇报提出的问题和大家讨论的结果。 重点理解宋涛、陈丹在赵小艺的启发下,由不会画风到会画风的过程及课文最后两句话。课件展示或出示挂图,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随机指导朗读,特别要读出三个小朋友会画风后的高兴心情。 4.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自己试读、在小组里分角色朗读。) 四、拓展练习 你想怎样画风呢?(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大胆发言)小结提示:画出水中荡起的波纹;风中的小草弯了腰;风中的小花在点头;风中的柳条随风摆;风中的小姑娘长发飘飘…… 五、完成课后“读读写写” 张洁问:“你想怎样画风?” 我说:“ 。” 六、布置作业 1.把自己从课外书上看到的带有本课生字的词语、句子找出来。 2.以“风”为题自己画一幅画。 七、板书设计 15 画 风 旗子 飘扬 小树 吹弯   雨丝 斜斜的 风车 转动   第二课时 一、展示自己的画 1.在组内展示,并介绍自己的画。 2.大家评一评,谁画得好?谁画的有创意? 3.小结: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只要我们留心观察风中的景物,就能把风画出来。 二、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生字词的句子给大家读一读 三、巩固生字,书写生字 1.读生字卡片。(可齐读、抽读、“开火车”读等) 2.注意多音字“杆、转”。 3.指导写字。 (1)先说说自己是怎样识记字形的。 可用比较的方法记字形(如“乌”和“鸟”进行比较);可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忆(如“东”左边加双耳旁就是“陈”);也可用熟字组合的方法记忆(如“日”加“业”就是“显”)。 (2)书写生字。 ①注意观察字的结构特点。如“显”“忽”“丝”都是上下结构,“显”是上短下长,“忽”“丝”都是上长下短。 ②重点指导“忽”“眨”“涛”“斜”四个字。 ③其他生字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并临摹。 四、练习写话 1.以“我也会画风了”为开头写几句话,如果感觉有困难,可以仿照课文的例句来写。 2.写好自己读一读,大家一起评一评。(注意随时点评,给予鼓励) 五、布置作业 1.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摘抄下来。 2.动动手,做风车,玩风车。 六、板书设计 [教学提示] 仿照课文写写自己是怎样画风的,这就是动脑筋解决问题的过程。   16 充气雨衣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会认 14 个生字,掌握两个多音字“差”和“粘”,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记忆字形。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能说出充气雨衣是怎么发明的。 3.指导学生想一想日常生活用品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来和大家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尝试用各种方法记忆生字。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语,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出一个谜语。猜出谜底,请你写在纸上。(一件小花衣,真是好稀奇。太阳出来不能穿,下雨穿上最神奇。) 2.谜底在小组里揭晓,如果是一样的,大家互相拍拍手,告诉老师你们的谜底是什么?(板书:雨衣) 3.同学们见过充气雨衣吗?(板书:充气)有一个小朋友就发明了一件,他是谁呢?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二、听老师讲讲充气雨衣的故事 三、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并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 2.交流:通过自己默读,读懂了什么? 3.互相练读,(同桌每人读一段)互相检查,遇到读不准的字音,互相纠正,碰到较长的句子,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四、识记生字 1.出示带生字的句子,在句子中理解、识记这些生字。 2.用生字组词,或造句,或说一段话。 五、再读课文,大胆想象 1.朗读课文,想一想,当大家看到小林发明的充气雨衣后会怎么称赞他? 2.你对小林的充气雨衣还有没有更好的建议?请你在小组中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互评。 六、动脑、动手、学会实践 1.再读课文,说说小林发明了充气雨衣对你有什么启发。 2.你打算亲自动手做个什么小制作? 3.把课文读一读,想一想日常生活用品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把你的想法在小组中和大家交流。 4.小组推荐好的想法在全班交流、评议。 5.启发谈话:小朋友们无论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动手动脑,每一种发明和发现,都是人们用心思考、不断实践获得的,让我们都来做个有心人,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去发明,去创造吧! 6.互相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七、布置作业 课后动脑动手发明创造,开个小小博览会。 八、板书设计 16 充气雨衣 有心人——小林——动脑——发明——充气雨衣 [教学提示] 将发展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动脑、动手、学会实践相结合起来。      语文园地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相同的两个字变换顺序之后组成的词,所表达的意思不同。 2.指导学生运用规律认识 8 个生字,学习词语,能准确地运用词语。 3.引导学生自己读懂故事。 4.引导学生以“我们的小制作”为主题开展口语交际活动。 5.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乐于展示。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相同的两个字变换顺序之后组成的词,所表达的意思不同,学会运用规律认识 8 个字,学习词语,能准确地运用词语。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开展“我们的小制作”。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这里出现的六组词语很有意思,每组的两个词中的字都相同,但因位置不同,所表达的意思也发生了变化。 1.自己读一读这六组词语,读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的伙伴。 2.用各种形式认读、正音。 3.拓展练习: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再说几组这样有趣的词语。 举例: 喜欢 欢喜 彩色 色彩 爱心 心爱 故事 事故 4.为了加深认识,选自己喜欢的一组词语说话。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 (1)出示两张熟悉字的卡片,自己认读。 (2)两张卡片合并,组成新字。 (3)找伙伴一起拼读新字,互相正音,并想想这两个熟字与新字的联系。 (4)再认读生字,并试着组一个新词。 2.“我会填”。 (1)读一读两组意思相近的词。 (2)小组讨论:说说每组两个词的大概意思。(发明:创造;发现:发觉;优美:美好;美丽:好看。) (3)指导:把每组的两个词都放在句子里读一读,看看哪一个词能使意思表达准确。 (4)学生选词填空。 (5)交流、订正、读句子。 (6)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组造句。 3.“我会读”。 (1)在小组里读一读这个小故事,互相正音。 (2)讨论交流:鲁班是怎样造伞的?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 三、布置作业 查一查资料:鲁班还发明了哪些东西? 四、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四  喜欢——欢喜 彩色——色彩 爱心——心爱  故事——事故 发明——创造 发现——发觉 优美——美好  美丽——好看   第二课时 一、交流收集的资料 大家介绍鲁班的发明。 二、口语交际 1.分工合作,自由创作。 用准备好的材料做一个自己喜爱的小制作,可与小伙伴合作,也可独立完成。 2.展示作品,互相交流。 (1)把小制作展示出来,同学互相观看,自由交谈,选出自己喜欢的作品。 (2)评选最佳巧手奖。 (3)颁发奖章。 3.介绍作品,展示个性。 (1)请获奖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先说作品名称,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2)每个同学在小组中介绍自己的作品,互说互评。(学生可以说说制作的过程,也可以说说自己怎么想到要创作这样一件作品,还可以说说制作时遇到的困难,得到谁的帮助等等。) (3)评选“最佳口才奖”,并颁发奖章。 4.积极参与,共同进步。 (1)给在活动中积极参与制作、评论、提问的同学评“合作参与奖”。 (2)颁发奖章。 三、展示台 展示自己收集的邮票、名言、谚语等。(小组推荐新颖的邮票在班上展示,并介绍邮票的内容。)鼓励学生拓宽展示内容,从多方面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四、教学提示 教师可以丰富近义词的教学,让学生多思考和收集近义词,并且可以口头造句。                

【二下语文第四单元教案下】相关文章:

第四单元教案01-26

语文第四单元作文11-05

数学第四单元除法的教案02-07

初二下册语文教案《背影》04-17

语文第四单元作文(精选26篇)10-29

语文第四单元作文(精选42篇)10-25

语文第四单元作文15篇11-05

语文第四单元作文(精选119篇)12-12

语文第四单元作文(15篇)04-28

语文第四单元作文(精选27篇)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