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龙凤1314 shlf

六、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案

时间:2023-04-25 19:05:22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六、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案

六、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实践的定义和三个基本特征,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归纳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 2、能力目标:初步树立科学的实践观。学会运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都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重点难点】 1、重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难点:实践的基本特点、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第五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那么,人对世界的认识从哪里来?这节课我们学习第六课第一框。 展示:戴嵩《斗牛图》 展示:故事。唐朝著名画家戴嵩善于画牛。他画了一幅《斗牛图》,神态生动,连尾巴上的毛都给一根根画出来了。一次,他把这幅画拿出来晒,恰巧被一个牧童看到了,牧童不禁哈哈大笑。 戴嵩很奇怪,就问牧童为什么发笑。牧童就笑着说:“牛在角斗的时候,尾巴总是夹在两腿中间,绝不会翘起来。这画上的牛尾巴翘的像一根竖起来的棍子,叫人不由得发笑。”戴嵩是一位画坛高手,但他对牛的习性的了解,还不如一个小牧童。 问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学生:实践。 老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两个大问题1、实践及其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老师:什么是实践?实践的定义是什么?请同学们看课本填空。 展示:实践是  改造 的一切 活动 学生:填空 老师: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实践改造的是客观世界而不是主观世界。实践的性质是物质性活动,实践不是人的精神活动。 老师:下面我们根据实践的定义做一道题。 展示:以下各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A.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B.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    C.工人做工、战士打仗、教师讲课 D.学生在教室里听课,学习知识 E.美、英、日、法、德和中国科学家共同绘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 老师:实践有两层基本含义,看课本填空。 展示: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 为主体、以  为对象的 活动。(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 活动,它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为 的存在。  老师:解释直接现实性的意思是,它能直接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成果。 老师:实践具有三个特点,同学们阅读P42—43,阅读完填空。 (1)实践具有  。①这首先是由实践的 的客观性决定的。实践的基本要素有  、  和  。  ②其次,实践的过程及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  制约的,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老师:举例,农民种地,主体、对象、手段是什么?三峡大坝。 老师:实践的第二个特点是,主观能动性。 展示:实践是一种 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新的  ;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  和  。 展示:图片,人和动物的活动 思考:动物的活动与人的实践活动有什么区别? 学生:动物的本能活动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求得生存,人的实践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 老师:实践的第三个特点,是具有社会历史性。 展示:社会性:实践不是  的活动,而是处在   中的人的活动,离开  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  发展的。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实践的  、  、  和 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 的制约,是一定 的产物。 学生:填空 展示:社会性。神七图片。 老师:神七的成功发射,离不开航天员,离不开普通的技术员,离不开工程师、设计师,更离不开全国亿万人民的支持。所以,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 展示:历史性。从东方红一号到神五、神六、神七的发射。 老师: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人们的实践活动是历史性的活动。 展示:图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老师:人类的实践活动分为三类,工人做工、农民种地属于哪一种? 学生: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老师;战士打仗、法律的制定实施,属于哪一种? 学生:变革社会的实践。 老师:实践的基本形式有三种。展示。  小结:上面我们学习了实践的定义、三个特征和三种形式。那么,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是什么样的?我们学习第二部分。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老师: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 展示: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问题:镜头中的诗句表达了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展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 中、在主体和客体的 中才能完成。 学生:填空。 探究:P44西红柿。启示? 学生:人要想获得正确的认识,必须参加实践 思考:“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秀才通过读书,也能够获得对世界的认识。 这是否说明认识来源于书本?为什么? 学生:不能。书本知识也来源于实践。 老师: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是实践,获得认识的途径可以有两个:——直接经验,间接经验。  思考: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想一想:是什么力量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学生:实践。 展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 ,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  、产生的  ,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  ,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  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  。 学生:填空 过渡:P45庄子 问题:是非能够说清楚吗?怎样才能说清楚? 学生:能,付诸于实践。 展示:只有把 和  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 。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东西变为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  和实践产生的 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学生:填空。 展示:亚里士多德、伽利略 问题:两个人的观点哪个正确?是怎么证实的? 学生:伽利略。做实验。 注意: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 1、任何主观标准都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个人的认识、权威的观点、多数人的意见都不能用来检验人的认识。科学理论也不能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2、客观事物也不能回答认识的正确与否。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阅读思考: 人们根据万有引力规律和宇宙速度将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送上了太空,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问题:表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展示:认识从 中来,最终还要回到 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  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学生:填空 讨论:我们现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为了什么? 学生: 结论:知识体系。  

上海龙凤1314 shlf【六、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案】相关文章:

认识1的教案02-17

1到5的认识教案04-18

《认识序数1-5》教案03-20

数学教案《认识1和许多》01-21

小班认识1和许多教案02-04

《1到5的认识》教案设计01-06

小班《认识1和许多》数学教案01-29

认识序数1-10的数学教案02-08

数学1到50数的认识教案优质09-19

认识“1”和“许多”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