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龙凤1314 shlf

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教案

时间:2021-12-16 20:59:25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 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编排了三篇课文,分别是《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株紫丁香》和《有趣的发现》。这些课文从不同侧面让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懂得道理。 教学目标:   这三课都配有与课文相适应的插图,对理解课文有了事半功倍的作用。通过有感情朗读和背诵课文,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对文中的妙词佳句进行积累,同时训练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进行积累,并能用正确的搭配词语。 课时分配: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2课时   《一株紫丁香》  2课时   《有趣的发现》  2课时   练习三  2课时   5.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教材分析: 《送给盲婆婆的蛔蛔》是一首儿童叙事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蛔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褒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诗文主题鲜明集中,人物形象生动,语言浅近明快,富有儿童情趣。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15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5个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诗歌内容,教育学生要奉献爱心,主动关心、帮助残疾人。 教学重点、难点:   词句的训练,指导朗读和背诵。第三小节的理解。 学情分析:   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是关键,巩固课文内容。 教学构想: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侧重让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学习,依靠学过的知识,进行自主的学习。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录音机、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认识生字。 学生学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释题:同学们,去年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蝈蝈的文章,题目是什么?主要讲了什么?那盲婆婆指得又是谁呢?   二、初读课文。   1、朗读课文,找出生字。   2、教学生字。   生字  读音  部首  笔画 组词  笔顺   盲 喜 邻 野 童难 忘   3、理解词语。   词语 解词   喜滋滋——欢喜的样子   邻居——住家接近的人或人家   田野——有农田的野外地区   欢乐——欢喜和快乐   童年——儿童时代   清波——碧清的水   三、分析理解。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   2、“我”提回蝈蝈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3、“我”送蝈蝈给盲婆婆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是一只怎样的蝈蝈?(美丽,会唱歌)   蝈蝈真的会唱歌吗?“我”为什么会这样说?(因为蝈蝈的叫声很动听)   从第二句你知道平时“我”是怎样为盲婆婆解闷的吗?哪一个字能体现“我”对盲婆婆的尊敬?(您)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定小组齐读。   2、“歌声”指谁的?“歌声会领你走进田野”是什么意思?(蝈蝈长在田野里,它的叫声会让你联想到田野的景色。)   盲婆婆能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吗?(不会,但她可以想像,从而看出她心里很高兴。)   3、电脑出示。   (1)图上描写的是什么景象?(盲婆婆随着蝈蝈的叫声,仿佛来到了田野,看到了小溪的清波,回到了欢乐的童年。)   (2)从盲婆婆的神情,可以看出什么?(蝈蝈为盲婆婆带来了不少欢乐)   (3)盲婆婆还会看到什么,想些什么?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比较2、4小节,(第一句相同,意思不相同,第四节中表示的意思更深。)   2、夸蝈蝈唱得好听有什么用意?(蝈蝈会为婆婆带来更多的欢乐。)   3、巩固认识  “……”  省略句。   四、总结全文。   这首诗通过描写“我”送蝈蝈给盲婆婆,为盲婆婆送去了许多欢乐的故事,表现了少先队员对残疾人的关心,帮助,这种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五、当堂巩固。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作业设计:   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巩固课文,学习生字。 学生学习过程: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指导背诵课文。   1、听课文录音。   2、指名读,引导背。   3、自由练背。   4、同桌互背,教师抽背。   三、指导书写。   野:“里”的最后一笔改为提。   喜:下面的口要比上面的口大些。   替:左上的第四笔是点,第八笔是捺,日稍扁些。   难:“又”的最后一笔改为点。   完成《习字册》上的描红练习。   四、当堂巩固。   1、指名背诵课文。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地提回了一只( )的蝈蝈,(  )滋滋地送给了( 0家的.(  )婆婆。   (2)歌声会领您走进( ),(  )小溪流淌的( )。歌声会把您带回( ),相起往日(  )的(  )   (3)婆婆,婆婆,这是一只会(  )的蝈蝈,在我(  )的时候,就让它(  )我给您(  )。   五、作业。   1、组词。   你(  )邻( )里( )居( )   您( )领(  )野( )尾(  )   2、把词语组成句子写下来。   婆婆  一只  我  绿色  送给  蝈蝈  的    想起  让  欢乐  婆婆  了  歌声  童年  的 作业设计:   书写生字,注意书写时按照老师上课时的要求。 板书设计: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课后反思:   6 一株紫丁香 教材分析:   《一株紫丁香》是一首散文诗。诗中用儿童的口吻说话,以一株紫丁香为寄托,从一个侧面塑造了人民教师辛勤工作、爱学生的美好形象,表达了少年儿童尊师爱师的真挚感情。诗文富有童趣,感情真挚,意象优美,是反复吟诵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11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通过对课文的吟读领悟,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激发崇敬老师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识字、写字。 学情分析:   本篇文章在内容上比较好理解,指导学生认真理解,掌握课文内容。 教学构想:   先引导学生自己认生字,读课文,然后再理解课文,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字典、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朗读课文,认识生字。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一首诗歌,板书课题:6.一株紫丁香   2.读准“株”:翘舌音。“紫”:平舌音。   3.“株”是什么意思?(枝)怎么记住“香”?   4.齐读课题。   5.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1.(出示教学挂图)图上画了谁?在什么时候干什么?   2.指名说,其他补充。   3.那么书上是怎么写的?教师配乐朗读课文。   4.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5.再读课文,读完课文画小节号和生字词。   6.检查自学效果。(出示一类生字词)浓绿  小院  老师  枝叶  伸进 做伴  消除   (1)自己读读生字词。   (2)你在字音上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正音:   “浓”:读鼻音,不读边音。   “老”:读边音,不读鼻音。   “院”、“伴”、“伸”:都是前鼻音,不读后鼻音。   ‘枝”、‘师”、‘伸”、“除”:都读翘舌音,不能读成平舌音。   (3)带读,开火车读,齐读。   (4)去掉拼音齐读生字词。(出示二类生字词)   (1)自己读读生字词,齐读.   (2)去掉拼音后,会读的站起来齐读词语。   7.把生字词带人课文读一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8.(出示)“感谢你时时把我挂牵”。   (1)自己读读,想想在哪儿停顿?  (2)指读,齐读。   (3)文中还有些长句子,请你用这种方法读读。自己读读试试。  9.指名分节朗读诗歌,师生共同纠正、评议。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分节朗读并配乐。     2.读完这篇诗歌后,你知道了什么?  3.齐读诗歌。   四、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词片)齐读词语,巩固生字的读音。   2.你在字形上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3.你会用哪个生字组词或说一句话?   4.自学课后生字表,并按笔顺描红。     5.怎样才能把字写正确、美观?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作重点指导。   “老”:第五笔是短撤,不要写成横。 -“伴、消”:右边上面不是两点,是点和横撇。     “师”:第一笔是短竖,不要写成点。   本课左右结构的字都要写得左窄右宽。   6.教师范写生字,学生描红、仿影、临写。 作业设计: 朗读课文,有能力的同学可以背诵 板书设计: 一株紫丁香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巩固课文内容。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   1.抽读生字词卡。   2.听写词语。   3.反馈、检查。   4.指名分节朗读诗歌。   二、新授   1.教学第1节。   (1)图上画了什么?文中是怎么写的?   (2)指名读第1节。   (3)读了第1节后,你知道了什么? (4)“浓绿”的小院是什么样的?“我们”到小院栽紫丁香的时候是怎么做的?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5)你们能通过你的读来表现出小院葱绿的美好景象和小朋友悄悄地向老师表达着自己的心意吗?   指名读,评议,再读,齐读。   2.教学第2节。   (1)自己轻声朗读第2节,边读边想

【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教案】相关文章: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教案03-09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八单元教案03-09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教案03-09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教案1单元07-23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教案2单元07-23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教案3单元07-23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教案4单元07-23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教案5单元07-23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教案6单元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