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龙凤1314 shlf

《有的人》 教学设计 教案

时间:2023-04-25 05:56:28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上海龙凤1314 shlf《有的人》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设计 教案 TITLE=《有的人》 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诗歌是一种美,而美的传递方式应该是一种熏染而不是一种解析。小学诗歌教学“重意义、轻审美、重教化、轻艺术”的现状不能不说是当今小学诗歌教学的误区。我认为小学诗歌的教学不应该单单停留在词句的分析和诗句的理解上,而是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魅力,产生亲近诗歌的欲望。这样就让诗歌教学的课堂少了一些理性,多了一些感性,少了一些教化,多了一些欣赏。老师自始至终释放着自己的诗情去召唤学生的诗情,引领学生走在亲近诗歌的道路上。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了解为多数人活着的人将得永生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对照的写作手法,体会运用这种写法的好处。 3、初步欣赏诗歌,对现代诗充满兴趣。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这几天我们一直在认识一位伟人,他就是鲁迅。那么在同学们的眼睛里,鲁迅是什么样的人呢?几十年来,鲁迅精神依然在激励着我们前行,著名诗人臧克家在1949年鲁迅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时感慨万千,挥笔写下了经典诗篇《有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初读诗歌 1、读熟读通顺   A、自由读课文,读正确。   B、指名读正音。 C、指名读课文。 D、齐读。 2、读出诗歌的节奏美、音乐美 A、老师范读两个小节。 B、指名读。 3、有表情的读诗歌 A、再指名读。 B、齐读诗歌。 三、欣赏诗歌 请同学们在默读这首诗,看看它有什么特点? 教学预设: 学生可能会发现这首诗歌对比、对照的写作方法,以及文章总分的结构特点。顺学而导,学生体会到什么老师就随着学生的学习而进行教学。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对比和对照比较好发现,总分的结构特点就比较难以找到,需要老师的引导点拨。 1、发现对比的特点。 A、指名发言,老师总结:像这样一反一正的的写作方法叫“对比” B、在这首诗中,只有这一个小节是对比着写的吗?还有哪些小节也是这样对比着写的。    C、师生对比着读。 2、发现对照的特点。 除此以外,你还有什么发现吗?再放眼全篇看一看。 A、指名发言 B、老师总结:只要前面234小节写到的,后面在567小节都有照应。这样的的写作方法叫“对照”  C、男女生对照着读。 3、总分写法的体会   A、我相信同学们还会有新的发现。  B、指名发言老师相机板书:活  死 C、哪些人是活着但是他已经死了?用诗里面的句子来回答。老师引诵:骑在人民头上的,学生接------;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他们,是什么词呢? D、哪些人死了他还活着?我们说这些人是虽死犹生。 E、小结。 F、齐读。 四、品味诗歌 1、寻找鲁迅的影子。 A、这首诗还有一个副标题。(完成板书——纪念鲁迅有感。)你从哪些句子看到了鲁迅先生的影子? B、学生默读批画,老师巡视指导。 C、指名发言。 D、课件出示,引导体会。 2品味“有感”。 A、作者仅仅在讴歌赞美鲁迅先生吗?还在赞美谁呢? B、你想到了那些虽死犹生的人呢? C、指名学生发言。 五、总结引领。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一次感受了诗歌的魅力。有人说,走进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灵动的世界,每一个想让自己变得聪明灵秀的孩子,都应该亲近诗歌。叩响诗歌的大门。悄悄地告诉你,下一个单元就是“轻叩诗歌的大门”。在那里你将会读到更多更好的诗歌,我相信你们一定会喜欢的。

上海龙凤1314 shlf【《有的人》 教学设计 教案】相关文章:

《有的人》教案设计01-19

《有的人》教案设计(通用10篇)01-23

《有的人》教案设计(通用10篇)01-06

《有的人》教学反思04-04

有的人教学反思04-04

有的人教学反思04-28

教学设计教案05-19

地理教学设计教案11-15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教案09-29

数学教学设计教案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