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龙凤1314 shlf

读书笔记作文

时间:2021-05-07 11:04:02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书笔记作文汇编五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书笔记作文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书笔记作文汇编五篇

读书笔记作文 篇1

  《务虚笔记》是史铁生迄今为止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发表已两年,评论界和读者的反应都不算热烈,远不及他以前的一些中短篇作品。一个较普遍的说法是,它不像小说。这部小说的确不太符合人们通常对小说的概念,我也可以举出若干证据来。例如,第一,书名本身就不像小说的标题。第二,小说中的人物皆无名无姓,没有外貌,仅用字母代表,并且在叙述中常常被故意混淆。第三,作者自己也常常出场,与小说中的人物对话,甚至与小说中的人物相混淆。

上海龙凤1314 shlf  对于不像小说的责备,史铁生自己有一个回答:“我不关心小说是什么,只关心小说可以怎样写。”

上海龙凤1314 shlf  可以怎样写?这取决于为什么要写小说。史铁生是要通过写小说来追踪和最大限度地接近灵魂中发生的事。在他看来,凡是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法都是允许的,小说是一个最自由的领域,应该没有任何限制包括体裁的限制,不必在乎写出来的还是不是小说。

上海龙凤1314 shlf  就小说是一种精神表达而言,我完全赞同这个见解。对于一个精神探索者来说,学科类别和文学体裁的划分都是极其次要的,他有权打破由逻辑和社会分工所规定的所有这些界限,为自己的精神探索寻找和创造最恰当的表达形式。也就是说,他只须写他真正想写的东西,写得让自己满意,至于别人把他写出的东西如何归类,或者竟无法归类,他都无须理会。凡真正的写作者都是这样的精神探索者,他们与那些因为或者为了职业而搞哲学、搞文学、写诗、写小说等等的人的区别即在于此。

  我接着似乎应该补充说:就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而言,在乎不在乎是一回事,是不是则是另一回事。自卡夫卡以来的现代小说虽然大多皆蒙不像小说之责备,却依然被承认是小说,则小说好像仍具有某种公认的规定性,正是根据此规定性,我们才得以把现代小说和古典小说都称作小说。

上海龙凤1314 shlf  在我的印象里,不论小说的写法怎样千变万化,不可少了两个要素,一是叙事,二是虚构。一部作品倘若具备这两个要素,便可以被承认为小说,否则便不能。譬如说,完全不含叙事的通篇抒情或通篇说理不是小说,完全不含虚构的通篇纪实也不是小说。但这只是大略言之,如果认真追究起来,叙事与非叙事之间(例如在叙心中之事的场合)、虚构与非虚构之间(因为并无判定实与虚的绝对尺度)的界限也只具有相对的性质。

  现代小说的革命并未把叙事和虚构推翻掉,却改变了它们的关系和方式。大体而论,在传统小说中,“事”处于中心地位,写小说就是编(即“虚构”)故事,小说家的本领就体现在编出精彩的故事。所谓精彩,无非是离奇、引人入胜、令人心碎或感动之类的戏剧性效果,虚构便以追求此种效果为最高目的。至于“叙”不过是修辞和布局的技巧罢了,叙事艺术相当于诱骗艺术,巧妙的叙即成功的骗,能把虚构的故事讲述得栩栩如生,使读者信以为真。在此意义上,可以把传统小说定义为逼真地叙虚构之事。在现代小说中,处于中心地位的不是“事”,而是“叙”。好的小说家仍然可以是编故事的高手,但也可以不是,比编故事的本领重要得多的是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它展示了认识存在的一种新的眼光。在此眼光下,实有之事与虚构之事之间的界限不复存在,实有之事也成了虚构,只是存在显现的一种可能性,从而意味着无限多的别种可能性。因此,在现代小说中,虚构主要不是编精彩的故事,而是对实有之事的解构,由此而进窥其后隐藏着的广阔的可能性领域和存在之秘密。在此意义上,可以把现代小说定义为对实有之事的虚构式叙述。

  我们究竟依据什么来区分事物的实有和非实有呢?每日每时,在世界上活动着各种各样的人,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不妨说这些人和事都是实有的,其存在是不依我们的意识而转移的。然而,我们不是以外在于世界的方式活在世界上的,每个人从生到死都活在世界之中,并且不是以置身于一个容器中的方式,而是融为一体,即我在世界之中,世界也在我之中。所谓融为一体并无固定的模式,总是因人而异的。对我而言,唯有那些进入了我的心灵的人和事才构成了我的世界,而在进入的同时也就被我的心灵所改变。这样一个世界仅仅属于我,而不属于任何别的人。它是否实有呢?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则我们就必须进而否定任何实有的世界之存在,因为现象纷呈是世界存在的唯一方式,在它向每个人所显现的样态之背后,并不存在着一个自在的世界。

  不存在自在之物——西方哲学跋涉了两千多年才得出的这个认识,史铁生凭借自己的悟性就得到了。他说:古园中的落叶,有的被路灯照亮,有的隐入黑暗,往事或故人就像那落叶一样,在我的心灵里被我的回忆或想象照亮,而闪现为印象。“这是我所能得到的唯一的真实”。“真实并不在我的心灵之外,在我的心灵之外并没有一种叫做真实的东西原原本本地呆在那儿。”我们也许可以说,这真实本身已是一种虚构。那么,我们也就必须承认,世界唯有在虚构中才能向我们真实地显现。

  相信世界有一个独立于一切意识的本来面目,这一信念蕴涵着一个假设,便是如果我们有可能站到世界之外或之上,也就是站在上帝的位置上,我们就可以看见这个本来面目了。上帝眼里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呢?这也正是史铁生喜欢做的猜想,而他的结论也和西方现代哲学相接近,便是:即使在上帝眼里,世界也没有一个本来面目。作为造物主,上帝看世界必定不像我们看一幅别人的画,上帝是在看自己的作品,他一定会想起自己有过的许多腹稿,知道这幅画原有无数种可能的画法,而只是实现了其中的一种罢了。如果我们把既有的世界看作这实现了的一种画法,那么,我们用海德格尔的“存在”概念所喻指的就是那无数种可能的画法,上帝的无穷创造力,亦即世界的无数种可能性。作为无数种可能性中的一种,既有的世界并不比其余一切可能性更加实有,或者说更不具有虚构的性质。唯有存在是源,它幻化为世界,无论幻化成什么样子都是一种虚构。

上海龙凤1314 shlf  第一,存在在上帝(=造化)的虚构中显现为世界。第二,世界在无数心灵的虚构中显现为无数个现象世界。准此,可不可以说,虚构是世界之存在的本体论方式?

  据我所见,史铁生可能是中国当代最具有自发的哲学气质的小说家。身处人生的困境,他一直在发问,问生命的意义,问上帝的意图。对终极的发问构成了他与世界的根本关系,也构成了他的写作的发源和方向。他从来是一个务虚者,小说也只是他务虚的一种方式而已。因此,毫不奇怪,在自己的写作之夜,他不可能只是一个编写故事的.人,而必定更是一个思考和研究着某些基本问题的人。熟悉哲学史的读者一定会发现,这些问题皆属于虚的、形而上的层面,是地道的哲学问题。不过,熟悉史铁生作品的读者同时也一定知道,这些问题又完完全全是属于史铁生本人的,是在他的生命史中生长出来而非从哲学史中摘取过来的,对于他来说有着性命攸关的重要性。

  取“务虚笔记”这个书名有什么用意吗?史铁生如是说:“写小说的都不务实啊。”写小说即务虚,这在他看来是当然之理。虽然在事实上,世上多的是务实的小说,这不仅是指那些专为市场制作的文学消费品,也包括一切单为引人入胜而编写的故事。不过,我们至少可以说,这类小说不属于精神性作品。用小说务虚还是务实,这是不可强求的。史铁生曾把文学描述为“大脑对心灵的巡查、搜捕和捉拿归案”,心灵中的事件已经发生,那些困惑、发问、感悟业已存在,问题在于去发现和表达它们。那些从来不发生此类事件的小说家当然就不可能关注心灵,他们的大脑就必然会热中于去搜集外界的奇事逸闻。

  应该承认,具体到这部小说,“务虚笔记”的书名也是很切题的。这部小说贯穿着一种研究的风格,所研究的中心问题是人的命运问题,因此不妨把它看作对人的命运问题的哲学研究。当然,作为小说家,史铁生务虚的方式不同于思辨哲学家,他不是用概念、而是通过人物和情节的设计来进行他的哲学研究的。不过,对于史铁生来说,人物和情节不是目的,而只是研究人的命运问题的手段,这又是他区别于一般小说家的地方。在阅读这部小说时,我常常仿佛看见在写作之夜里,史铁生俯身在一张大棋盘上,手下摆弄着用不同字母标记的棋子,聚精会神地研究着它们的各种可能的走法及其结果。这张大棋盘就是他眼中的生活世界,而这些棋子则是活动于其中的人物,他们之所以皆无名无姓是因为,他们只是各种可能的命运的化身,是作者命运之思的符号,这些命运可能落在任何一个人身上。

  看世界的两个相反角度是史铁生反复探讨的问题,他还把这一思考贯穿于对小说构思过程的考察。作为一个小说家,他在写作之夜所拥有的全部资源是自己的印象,其中包括活在心中的外在遭遇,也包括内在的情绪、想象、希望、思考、梦等等,这一切构成了一个仅仅属于他的主观世界。他所面对的则是一个假设的客观世界,一张未知的有待研究的命运地图。创作的过程便是从印象中脱胎出种种人物,并把他们放到这张客观的命运地图上,研究他们之间各种可能的相互关系。从主观的角度看,人物仅仅来自印象,是作者的一个经历、一种心绪的化身。从客观的角度看,人物又是某种可能的命运的化身,是这种命运造成的一种情绪,或者说是一种情绪对这种命运的一个反应。一方面是种种印象,另一方面是种种可能的命运,两者之间排列组合,由此演化出了人物和情节的多种多样的可能性。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部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结构的自由和开放。在结构上,小说包含三个层次,一是故事本身,二是对人的命运的哲学性思考,三是对小说艺术的文论性思考。这三个层次彼此交织在一起。作者自由地出入于小说与现实、叙事与思想之间。他讲着故事,忽然会停下来,叙述自己的一种相关经历,或者探讨故事另一种发展的可能。他一边构思故事,一边在思考故事的这个构思过程,并且把自己的思考告诉我们。作为读者,我们感觉自己不太像在听故事,更像是在参与故事的构思,藉此而和作者一起探究人的命运问题。

读书笔记作文 篇2

上海龙凤1314 shlf  最近,我读了丹尼尔笛福着写的《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

  故事主要说了鲁滨逊在一次航海中,出了意外,随着海浪漂到一个可怕又无人的小岛上。在这个无人的小岛上没有房子,没有食物、没有衣服……,等待他的只有死路一条。但他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他就在山岩下找到了一个住处,并且还学会了种大麦与稻穗等等……

读书笔记作文 篇3

上海龙凤1314 shlf  只有当他成为自己的主人并遵循一些生活规则时,他才能管住自己的行为,我们才认为他是一个守纪律的人。这样的纪律具有灵活性概念即不易被理解又不易被采用。但它包含一个伟大的教育原则,它不同于旧式教育里那种绝对的,不容辩驳的高压政策下的“不许动”的原则。

  心得:

上海龙凤1314 shlf  这一段话给我的教学路程上点燃了一盏明灯。回顾自己以前的教学过程中也曾想“约束”孩子。当孩子们说话时觉得他们太吵了,希望他们安静。可是这种“约束” 对孩子们没有任何作用。相反孩子们想说的、想做的欲望却更强烈。因为在此时我是“主人”,而孩子们是“服从者”。所以他们的行为不是发自内心的,而是外人强加的,所以孩子们的安静时一时的,只要我一离开,他们便会很快的开始交谈起来。

上海龙凤1314 shlf  当我接触蒙氏教育,开始了解蒙氏时,尤其当我阅读了这段话语之后,我才找到了真正“管理”孩子的方法,想让孩子遵循一些生活规则不是去管理他,而是让他成为教室的主人。

  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忘记那些“不许动”的原则,因为这种“不许动”的背后,隐藏的是孩子们那种强烈的“我要动”的欲望。所以不管用什么活动,我们都应该让孩子去动,在满足孩子需求的前提下提出要求,这时孩子们“安静”了,有秩序了,这是孩子们自己的纪律。在自由之后所获得的纪律。

  所以这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不管什么时候,孩子才是他自己的主人,当他成为自己的主人时,老师只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他就能很好的发展。

读书笔记作文 篇4

上海龙凤1314 shlf  最近读完了一本书,叫做《我们不曾落泪》,以大学生活为题材,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爱恨情仇,从女主角身边所发生的事,以及她周围的一切,就像这个世界某个方面的缩影,它对我而言,或许遥不可及,又或许,就在我身边或是我的身上。但未来的事,谁又会知道?未来本身就是个谜,充满了未知。言归正传,这本书,涉及了亲情,爱情,友情。

  亲情讲得是女主角因初中时父亲与他学生的外遇而憎恨父亲,尽管父亲回头了。然而,当她在外面经历过风雨后,她憎恨的父亲小心翼翼的给她支持,这由恨意筑成的墙已经轰然倒塌。无论曾经有多么憎恨,最终,都敌不过那血浓于水的亲情。我看到这段时,已是泪流满面,父亲那曾经的威严,已在岁月腐蚀下,变成现在的唯唯诺诺,叫我如何不心疼?

  接下来,是女主角刻骨铭心的爱情,他们爱得如此深却敌不过一个女生的挑拨离间,至少我认为是挑拨离间。尽管男主角爱女主角,却不相信她,她唯有离去,因为这样的爱,她已无力承受。因此,她决意离开,重新开始新生活,她要忘掉他,即使她很爱他。关于爱情,如果连最基本的信任都没有,又怎能称之为爱情呢?再看看配角的感情,他们都是属于死心塌地的单恋,无怨无悔的为所喜欢的人付出,改变,甚至是在感情的世界撞得头破血流,满身是伤,也毫不在乎,为了所爱的人,即使他们所爱的人看不到。其实,这些他们都懂,只是放不下,我们都懂,也还是放不下。他们的爱情,让我心酸,明知爱无果,仍义无反顾。

  最后是友情,女主角很幸运,能在大学里遇到两个挚友,虽然两个朋友家境悬殊,却不防碍友情,这是最好的。然而,让我心有所触动的是家境没那么好的那个在女主角离开时说得那句话,大致是这样的:在我们三个中,我是最没用的,没有能力可以帮到你什么。

上海龙凤1314 shlf  我理解这种感觉,当朋友有难,自己却帮不上什么忙,心里必定是难受的。

上海龙凤1314 shlf  文章情节比较复杂,环环相扣,全文每个地方都弥漫爱恨情仇。最终,是时间,化解了一切。对于她们,作者用跌宕的故事,把她们牢牢的系在了一起。读者,唯有在心感悟她们三个的友情。同时还会明白,当爱情没了,友情还在。

读书笔记作文 篇5

  《朝花夕拾》中国现代作家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里面讲述了鲁迅童年及青年时所经历的往事。《朝花夕拾》中的很多文章都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其中还包括我们学过的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书中共有十篇文章。作品的先后顺序是以作者从童年到青年的生活来安排的。《朝花夕拾》中对人物的描写非常细致,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寿镜吾先生读古文时“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让读者很容易就可以想象出这个场景,并且感觉非常真实;《阿长与山海经》中写阿长睡觉时“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晚上有个人这样睡着,把自己的位置给占用了,那感觉一定不好受。诸如这样细致的描写还有很多。

上海龙凤1314 shlf  在这十篇位置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这是鲁迅写他青少年在日本留学时的文章,文章重点写了他的老师藤野先生。藤野先生对学生非常关心,而且在教学上非常严谨。文章中写他拿去鲁迅上课时抄下的讲义,当鲁迅拿回讲义时,讲义从头到尾,都用红笔添改过。鲁迅在讲义上的一个图画错了,藤野先生还帮他指正,并和蔼地给他讲解。这些情景就非常鲜明地表现出藤野先生的个性特点。而且藤野先生对鲁迅这样的有潜力的学生要离开学校后,感到很惋惜。藤野先生在鲁迅的心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上海龙凤1314 shlf  《朝花夕拾》不仅仅是一本回忆性散文集,同时也蕴含着许多哲理,每次翻开它,都会有一种中国人特有的亲切感。这是我们人生中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上海龙凤1314 shlf【读书笔记作文汇编五篇】相关文章:

守株待兔读书笔记04-24

李开复自传读书笔记04-07

杜甫传读书笔记01-01

小海蒂读书笔记01-01

读书笔记650字01-01

学生读书笔记400字01-01

史记读书笔记500字01-01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范文01-01

读书笔记300字亡羊补牢01-01

重返狼群读书笔记200001-01